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异常丰富的临床观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由此总结出了“天人相应”的医学理论。“天”指自然界,“相应”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人体时,人体发生的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中医人体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其根据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当然强烈地影响着人体。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体也形成了适应自然的良好的人体结构和功能,它使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适当的调节来适应自然的变化。
比如在四季中,春夏气温比较高,人体的皮肤就比较松弛,疏密多汗,通过出汗来发散体热,秋冬气候转凉,人体则皮肤致密,少汗而尿多,以保持自己的衡定体温。又如气候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江南多湿润,北方多干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也能分别适应这种不同的水土,平时这一点看不出来,一旦异地而处,就可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反映。
但是,人体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如果自然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或者由于人体生活无度,不注意发挥自己的调节功能;或者人体调节功能因各种原因运转失常,就会导致生病、衰老以至死亡。因此中医强调人在生活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起居有时,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有利因素,抵制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保证自己的健康长寿。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内容很多,兹撮其要者介绍于后:
昼夜展昏:中医认为,自然界二十四小时有日出,日没的变化,相适应的,人体一天也有平旦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没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着重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活络筋骨,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是,晨起也不能过分太早,否则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生发,摸黑起身锻炼,也并不有益于身体。此外,对病人的护理也要注意昼夜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在白天阳气盛,因此病情表现较轻;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在对疾病的疹断、治疗和护理时都应该把这种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四时变迁:四时气候的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相适应的生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人体在四季中也有这种生、长、收、藏的规律,因此,要求生活起居和思想情绪都要顺应这种规律进行调节。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们应该及时调整休息,比冬天睡得晚一点,起得早一点;多从事活动,并到户外去接触大自然;要衣着宽畅,头发舒松;精神方面应尽量使身心轻快起来。夏季日照长,阳光充沛,万物生长旺盛。人们更可睡晚起早;要适当地多接受阳光照射,不宜过于贪凉,并经常洗澡,以使皮肤疏松,体内的“阳热之气”得以发泄;同时炎热气候下要避免发怒。至秋季,气候逐渐转凉,景物萧条,此时人们活动相应逐渐减少;穿着要逐步适应寒冷的到来。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的冬季,是万物“闭藏”、“蛰伏”的季节,阴寒之气较盛,人们需避寒保暖,以维护“阳气”不使外泄;同时可适当晚起早睡一点。以上是一般正常人的情况,对于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宿疾在季节和节气变换时的发作,及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六气偏颇: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有风、雨、霜、雪、雾、露、阴、晴、旱、涝等引起的杂复气候变化,中医把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太过或不及,因而对人体不利时称为六淫。人体应该顺应正常情况下的六气,防避反常情况下的六淫。我国不少涉及养生的古籍中,曾提到“避风如避箭”、“盛暑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等等警诚。作为影响疾病发生的一种因素,这些说法,现在正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近来已经得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世界性传播,与来自极地的强劲寒流和形成于海洋中的威力巨大的风暴,其中包括我国的台风,有着密切关系;而盛夏尽管炎热,由于熟睡之后人体抵抗力会明显下降,故露宿户外也确实易受病菌侵袭,或者可引致人体功能活动发生障碍;再者在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病中,潮湿也已经比较明确地被视作诱因之一。另外人们对于衣着,除洁净宽舒外,更宜做到“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并注意及时增减,这样才能使人体“寒热平和”,收到“疾痛不生”的效果。
以上仅仅是中医“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一鳞半爪,但已可看出,它与现代研究中的生物钟学说等相当符合,许多内容今日可以借鉴,当然其中有些不完全科学的内容应该剔除。而且,祖国医学“顺应自然”养生法的提出,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丝毫放松对大自然的改造。历史表明,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愈来愈长,这就充分说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得天独厚的聪明才智,去更合理和卓有成效地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使人体和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使人们健康长寿的憧憬,变得更为现实。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当然强烈地影响着人体。在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人体也形成了适应自然的良好的人体结构和功能,它使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适当的调节来适应自然的变化。
比如在四季中,春夏气温比较高,人体的皮肤就比较松弛,疏密多汗,通过出汗来发散体热,秋冬气候转凉,人体则皮肤致密,少汗而尿多,以保持自己的衡定体温。又如气候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江南多湿润,北方多干燥,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也能分别适应这种不同的水土,平时这一点看不出来,一旦异地而处,就可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反映。
但是,人体适应大自然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如果自然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的限度;或者由于人体生活无度,不注意发挥自己的调节功能;或者人体调节功能因各种原因运转失常,就会导致生病、衰老以至死亡。因此中医强调人在生活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起居有时,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有利因素,抵制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保证自己的健康长寿。
中医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内容很多,兹撮其要者介绍于后:
昼夜展昏:中医认为,自然界二十四小时有日出,日没的变化,相适应的,人体一天也有平旦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没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着重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活络筋骨,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是,晨起也不能过分太早,否则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生发,摸黑起身锻炼,也并不有益于身体。此外,对病人的护理也要注意昼夜的变化。一般来说,人在白天阳气盛,因此病情表现较轻;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在对疾病的疹断、治疗和护理时都应该把这种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四时变迁:四时气候的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相适应的生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认为,人体在四季中也有这种生、长、收、藏的规律,因此,要求生活起居和思想情绪都要顺应这种规律进行调节。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们应该及时调整休息,比冬天睡得晚一点,起得早一点;多从事活动,并到户外去接触大自然;要衣着宽畅,头发舒松;精神方面应尽量使身心轻快起来。夏季日照长,阳光充沛,万物生长旺盛。人们更可睡晚起早;要适当地多接受阳光照射,不宜过于贪凉,并经常洗澡,以使皮肤疏松,体内的“阳热之气”得以发泄;同时炎热气候下要避免发怒。至秋季,气候逐渐转凉,景物萧条,此时人们活动相应逐渐减少;穿着要逐步适应寒冷的到来。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的冬季,是万物“闭藏”、“蛰伏”的季节,阴寒之气较盛,人们需避寒保暖,以维护“阳气”不使外泄;同时可适当晚起早睡一点。以上是一般正常人的情况,对于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宿疾在季节和节气变换时的发作,及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六气偏颇: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有风、雨、霜、雪、雾、露、阴、晴、旱、涝等引起的杂复气候变化,中医把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气太过或不及,因而对人体不利时称为六淫。人体应该顺应正常情况下的六气,防避反常情况下的六淫。我国不少涉及养生的古籍中,曾提到“避风如避箭”、“盛暑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等等警诚。作为影响疾病发生的一种因素,这些说法,现在正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近来已经得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世界性传播,与来自极地的强劲寒流和形成于海洋中的威力巨大的风暴,其中包括我国的台风,有着密切关系;而盛夏尽管炎热,由于熟睡之后人体抵抗力会明显下降,故露宿户外也确实易受病菌侵袭,或者可引致人体功能活动发生障碍;再者在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病中,潮湿也已经比较明确地被视作诱因之一。另外人们对于衣着,除洁净宽舒外,更宜做到“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并注意及时增减,这样才能使人体“寒热平和”,收到“疾痛不生”的效果。
以上仅仅是中医“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一鳞半爪,但已可看出,它与现代研究中的生物钟学说等相当符合,许多内容今日可以借鉴,当然其中有些不完全科学的内容应该剔除。而且,祖国医学“顺应自然”养生法的提出,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丝毫放松对大自然的改造。历史表明,人类的平均寿命正愈来愈长,这就充分说明,只有通过人类自身得天独厚的聪明才智,去更合理和卓有成效地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使人体和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使人们健康长寿的憧憬,变得更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