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43年“丝绸之路”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dolon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不难看出,中国丝绸在唐代就已备受人们宠爱。长久以来,人们将丝绸视为幸福和吉利的象征。在盛大的宴会、隆重的婚礼等场合,丝绸的身影无处不在。悠悠中华五千年,无论在历代皇宫.还是在寻常百姓家庭,抑或唐诗、宋词中,丝绸的声名显赫。而在当下社会,各大品牌的设计师也依然将丝绸作为引领潮流的首选之物。
  带有高贵气息的中国丝绸,使服装变得异常璀璨、耀眼。在上海丝绸领域辛勤耕耘了整整45年的朱忠浩,对此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吧。
  朱忠浩是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前辈,2006年被评为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能够获得这项殊荣的,全国一共才55位,上海只有朱忠浩1人。面对荣誉,面对记者的访谈,朱忠浩微微笑了笑,点上了一支烟。
  香烟缭绕,慢慢扩散,岁月在沉淀,朱忠浩的思绪被激活了……
  
  我与丝绸结下的
  不解之缘
  
  1964年,我毕业于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丝织专业。毕业后,我进入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在工程师办公室(后改为商品研究室)从事全国绸缎商品的研发工作,织造、印染都属于我们的工作范围。
  当时,外贸局把对外絲绸贸易视为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全国的丝绸出口集中在上海,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承担着新品种的开发、研究,指导江苏、浙江、上海、四川、安庆等地的丝绸试样厂的新品开发。
  经理室对我们这个部门极其重视,因为只有我们把产品研发出来了,外销员才能去推销,出口才有希望。就如时下的服装商店,只有款式多、样式新颖,才能吸引消费者。营业员再会做生意,若没有好的产品也是不行的。
  从这时起,我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1979年前的外贸行业是计划经济,属于简单操作。企业做外贸、做出口,只是为国家创外汇,大家都奔着这个目标而为。搞好产品的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目的就是为了多接单子,多创外汇。我们公司属于中央在沪企业,大家丝毫没有经济概念,反正盈亏都是国家的。1979年后,公司开始发展服装,以前出口主要是丝和绸两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最大的变化是各口岸自行出口。我记得很清楚,60年代的时候出口1亿美金,丝出口占了绝大部分,全国提供货源。改革开放后,很多地方先后开始自行出口,先是浙江,再后来是江苏,四川、江西、安徽等。
  我们公司在丝绸行业是领先一步的,有很多联营厂为我们提供货源。当别人还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原料性生产出口时,我们已经在做服装出口了。虽然,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效益比较好。当很多外贸公司以出口绸缎、蚕丝为主时,我们就以服装出口为主,同时兼顾绸缎及蚕丝了,总体效益在行业中遥遥领先,特别是贸易上的盈利。因为第一步迈得早,所以到目前为止仍领先于全国。
  一路走来,我体会到要做好外贸,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体现出产品重要性的,更难体现出技术与搞好外贸的关联性,市场经济时期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了,真正优秀的外贸先锋必须要有雄厚的生产知识和商品知识作为依托,再加上良好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做好出口。像服装出口,各环节,以及工艺、面料都要懂,只有这样,才能去开发新的款式,才会有不断的创新。另外,还要懂得价格核算。如果没有这些作为依托,单单外语好是没有用的。
  作为老外贸,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搞好外贸出口,每个外销员根基一定要好,特别是生产知识和商品知识,这样才能应付国外客户的需求。就像学数学一样,只要原理公式掌握好,任何题目都可迎刃而解。要学会引导客户,将好的东西推荐给客户。现在有许多原先不做丝绸的外贸公司,只会按照工厂报的价格,加上成本,算一下汇率,然后就立即报给客户,他们根本不知道工厂报出的价格是如何核算出的,这怎么行?要做好一笔生意,我觉得不仅要满足客户的需要,还应将类似的产品,或者更新的产品推荐给客户,让客户有更宽的选择面,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这方面,有些年轻的外销员做得还不够,他们只是疲于应付,师傅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其中的道理懵懵懂懂。就像去工厂下车间,一般人都是到了机器旁,才知道机器在做什么,而我只要远远地观望织机的运动情况,便知道机器在做什么品种了。说起来,这并没有什么稀奇,只不过都是岁月给予我的经验而已。
  
