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任务相对更为繁重。由于没有掌握学习规律,很多学生长时间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我经常听到许多学生抱怨:高中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知识联系不大!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难多了!高中物理太难学了!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高中物理并没有传说的那样难学,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联系已经学过的初中物理知识,比较二者的不同表述,领会其内涵,是学好高中物理课程的关键。
一、物理概念的学习
初中物理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知识深度不大,教材中对相关物理概念的表述相对简单。比较起来,高中物理抽象概念增多,知识深度加大,物理概念的表述更为严谨。
因此,在高中学习物理概念时,不能以为在初中学习过了就一带而过,而是要比较二者在表述上的异同,找出二者在外延、深度上的区别,以此真正理解、掌握。
比如“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初中物理课本上的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而高中物理课本上的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
前者是“路程相等”,后者是“位移相等”。初中概念的“路程”只考虑了运动距离的大小,而没有考虑运动的方向;高中概念的“位移”既考虑了运动距离的大小,也考虑了运动的方向。
比较二者的异同,深刻领会二者的内涵,高中阶段的匀速直线运动及相关概念就会变得清晰,易于理解与掌握。
二、物理公式的学习
学习物理这门课程,要学习大量物理公式,高中物理课程尤其如此。物理公式的学习往往是高中学习的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许多高中阶段的物理公式其实在初中课程中已经有所涉及。如果在学习高中物理公式时能够联系初中学过的物理公式,在比较中领会、学习,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功的公式”的学习,初中课程表述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高中课程对功的表述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公式是W=FScosα。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因数cosα,因为初中课程的功仅仅限于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同,cosα=1,高中课程学习的功力与位移方向不一定相同,即cosα不一定等于1。
再如“合力的求解”。初中物理课程的合力是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如果两个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则合力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高中物理课程合力研究的不仅仅是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它研究的是有一定夹角的两个力的合力。它的求解方法同样用到初中课程学过的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有夹角的两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利用初中课程中求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求解。这实际上是物理知识的变迁,把高中课程中的物理知识变迁到初中物理课程的知识去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领会,高中物理公式学习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三、物理定律的学习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物理定律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实际上,许多物理定律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已经涉及,高中阶段对该定律的学习只是在初中学习内容上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欧姆定律,初中课程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初中课程表述为: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U/R。
高中课程学习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E/R+r。
我们可以在初中课程学习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基础上理解高中课程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可以看成是由电源内阻和外部电路的电阻串联的电路。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中I=U/R,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I=E/R+r;后者中的E相当于前者中的U,后者中的R+r相当于前者中的R。这样,高中课程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更容易理解了。
再如,在初中阶段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已经非常熟悉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高中课程中增加了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公式是:a=F/m。
在公式中,当F=0时,a=0,也就是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此时体现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加深和拓展。
综上所述,就知识的层次来说,高中物理课程明显高于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但是凡是能够升入高中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一定不会很差,只要初中物理课程学好了,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再运用联系与比较的学习方法,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就能能学好高中物理。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高中物理并没有传说的那样难学,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联系已经学过的初中物理知识,比较二者的不同表述,领会其内涵,是学好高中物理课程的关键。
一、物理概念的学习
初中物理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知识深度不大,教材中对相关物理概念的表述相对简单。比较起来,高中物理抽象概念增多,知识深度加大,物理概念的表述更为严谨。
因此,在高中学习物理概念时,不能以为在初中学习过了就一带而过,而是要比较二者在表述上的异同,找出二者在外延、深度上的区别,以此真正理解、掌握。
比如“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初中物理课本上的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而高中物理课本上的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
前者是“路程相等”,后者是“位移相等”。初中概念的“路程”只考虑了运动距离的大小,而没有考虑运动的方向;高中概念的“位移”既考虑了运动距离的大小,也考虑了运动的方向。
比较二者的异同,深刻领会二者的内涵,高中阶段的匀速直线运动及相关概念就会变得清晰,易于理解与掌握。
二、物理公式的学习
学习物理这门课程,要学习大量物理公式,高中物理课程尤其如此。物理公式的学习往往是高中学习的难点之一,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许多高中阶段的物理公式其实在初中课程中已经有所涉及。如果在学习高中物理公式时能够联系初中学过的物理公式,在比较中领会、学习,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功的公式”的学习,初中课程表述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高中课程对功的表述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公式是W=FScosα。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因数cosα,因为初中课程的功仅仅限于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同,cosα=1,高中课程学习的功力与位移方向不一定相同,即cosα不一定等于1。
再如“合力的求解”。初中物理课程的合力是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如果两个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合力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如果两个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则合力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高中物理课程合力研究的不仅仅是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它研究的是有一定夹角的两个力的合力。它的求解方法同样用到初中课程学过的知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有夹角的两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利用初中课程中求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求解。这实际上是物理知识的变迁,把高中课程中的物理知识变迁到初中物理课程的知识去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领会,高中物理公式学习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三、物理定律的学习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物理定律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实际上,许多物理定律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已经涉及,高中阶段对该定律的学习只是在初中学习内容上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欧姆定律,初中课程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初中课程表述为: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U/R。
高中课程学习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E/R+r。
我们可以在初中课程学习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基础上理解高中课程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可以看成是由电源内阻和外部电路的电阻串联的电路。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中I=U/R,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I=E/R+r;后者中的E相当于前者中的U,后者中的R+r相当于前者中的R。这样,高中课程中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更容易理解了。
再如,在初中阶段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已经非常熟悉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高中课程中增加了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公式是:a=F/m。
在公式中,当F=0时,a=0,也就是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此时体现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加深和拓展。
综上所述,就知识的层次来说,高中物理课程明显高于初中物理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但是凡是能够升入高中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一定不会很差,只要初中物理课程学好了,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再运用联系与比较的学习方法,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就能能学好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