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与“大师”帽子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了,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锺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钱锺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因为有了这个评价,可以顺着它思考———现在饶宗颐先生走了,香港就会变成文化沙漠了?———这已经成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人们对于香港与香港文化的评价,并不会因为饶宗颐先生在世与否为标准。事实上对于这位大师的遗忘,是共同的、一致的、无可阻挡的。
  被遗忘的不仅是饶宗颐这个人,而是他钻研一生、投入全部精力留下的文化结晶。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身后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說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曾几何时,一些伪大师、伪国学盛行,使得“国学大师”成为一个有点儿尊严的人避之不及的帽子。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即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混们争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
  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但总是有人忍不住“造大师”的冲动,比如网友曾有这样的提问,某人活跃地既能搞音乐、拍电影,又能录制脱口秀、担当综艺节目导师的人,算不算“大儒”?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把一位杂家称为“大儒”,表明某些人对文化的认知,已经浅薄到了令人齿冷的地步。
其他文献
不少游客在旅行中曾遭遇过旅游陷阱。有专业旅游网站统计显示,在诸多旅游陷阱中,“景点商业化严重”被游客抱怨最多,其次则是买到了“伪特产”和“景点夸大宣传”。此外,天价食宿、当地交通被“宰”、黃牛票等等,也是游客们反映颇多的问题。  这正是:  孟夏碧色堪动人,  借问何处最销魂?  美景步步有陷阱,  谁拦迎头冷水盆!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24日张永文/图
期刊
福利院里,有两位智障人士在聊天。甲说一句,三五分钟后,乙接一句。就这样,他们能聊一下午。  公交车上,一对夫妻面对面坐着,各捧着一个手机。丈夫说一句,三五分鐘后,妻子接一句。就这样,他们能聊很长的一路。我坐了15站后下车,还见他们这样聊着呢。  这对夫妻和那两位智障人士的区别是:智障人士是在全心全意地聊天,而这对夫妻是在玩手机的间隙聊天。  杨万里有诗“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
期刊
在非洲,有一种几乎全透明的鱼,这种鱼在水中游动异常灵敏,再加上透明的身体,所以非常难捕捞。也正因此,当地人把这种鱼称为“仙胎鱼”———像仙人的孩子一样神秘而灵活。别说是鱼网鱼叉,就是一片树叶的影子投射下去,它们也会异常灵敏地避开。  但这种反应灵敏的仙胎鱼,并非无人能捕,至少对于当地的渔民来说,捕获仙胎鱼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当地渔民捕捉仙胎鱼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天上有太阳,渔民们就可以在两艘小
期刊
与某公一起乘火车,买了两张卧铺票,都是中铺。上了车,某公就爬到铺位上,躺下来。  靠窗有个空位,我坐下,看窗外的风景。某公指着他对面的中铺喊我,你为什么不上来躺躺?我摇摇头说,坐会儿,蛮好。  坐了一会儿,累了,我也爬上铺位,躺了一会儿。但大白天的,根本睡不着,躺了一会儿,感觉难受,我便又爬起来,在车厢里来回走走,在座位上坐一坐,听其他旅客唠嗑。  某公一直躺在他的铺位上。其间,我几次喊他也下来坐
期刊
“快开学了,老师在哪?”一度是压在不少偏远地区校长心头的巨石。去年还有报道,在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也出现了中小学教师“辞职潮”。教师招不来、来了留不下,教育就会地动山摇。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破解发展瓶颈入手,为“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出了不少真招实招。  所谓真招实招,除了一以贯之强化教师的荣誉评价机制,更是要下大力气构建一套回报与付
期刊
王介民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他教书时,给天之骄子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削铅笔。  上世纪80年代,学生买到的全部是传统型铅笔,并非如今各種规格的自动铅笔。那种条件下,如果要完成工程设计图纸,线条的粗细要靠铅笔刀削出的铅笔芯直径来控制。为了达到绘图要求,王老师详细讲授了削铅笔时的注意事项,铅笔与小刀保持的角度,切削的部位,笔芯的长度以及用刀时的力度、适度。最后,他向全体同学提出一个要求,画图前须准备
期刊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斯高的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这项研究发现,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没有机会上高中。罗斯高等人看来,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不同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相应提高,那么经济就会停滞,并且带来严重的社会冲突,因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将从产业调整中受益,而教育程度达不到高中的可能失去工作机会
期刊
“娱乐至死”的年代,影视界大刮娱乐风,影视明星纷纷化作大腕。我就见过某“女神”在电视娱乐节目里自诩“高智商”,还卖弄风骚地宣称:“我有‘最强大脑’,主要是我的屁股比较大。”“女神”自炫屁股大,引来满场尖叫。这般搞笑,是娱乐,还是肉麻?  由此想起鲁迅的《夜来香》这篇杂感,五百来字,却予弥漫上海滩的色情文化以辛辣讽刺和沉重一击。它录下一首广播歌曲《夜来香》歌词:“夜来香,夜来香,千万种香花儿比不上…
期刊
名师与高徒  万世师表是孔夫子。他的徒弟,有几位真能青出于蓝?颜回?公冶长?子路?还是子贡?  “名师出高徒。”这话说来好听,可是不太反映事实。  贝多芬的师傅是谁?什么人教毕加索绘画?张大千的师傅又是哪位高人?  所以,“名师出高徒”这话,马屁成分居多。  不过,此话一出,往往两代皆悦。小小的五个字,一说出口,鲜见师徒两位不笑逐颜开的。  但师与徒的关系,对各自的成就,实在不见得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期刊
有数据显示现代人90%患有松鼠病。松鼠病已和焦虑症、懒癌一起被列为本世纪人类三大绝症。  松鼠病是指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实际上最后却很少吃。反映在人身上,就是喜欢疯狂囤货。  松鼠病患者最常见的逻辑是:“总有一天我会用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其实,这是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  不同的人,松鼠病的具体表现有細微差别。  日用品松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