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此,语文教学倡导“以读为本”。但在实际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地强调“读”,让一些无目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但不加思考的读,是起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用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办呢?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法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而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即“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持久的探索动机。有了探索的动机,学生才会去思维,去创造。
  二、扩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学生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干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了,但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和平时的经验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的;有的说是鸟动的,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精心设计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力
  思维的流畅力,是指产生概念的多少,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程。教学时,我们要有意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如教:词语接龙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成语接龙,接得越多越好。开始我想他们不会说出几个,结果,同学们一口气接了十几个,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开阔。长此培养下去,就会思路通畅,行动敏捷。
  四、选点激辨,培养思维的变通力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观念转换到另一观念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只有一种答案的。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提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同中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力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特性,即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念,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椅别人的势力吓唬别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就行了。而现在新的教学法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同中求异,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狐狸的卡通片了吗,想想那里对狐狸是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那里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狡猾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总之,上述几种能力均属发散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有了这几种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形成。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新课标中评价建议部分也指出:学生评价意见要看学生“能否与同学合作”,“合作的情况怎样”。标准中还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要相结合。自新课程实施后,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些老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
期刊
目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当然,这种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有时更加需要教师的亲自示范来感染学生,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如:教师的优美的范唱、娴熟的范奏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正确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演唱,挥洒自如的演奏
期刊
一、案例  还没有上第一节课,作为一名村小的班主任,来到教室,班里的学生还有少部分没有到。我到班没多久,学生小A开门进来,只见她背着书包,手里拿着新买的本夹,和我打过招呼,径直走向了他的座位。我的目光跟随他的背影向他的座位扫了一下,他的座位在最后一排,同桌还没有来。我继续做自己的事。教室里的学生也都在各自忙着。“我的妈呀!”声音虽不大,因为太突然,教室里所有的人都顺着声音看去,只见学生小A把新买的
期刊
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格伦·多曼博士认为,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词来表述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奥秘,那就是两个字“阅读”。可见早期阅读对幼儿成长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幼儿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同时也会轻松的完成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
期刊
班里有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爱说好动,有些不讨人喜欢。一堂课下来,如果你每一次都叫她,那么它一个人一节课会回答N次。当然,她的回答也不是完全准确,有时甚至差得很远,她有太多的疑问,有时爱插嘴,有时她的回答让你都接不上,她们经常是到了下课时间,还是围着老师问个没完,引得许多同学挤着上前听,生怕自己比别人少学了东西,弄得老师“下课下不了台,下台离不开班”。我没有打击他们爱说的积极性。他们说得好,我及时鼓
期刊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打破了传统的先识字、后读书、再作文的语文教学旧模式,借助汉语拼音,使识字、阅读和作文同时起步,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建立起“识、听、说、读、写”同时起步并同步发展的整体性教学新体系。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势中走了出来,坚持教学的整体性,从发展儿童的语言出发,正确处理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设计了一套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读写思路一致的教学程序,即“篇章→段落→句→词”。这
期刊
一、 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己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让生活以
期刊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它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人的品德行为全面发展。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学生要获得数学素养方面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数学语言的表达严谨准确,数学符号的书写要整洁规范,数学课堂的评价要及时合理等,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平时注意了,学生才有可能养成良好
期刊
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而这个集体的领头羊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影响到班级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地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对学生的能力、性格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现仅就本人的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 “含泪的微笑”,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  班主任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个人、家庭等各种原因,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够认真
期刊
一、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 ,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规划校园必须考虑到整体化、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多样化和现代化。人文景点的建设要别具匠心,提高文化品味;充分开发校本资源,为开展校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供理想场所,让环境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