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栗毓美的家风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ung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山西大同府浑源州人。出仕前曾立下“以洁己爱民济之,以勤持之,以恒久实心实力,不敢苟且随俗。”的誓言。嘉庆七年(1802)开始步入仕途,在知县这个七品位干了二十二年、轮换了十一个县后,不断被重用,先后出任过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一直到河东河道总督(正二品),为官生涯后期承担起治理黄河的重任。“持躬端谨,办事实心”,“慎厥修防,安澜奏绩”是道光皇帝对栗毓美为官一生的评价,是大清王朝统治中期不可多得的一位能臣廉吏。栗毓美能取得如此政绩,与其良好的家风有着密切关系。
  栗毓美其先祖为山西代州繁峙县人,高祖栗有库在清朝初年为躲避战乱迁来大同府浑源州,因此栗家从此就成了浑源籍贯了。栗家是书香世家,知书达理,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曾祖栗英,读书人,为人低调不张扬。祖栗德本,喜读书,好善乐施。父栗渥,雨亭公,读书人,考取功名,廪贡生,候选训导,历任榆社县教谕,介休县训导。父亲栗渥生有五子,都出仕为官,栗毓美是长子,次子以下分别是:栗毓彩以廪贡生出任永宁州训导,栗毓菁为候选守御所千总,栗毓森为候选府经历(出纳文书),栗毓杞由附贡生援引体例任浙江杭州通判。
  栗家醇厚的家风对栗毓美影响特别大。栗毓美六岁外出私塾读书,天资聪颖,塾师以“星垂天放弹”命对,栗毓美应声曰“月照海含珠。”老师十分惊讶,认为此子前途不可限量。栗毓美作为人子对父母双亲特别孝顺,十三岁时,母亲白夫人过世,栗毓美伤心的就像个成人似的。父亲雨亭公患疮疾病危,栗毓美亲侍床褥,药必亲尝,一直陪伺了一百多天才好。出仕为官后十分牵挂父母,父母有病时总是寄去家书,反复叮嘱,“日服丸药,务请随时调摄,颐养天和,勿过于操劳为祷。”栗毓美二十五岁,参加朝考,列二等第二名,奉旨签发河南出任知县。出仕为官后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经常因为工作做得不好而自責,在给父母的家信中,栗毓美说道“三载安昌,毫无建树”,“膺表率之责,更觉治理维艰”,不断用家训鞭策自己,“惟念仰承家训素荷,关垂勤慎二字,时切兢兢,总不敢少存官场习气,有负初心。”栗毓美生性好学,当差闲暇之余,手不释卷,“尤喜读经济之书,每书必抉其精义,不沾沾于字句间。”待人处世,悉本至诚,度量恢弘,不念旧恶。栗毓美讲,“睚眦之嫌,不惟不形诸事,亦更不蓄于心也。”
  栗毓美有两子,即长子栗煊和次子栗燿。栗毓美传承优秀家风,对这两儿子管教比较严。道光八年(1828),长子栗煊遵例报捐员外郎,赴刑部江西司行走当差。临行前,栗公亲笔手谕,讲:“诸事虚心讲习,矢慎矢勤,不可稍有怠忽之念。鞫狱须开诚布公,使两造心服,方能无枉无纵。外省题咨案件尤当细心查核,务得情法之平,不可任意气,逞小智,以刻核见长,轻于驳审,徒令小民复受拖累,盖皆当细心斟酌。公余须读书培养身心,以廉介自勉,勿负期望。”把自己为官审理案件的经验告诉儿子,训示儿子要谨慎、勤勉、清廉,不能耍小聪明,要当一个合格官员。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栗毓美巡河途中,得知长子栗煊任职刑部郎中届满,被选用为知府,随即写信告诫栗煊:“当虑知府称职之难,不可先存得失之心。升沉有命,宜静以听之。”告诫儿子作为人臣首先要考虑如何当好差,而不是考虑个人得失,个人仕途升降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多考虑。继续讲道“近体强健,正可为国宣劳,不必以我为念。立品修行,勉期上进。勿苟且以随俗,勿侥幸以求名,勿以先正之言行为迂阔,勿以偶尔之愆误为无害。慎交游,谨言语。务求无愧我心,方不愧为臣为子之道。”督促儿子走正道,修品行,做正事,切不能投机取巧、追求享乐,体现了一个廉吏父亲浓浓的家国情怀。五弟栗毓杞在杭州当差,栗毓美不忘给予提醒,曾写信叮嘱道:要“尽职守,励廉隅。”恪守为官之道。在栗毓美的教诲下,两个儿子秉承家风,积极上进,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长子栗煊官至甘凉兵备道,“善承父志,所事明允,有绩。生平笃好经史,善篆隶书,尤精岐黄术,所在施医药,拯疾苦。”次子栗燿蒙父荫,特赐进士,赴湖北为官,“燿以廉干为巡抚胡林翼所器”,负责税粮台,栗燿不负重托,“综核严密,税入羡馀,悉籍入公”,成为胡林翼的得力助手,职位不断升迁。逢荆江暴涨,“燿督兵民备畚挶,储土石,立泥淖间躬视板筑,信宿堤上,事定乃还。”栗燿在荆州四年,“政教大行”,擢升湖北按察使,兼摄布政使,因其父也曾在此岗位履职,一时传为佳话。
  栗家传到第三代,有子栗国华、栗国贤、栗国良,虽然没有祖父辈官职显赫,但家风传承,都是读书人,出任候补知府一类的官职。第四代曾孙共六人,栗恩浩、栗恩源、栗恩鸿、栗恩藻、栗恩福和栗恩寿。栗恩浩光绪五年(1879)年优
  贡生,朝考二等,以教职用,其余五人,俱幼学。随着清王朝的衰亡,栗家家族逐渐走向平民化。到今天,栗毓美家族已传至第八代孙,醇厚的家风家训一直传承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廉吏栗毓美的家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他文献
公元一千七百八十九年,当进士及第奉旨即任广灵县知事的朱休度踏上平舒大地,第一眼看到沣水湖边壶山之上的水神堂,眼前一亮,心中大喜,顿感历时半载由浙江秀水前往广灵上任的疲惫、落寞、失望竟然一扫而光,不由诗兴大发抚髯而吟:乃圣乃神坦白澄清如此水,作霖作雨聪明正直谓之神。一幅楹联既抒发了对水神堂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赞美,也直述了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坦白澄清聪明正直的为官作人之道, 同时也表达了乃圣乃神作霖作