  有一件事我一直
  觉得很开心
  
  我在成本核算方面是比较内行的。只要知道产品的重量和蚕丝的价格,我就可以推算出产品用了多少原料,并且推算产品的出厂价,然后推算出它的出口价格,如果再加上运费和涉及的佣金,这个产品的成本我基本上能够了然于心。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给给年轻的同志上课了,教他们如何核算成本。我们公司有一些副总经理也都听过我的课。我觉得,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看家本领,不然,客户给我们看样品,价格不能马上报出来,要去询问工厂,这样会很浪费时间,甚至会失去一笔生意。
  如果工厂报出的价格,同我们核算的价格八九不离十,那就放心地去做。如果乱报价格,我们也不会轻易被“宰”,因为我们懂行。我觉得,这是吃饭和生存的“工具”。现在,我们公司有不少年轻的同志都已经将成本核算原理掌握得相当娴熟,我只需把把关,绸缎出口有了接班人,不会断层了。
  一笔生意如何才算成功了呢?一般人认为,工厂交货,我们把货运出去,然后收到货款,这笔生意就算成功了。要说对也对,要说没错也没错,但我认为不够完全。还有一点相当重要,还应当关心卖给客户的产品,他们是否全部销售出去了?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常常所说的“售后服务”。如果发现有问题,应该替他们妥善解决。一笔买卖,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其实,当中还是蕴藏了许多学问的。虽然,外贸出口的每个环节都非常关键,但只有客户将货物销售得好了,下面的单子才能源源不断。否则,生意不能算真正成功。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着,因为这件事一直让我觉得很开心。80年代初,丝绸相当好销,生意好得不得了。江苏、浙江等地自行出口,上海有十几家工厂去交易会接订单。上海的“提花绸”做得不多,产品以素的为主,也就是双皱,电力纺等,但“提花绸”在市场上最紧俏。上海没有好的品种,因为提花机比较少。有一位香港客人急于要“提花绸”,我们就给他看了厂里生产的样品。他一眼就看中了几个样品,但厂里提供的数量很少,而且还正在试产,他要的数量却出奇的大,为此他感到非常着急。后来,我陪他去了丝织一厂,工厂正好在做内销被面。听了我们的来意,厂里的领导对香港客户说,要做可以,但工厂的损失由你方承担,否则得等 我们将这批货做好后才能做你方的单子,时间大概要等上半个月左右。这位香港客户考虑了一下,同意了我的意见,并且承诺工人的加班费用他可以现付一些。为了多创外汇,我和工厂商量后,决定把轴头剪断,接下了香港客户的订单。机台很快从2台发展到4台、8台、16台,一年最多时出口100万米。
  
