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教学不是靠给学“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激活。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学好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有趣的图形”一课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边演示边讲述)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它们还带来了一些礼物——“变魔术”,你们喜欢吗?请看:“变、变、变,变出来(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变成机器人、轮船、房子等)。”师:厉害吧!谁已经认出这些图形了?请介绍一下。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或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提出一个问题:“吉米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心理上便产生了希望了解这一奇怪现象的愿望。这时我告诉学生:“别急,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为什么了。”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了新知的探究过程。可见,精心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可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求知欲望,从而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把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启迪学生思维质疑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摆、拼、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使他们手脑并用,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教学“10的分与合”一课时,我把学生四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都准备10个圆片(一面红色,一面黄色)轮流抛一抛,组长作记录,然后让各组组长汇报抛圆片的结果。这样,10的组成很快就出来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有序的排列,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比喻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好的文章往往离不开比喻修辞,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对文中比较重要的比喻句加以赏析,对于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确比喻形式,是赏读的门径    在阅读时准确而明确地认知比喻的形式,是进一步深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如何捕捉巧用课堂资源,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下面本人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资源意识,理
期刊
摘 要:“互批互改”是作文课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相互批改作文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富有革新意义的实践活动。本文拟从其必要性、实施策略、功能以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体会。  关键词:互批互改 作文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一、互批互改作文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
期刊
摘 要: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策略 技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主渠道。  一、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
期刊
《氮族元素》是高中化学物质章节中较难的一章,所需拓展的内容很多,但学生在具体学习时有时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某些知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现就实际教学经验加以总结:  【误区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氮元素是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评析: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从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等方面进行比较。氨很稳定,不易分解,硝酸是强酸,故氮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只是由于N2中
期刊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设计数学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大致总结如下:  一、学习目的明确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毅力。毅力来源于明确的目的和浓厚的兴趣;目的是根基,兴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因此,本文对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内容生活化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
期刊
中考图像题主要考察初中学生对力学、热学、电学等某些知识、规律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变化过程的特点以及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电流随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关系图)。将物理过程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图像上呈现出来,可使物理过程形象、直观,使解题过程优化,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常用图像来分析某些问题,
期刊
“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学生在判断时经常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很多学生只看到了体积和表面积里都有216这个数据,而对于表面积216平方厘米和体积216立方厘米是两种不同的量理解不透。什么是不同的量?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仅凭死记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所以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要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直观教具充分理解概念    教师在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