期刊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形成却是千百年间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相互斗争、相互交融、逐渐磨合的结果。我们都以炎黄子孙自许,五千年前发生在黄河流域的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兼并战争,可以说是民族融合的鼻祖。至于由夏代的“万有余国”到商代的“千有余国”,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直到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的出现,三千多年间战争不断,每一次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都是进
期刊
当我在站台候车时,一辆高速客车如一位儒雅“君子”翩翩而来。我坐在舒适、明亮、宽敞的大同开往北京的高铁客车上,平稳至极的感觉,优质的服务,使我享受着美的旅途。窗外怡人的景色,一景末视,一景又视,简直让你眼花缭乱,我的思绪也像长了翅膀似的,回到了那个难忘的记忆……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叫王元地的小村里度过的。当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把我送回到姥姥家并且一住就是七八年,那时的王元地村远没有现在这么的发达与繁
期刊
画家简介:胡荣,笔名胡涂,1954年生,山西大同人。毕业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省级行业报刊主编。作品多发表于各大报刊,并在国内省地市展出、获奖。一  搞艺术的朋友叫我看一些花,我顿时眼亮了。  眼前似乎晨光耀跃,地气蒸腾,一簇簇一丛丛艳丽的花朵在光与影的奇幻变奏中婀娜绽放。我不由得聚焦凝视其中最显眼的那朵花——这飘忽着的绚烂,这荡漾着的韵味,这逸发着的美感,叫我顿时觉得犹如
期刊
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子饮露餐花,心瓣迤逦,广袖之外菊香脉脉,唇齿之间菊魂惹惹。那一瓣一瓣的好颜色,你且问他滋味几何。《山家清供》煮过一盏粥,甚是家常:“梅落英,净洗,用雪水煮;候白粥熟,同煮。”粥是白粥,只是那些情景太难得:晴日落梅,西山落雪,安心守候在灶火边。仍记得同窗莲姐,在五月校园寻寻觅觅,捧得一囊玫瑰苞蕾,细细侍弄,酿制玫瑰蜜饯。  从古至今,食花,实在算不得一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当时还在大同郊外的一所大学念书。一个周日,闲来无事,便想起在市内医专就读的高中好友。于是,乘车去市内。不知是什么原因,竟坐上了一辆去云冈的三路公交车,到了当时还是老样子的云冈石窟前,我才知道坐错了车。  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去云冈。  大学毕业后,没想到,我真的来到了位于云冈旁边的一所学校任教。记得报到的第一天,在学校食堂吃完午饭后,我便急冲冲地走进了云冈石窟,好像多年未见的
期刊
当暮春的桃花、杏花、樱花等慢慢向后退去,慢慢隐进时间的长河,变成一道模糊的背景,在诗经中郁郁生长了两千多年的黄花,亦即萱草,便与夏天一起,携手款款而来。  仿若饱读四书五经蕙质兰心的清秀佳人,她以饱胀的诗情,蓬勃的画意,以一幅明媚而不耀眼、精美绝伦的田园风情画的姿态,站在云州大地广袤的田野上,于无声处,点燃了一个黄灿灿的夏天。倾尽全力,绽一野金黄,铺陈出对时光最好的礼敬,娉婷出一派无忧无惧的人生意
期刊
一双手可以做什么?吃饭?写字?工作?可对于抗战疫情的医生来说,这可不是一双平凡的手,而是救助全国人民,与病毒赛跑的双手。  一双手支撑起战斗的信念。  这双手,救死扶伤,呵护生命。他们为了病人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将病人从死神的手中救出,他们的使命就是要为生命站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24小时在诸多病房中来回穿梭,不辞辛苦,为了方便穿上防护服,一位位女医生、女护士剪掉了自己的乌黑的长发,她们在家中也是父
期刊
民国二十三年夏,也就是1934年的夏天,应平绥铁路局局长沈昌先生的邀请,北平的几位文化界名人组成“平绥沿线旅行团”,7月7日,从北平清华园出发,沿平绥铁路,考察中国西北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理,前后共四十余日。被邀请的文化名人里,女作家冰心在列。  沈昌先生的姐姐沈骊英女士和冰心是留美期间的同学,而沈昌本人和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也是留美期间的同学,所以冰心和她的丈夫成了那次旅行的组织者。在冰心的邀请下
期刊
得胜口作为明清“九边重镇”之一的大同北部关口,一直以来充满传奇色彩,这里讲述的三则与得胜口息息相关的武林往事,风云变幻,惊心动魄。雁门关以北武林魁首李德懋学艺得胜口  晚清時期,大同有一拳师,名叫马德胜,是少林俗家弟子,也是少林派在大同地区的代表人物,江湖上称作“飞刀”马德胜。马德胜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只知他常年在杀虎口、得胜口(现大同市新荣区)一带开拳坊。大约在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前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