  日本客户和中国
  香港客户的故事
  
  我觉得和客户谈判应当争取主动,客户的要求应当尽力做到、做好,但也有利有弊,客户的无理要求不能答应,不能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有时适当地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困难是必须的。这样的话,客户和我们都能获利,工厂更是开心,因为等这批货做完后,他们仍然可以将原先的那批货继续做。
  贸易谈判,应有理有据,该争取应争取。另外,做生意要有淡判技巧,但谈判技巧要有基础,要结合商品知识,这样才能双盈,才能吸引客户,生意才能越做越好。
  我以前经常参加华交会、广交会,还有一些世界性的博览会,这些展览会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市场信息,如最新的印花花样、颜色和市场流行趋势。回来后,我们结合市场流行,指导工厂生产,然后推销给客户。那时,我们自己创新的花样,客户的选中率很高,达70-80%。
  客户提供的提花绸花样是否好做,是衡量基本功的重要标尺。如果没有基本的生产知识,必须去问工厂,问清楚后再告訴客户可不可以做,但客户往往等不了很长时间,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外销员要掌握,要熟悉工厂的生产能力。老外贸只要知道客户需要的产品,花位重量与门幅大小,就可以知道适合哪家工厂生产,在哪类机器上生产。
  有一个香港客户经常飞来上海,提花绸的花样经常变化。他的花样,源自他的客户。他将花样拿到上海,问我可不可以做。他每次来上海,几乎都会问同样的问题。看了他的图样,我认为有的需要修改后才能生产,有的则不需要修改就可以生产。他每个月飞来上海两次,蛮辛苦的,又浪费时间。他说能否教会他这套方法,如果这样,他在香港和客户洽谈时就可以知道什么花样可以做,什么花样不可做了。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大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做生意。我开始手把手地教他,根据我们的设备,可以做几朵花,花位多少距离等。刚开始几次,他搞不清楚,因为他从来没有接触过,后来边学习边实践,慢慢搞懂了。原先,他一个月要来上海2—3次,后来逐步减少到每月来一次,再后来二个月来一次、三个月来一次,最后干脆不来了,他完全掌握了。如此一来,他只要给我来个电话,或者发个传真,将花型告诉我就可以了。
  有一个日本客户要求我们做的产品,批量小得不得了。那么小的批量,工厂根本不肯做。外销员也说,这么小的批量,做不下来。我听后,觉得不,可以做。他们就邀我一同去和日本客户谈判。在谈判桌上,我告诉日本客户,你们要求的批量,我们可以做,但成本不一样,价格自然也不一样。原先如果说做2千米、3千米,现在你要做200米也可以。怎么做呢?很简单,将所有的成本摊到200米中去,工厂得到了好处,我们也得到了好处,你也解决了自己的需要。
  像这样的生意,接下来并不难,核算核算成本也就可以了。其实做10匹的成本和做1匹的成本相差不多。如果外销员说不能做这样的生意,那么这笔生意当然就逃掉了。
  有的外销员怕客户不接受,怕得罪客户。但始料不及的是,虽然加了几倍的价格,结果客户还是答应了。有的外销员看见客户害怕,客户怎么说就怎么做,这不行,我觉得面对客户应该不卑不亢,只要是合理要求,就应该向客户提出来。
  采访,接近了尾声,聆听着一位老外贸的经历,生活的画面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切,如同刚刚发生,又如同在瞬息中完成。为了中国的丝绸事业,为了丝绸企业的发展,朱忠浩走了整整43年“丝绸之路”、但是他还没有走完这条路。中国的“丝绸之路”是闪亮的,也是永恒的。
其他文献
中国彩电业又到了“生死”关口。继2006年巨亏5.23亿元后,2007年上半年厦华再次折损1.77亿元人民币。  在洋品牌迅速加入战局,国内诸侯纷争的背景下,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竞争愈发惨烈,战火从国内市场蔓延到了海外市场。平板电视的市场售价不断“下沉”,生产成本却骤然上升,一度走在平板电视产业前沿的厦华电子,连遭重创,出现巨大亏损,令业界唏嘘不已,并且对中国彩电业的未来深感忧虑。  厦华
期刊
1988年,风华正茂的韦勇离开中国香港,踏上加拿大的土地,一晃近20年过去了。今天,他已经是加拿大多华会的会长,颇受当地人的敬重。那天,他恰好来上海游玩,记者打断了他的旅游,对他进行了采访。  韦勇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一个普通的随身包,一顶活泼的鸭舌帽,乍一看,让人误以为他还是一个正在度暑假的大学生呢。  就着咖啡的醇香,韦勇打开了话匣子,对记者讲起了他在枫叶之国的经历。    成功法则:不断地 
期刊
曾律师:你好!  我在《国际市场》杂志上读到你给读者的回信,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今天,我以一名读者的身份,请教你一个问题。  我的表哥和几个朋友半年前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但也不算太小,注册资本有上千万元。近来,他们公司发生了一件事;我表哥不在上海期间,公司几名股东擅自增加注册资本,他们还将增加注册资本的决议连同验资报告,一并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他们
期刊
方仲裁员:  您好,我公司是一家拥有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与外商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近日我公司与外商之间就其中一批货物的交付产生了分歧,无法通过协商解决,请问有什么方法既能在仲裁中解决该纠纷,又不影响我们双方已经建立起来的长期友好关系?  江苏宜兴某公司  2007年9月    您好,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公司可先行提起仲裁,而后在仲裁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采取和解或调解方式解决双方的争议,
期刊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事业、金钱、房子、家庭、子女固然重要,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0”,身体才是“0”前面的“1”,如果健康得不到保证,“1”后面的“0”再多,到头来也会变得毫无价值。  此说,颇为深刻,窃以为表明了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正在觉醒。不过,光有这点意识好像还不够,尤其是忙于商战、天天运转在市场经济前沿的实业家、企业家,还有大量涉外商务人士,更需要走出健康的认知误区,要不然,即便有再美好的健康意
期刊
小时候,因为家住老城隍庙旁边,学会自行车后的第一件事,是上九曲桥“路考”——彼时九曲桥没现在这样拥挤,人满为患——你学得过不过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看你跨上车,能不能在长三百米的桥上,一口气拐九个弯,不碰行人,也不撞桥栏。成了,你就通过了,可以骑着自行车满世界跑去。现在做梦梦到九曲橋,竟是在桥上拼命地蹬车,可见少年的事总是难忘。  九曲桥上最美的,要数逸出绿盈盈的湖水之上,第五曲桥隈旁的
期刊
幻想和现实,全在魔幻瞬间完成    平淡无奇的办公桌,变身“显示屏”,手掌替代了鼠标,在桌面拂过,瞬间就完成了翻页;你想与你的同事分享图片带来的感官愉悦吗?那只需用手掌轻轻一“推”,立刻就能将你的感觉传递给对桌的他或她了;倘若将普通手机的通讯模块镶嵌在“U盘”里,然后插入隐蔽在桌下的内置电脑,用手掌轻拂桌面,输入手机号码,就能接通电话了——这一切,只在挥手间就能完成……  你,并不没有置身在科幻大
期刊
毋庸置疑,过去的10多年,“中国制造”的足迹遍及世界角落。虽然,出口每年递增,但人们却发现,在巨大的国际产业链中,中国只分到了很少一杯羹。被指为“洪水猛兽”般的中国产品在一些国家造成了就业压力,一些国家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产品,或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或动辄以“反倾销”相要挟;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工工资水涨船高,出口商发现,生产越多,出口越多,利润却在不可逆转地下滑。竭泽而渔的结果是资源
期刊
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一群特立独行的“存款贫民”。他们“赚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他们既“富足而充裕”,但又“穷困而潦倒”。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什么是“贫穷”。    引子    在上海求学多年的我,自认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我也坚信读书不是人生的目的,赚钱不是幸福的终点,它们只是,或者说只是能更好生活的必经阶段。在我看来,“热爱生活,进而尽情享受生活”不失为一种积极向
期刊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微电子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我国固定电话网飞速发展的市场背景下,上海贝岭取得了全国十佳台资企业、外经贸委双优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文明单位等称号。但是,进入21世纪,市场单一和产品单一的问题逐步显现由于国家固定电话发展已近饱和,贝岭IC产品市场开始萎缩,同时,上海贝岭的技术发展也开始面临国内众多后起之秀的竞争与挑战,尤其是以0.35微米为代表的8条生产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