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创业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而近期天津市一份针对该群体创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人群的数量尽管相较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实际投身创业的成功者仅占全部人数的不到1%。年轻人应该如何创业,创业过程中应避免哪些认识及操作误区,且看专家观点。
第一条:毕业就创业
专家:李开复
2011年4月初,IT业知名人士、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建议大学生创业族群不应急功近利,并且指出这一创业群体的五种“急性病”:一、毕业就创业;二、创意等于创业;三、创业等于上市;四、对市场不够尊重;五、创业等于赢得风投。李开复认为,这五个误区中,“毕业就创业”首当其冲。而大量经验和案例证明,毕业就创业的失败率“往往更高”,更恰当的方式则是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在毕业后先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从中学习创业经验,同时积累个人创业经验和实力,几年后再正式实施创业。
第二条:创业最佳途径是从新兴行业入手
专家:杨永华
针对年轻创业群体流行“年轻人创业就要从IT等新兴行业入手成功几率较大”的观点,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永华近日指出,这种观点的产生与年轻群体对于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及从该行业诞生的年轻富豪对创业者的感召力有关,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并不全面。事实上,受市场认知以及传统产业格局影响,在传统行业中所蕴含的创业机会更多,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发现并加以深挖。他还以一个年轻人从传统茶产业中入手,研发出自动泡茶机的事迹为例,说明“先创意、创新,再创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条: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简单复制也能创业成功
专家:陈畅
受缺乏创业经验因素制约,不论选项还是经营,一些创业群体中流行一种“简单复制”的观点,只要选好一个创业“偶象”,照猫画虎、亦步亦趋,“总不会犯太大的错”。对此,人力资源专家、知遇网CEO陈畅以“8848”网站的快速崛起和瞬间倒闭为例,指出创业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更不是“偶像”创业,一说到创业,动辄就是马云当年是如何成功的,陈天桥当年是如何成功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一定是要‘落地’的”。在国外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在国内复制成功,别人成功并不意味着自己也能成功。由于“客户的购买和消费模式、市场发育程度等,都对商业模式的应用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创业者必须要把握对商业模式的复制和本土化的“度”。否则就会像西方思想家歌德所说:“有才能的人看旁人做的事总是自信也能做,这其实不然,他总有一天会追悔浪费精力。”
第四条:太看重所谓的“商业人脉”
专家:姜祖望
跟过去的创业者相比,年轻创业者更注重对商业人脉的培养——当然,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业资本的炫耀:“我认识谁谁谁”可能会获得某种程度的关注。针对这种现象,艾瑞网营销专家姜祖望撰文指出,认识的人多首先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比别人增加了机会。但是,“人脉只是一个敲门砖……他可以给你一个机会,但要真正合作,还是你能提供给他想要的价值”。这是因为所谓的商业人脉“说白了都是利益的交换关系,你对别人有用,别人很快就成为你的朋友。你要对别人没用,‘朋友’也不会帮你”。因此关键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否则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商业圈的“交际花”。
第五条:没有计划地接受各种订单
专家:韩志馨
没有订单令人烦恼,所以创业者都会对自己的第一笔订单记忆犹新。但资深程序设计师韩志馨指出,如果没有计划,盲目接单,也会使工作变得一团糟,因为有订货单而产生烦恼。韩志馨以时下最流行的工作室生意形式举例,指出客户管理的重要性。一位文字工作室经营者就遇到过单子太多的问题,同时接下了十多个单子之后,遭遇“每个都被催”、“每个都不能快速完成”的困境,最终因“急得半死,简直疯狂”而暂停了业务。反过来,一位有经验的从业者,把接单数量控制在每年十个左右,不但收入稳定(根据行业惯例,年收入约百万元左右),还能获得进修的机会,而不被堆积如山的单子所“绑住”。因此他建议,没单子固然要想办法打开局面,单子多了更要学会规划,行有余力地接单才是确保生意稳定发展的根本。
第一条:毕业就创业
专家:李开复
2011年4月初,IT业知名人士、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创业周”峰会上,建议大学生创业族群不应急功近利,并且指出这一创业群体的五种“急性病”:一、毕业就创业;二、创意等于创业;三、创业等于上市;四、对市场不够尊重;五、创业等于赢得风投。李开复认为,这五个误区中,“毕业就创业”首当其冲。而大量经验和案例证明,毕业就创业的失败率“往往更高”,更恰当的方式则是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在毕业后先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从中学习创业经验,同时积累个人创业经验和实力,几年后再正式实施创业。
第二条:创业最佳途径是从新兴行业入手
专家:杨永华
针对年轻创业群体流行“年轻人创业就要从IT等新兴行业入手成功几率较大”的观点,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永华近日指出,这种观点的产生与年轻群体对于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及从该行业诞生的年轻富豪对创业者的感召力有关,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并不全面。事实上,受市场认知以及传统产业格局影响,在传统行业中所蕴含的创业机会更多,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发现并加以深挖。他还以一个年轻人从传统茶产业中入手,研发出自动泡茶机的事迹为例,说明“先创意、创新,再创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条: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干,简单复制也能创业成功
专家:陈畅
受缺乏创业经验因素制约,不论选项还是经营,一些创业群体中流行一种“简单复制”的观点,只要选好一个创业“偶象”,照猫画虎、亦步亦趋,“总不会犯太大的错”。对此,人力资源专家、知遇网CEO陈畅以“8848”网站的快速崛起和瞬间倒闭为例,指出创业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更不是“偶像”创业,一说到创业,动辄就是马云当年是如何成功的,陈天桥当年是如何成功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一定是要‘落地’的”。在国外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在国内复制成功,别人成功并不意味着自己也能成功。由于“客户的购买和消费模式、市场发育程度等,都对商业模式的应用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创业者必须要把握对商业模式的复制和本土化的“度”。否则就会像西方思想家歌德所说:“有才能的人看旁人做的事总是自信也能做,这其实不然,他总有一天会追悔浪费精力。”
第四条:太看重所谓的“商业人脉”
专家:姜祖望
跟过去的创业者相比,年轻创业者更注重对商业人脉的培养——当然,有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业资本的炫耀:“我认识谁谁谁”可能会获得某种程度的关注。针对这种现象,艾瑞网营销专家姜祖望撰文指出,认识的人多首先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比别人增加了机会。但是,“人脉只是一个敲门砖……他可以给你一个机会,但要真正合作,还是你能提供给他想要的价值”。这是因为所谓的商业人脉“说白了都是利益的交换关系,你对别人有用,别人很快就成为你的朋友。你要对别人没用,‘朋友’也不会帮你”。因此关键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否则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商业圈的“交际花”。
第五条:没有计划地接受各种订单
专家:韩志馨
没有订单令人烦恼,所以创业者都会对自己的第一笔订单记忆犹新。但资深程序设计师韩志馨指出,如果没有计划,盲目接单,也会使工作变得一团糟,因为有订货单而产生烦恼。韩志馨以时下最流行的工作室生意形式举例,指出客户管理的重要性。一位文字工作室经营者就遇到过单子太多的问题,同时接下了十多个单子之后,遭遇“每个都被催”、“每个都不能快速完成”的困境,最终因“急得半死,简直疯狂”而暂停了业务。反过来,一位有经验的从业者,把接单数量控制在每年十个左右,不但收入稳定(根据行业惯例,年收入约百万元左右),还能获得进修的机会,而不被堆积如山的单子所“绑住”。因此他建议,没单子固然要想办法打开局面,单子多了更要学会规划,行有余力地接单才是确保生意稳定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