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基础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a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藝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点与难点。创新需要思维模式的转变,科学连贯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起积极作用,把构成的概念导入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为促进。文章主要从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出发,探索创意思维能力的启发与训练,为大学基础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思维;基础教学;构成表现
  一、前言
  在现如今新经济形势、社会发展的驱动下,大部分艺术类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革一般都是由下而上,基础教学首当其冲的面临创新改革。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重中之重,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牢固的地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 “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教育。”改革后的教育思维、教育内容,需要依靠改革后的课程和新呈现的形式来实现新的教育方法。当然,我们可能不需要专门设立新的课程来进行独立培养,但需要改变原有课程教育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
  二、基础课程设立的前后连贯性和必要性
  在教研学术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毕业设计导师反应现如今大学生的作品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初始,到毕业离开大学都缺乏能动自主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现象,有可能是大部分艺术类大学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就其根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主动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以及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一味的“拿来”老师的观念和想法。如果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方式,学生很难自主启发创新思维的能力,更不会有之后专业创作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初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美术高考当中接触的是速写、素描、水粉的应试培养。他们接触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临摹、与默写,对绘画对象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艺术类大学一年级一般都会设置《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这类夯实专业基础的基础课程,如果不在教学当中区分开有别于高考模式的教育思想,学生很容易就继续继承高考模式下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大学基础课程就是在高考美术教育模式下的复习,而达不到我们需要为高年级专业创造打下基础的根本目的。
  对于已有课程设置的创新,需要做很多工作,对于《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这类很容易让学生模糊,通常与静物写生混淆的课程,需要专门进行思维引导。可以通过改变绘画工具,载体和对象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和培养基本造型能力与色彩使用修养;在《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课程后面,可以设置《解剖素描》让学生从艺术造型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体形态和结构,详细的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外形结构、体型比例、男女特征、动态表情等人体造型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造型实践中去,提高对人体美的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的去创作出正确无误,精确肯定的人体作品来。承接其后的是《素描构成表现》、《色彩构成表现》、《空间构成表现》等构成课程。构成课程是延续前期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老师采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转换思维模式和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关键课程。构成课程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转换、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构成”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世间万物解构成为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以理性及逻辑的视觉语言对元素和元素之间的排列组成进行大量的研究,在抽象的形、色、质的造型研究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掌握多种创新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及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将构成语言、表现形式与角色形象及文化相结合导入课堂
  构成课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把绘画对象进行不同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使学生获得新鲜感和成就感。但仅仅这样,还达不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需要把构成语言及表现形式与创造对象的角色形象相结合。以《空间构成表现》课程为例,《空间构成表现》是以前的《立体构成》课程的延伸,是在三维的空间中探索造型的形态和要素的课程,延续前期的《素描构成表现》、《色彩构成表现》课程,我们在熟知点、线、面的概念后,需要了解点、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形式,创造出新的空间形态。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对物体对象进行点、线、面、块的解构与重构练习,学生通常会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去重复做机械性无想法的训练,既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也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常需要借助一个有形的元素或者一些明确的角色形象来确立。举例如:生活中点的形象有很多,雨滴、虫草、飞鸟。我们把一个形象进行概念衍生,如蝴蝶,由蝴蝶想到万物的生长,再联想到道教文化的“道”另一方面配合材料进行空间延展,道教文化里面有“道法”有“拂尘”创作出系列作品“道”。在空间作品上结合材料、结合形象甚至结合文化,这期间的工作是不断在做创新的排列组合,非常有效的启发学生头脑风暴式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的在作品当中寻找创新与突破。
  四、构成概念在各个课程中的灵活运用,并辅助思维方式的转换
  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构成这一概念的缺乏理解,并对于作品的创作感到手足无措,例如《色彩构成表现》课程。色彩构成需要学生从色彩的感受和心理出发,把复杂的色彩还原成基本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排列并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色彩的情感和表达,是色彩感觉较弱的学生比较难攻克的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名家的画作进行色彩的解构重构训练来达到学生感受色彩情感的目的,首先把名家画作中所有运用的颜色提取出来,进行解构和还原。把提取出来的颜色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试着感受不同色彩对比和排列对人的感知和情感的影响,然后结合面积、位置、空间以及肌理创作出新的色彩作品。这一提取、解构、重构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过程。
  五、结语
  现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提高大学生专业创作的兴趣和技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构成形式课程的设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并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意识。并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推进才能相辅相成的发挥出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最大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运用视知觉意象思维理论阐释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素材、形式以及意象性思维观念的缺失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创作中的意象寓意以及象征性与审美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新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当前现代农业和金融经济进程中的重点。鉴于当前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培育和发展中的处境与面临的问
舞台灯光是从平面文本到立体化形式的演变过程,在完美的舞台艺术呈现时,我们要明白它的真正功劳是属于舞台灯光设计的。舞台灯光设计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戏剧的发展,舞台灯光设计从简单的表现表演场所到对表演环境的关注、再从一般表现环境过渡到人物的典型环境,舞台灯光设计在这样每一步成长中不斷地实际创新和创造。  舞台灯光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能脱离具体的剧本,舞美设计者要结合剧本实际情况进行创造能力的发挥,创
基于“2009大连(第三届)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通过对评选活动中入围的十佳雇主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访谈研究,从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等角度分析了现
尽管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两个月,但农村里已经流露出过年的味道。12月16目下午,在长兴林城镇天平桥村仓里自然村看到,几位村民正在鱼塘里抓鱼。青鱼、鲢鱼、鳜鱼,个个“丰满彪悍”。
眼看都年二十六了,遂川县雩田镇横岭村贫困户赖道英望着一地活蹦乱跳的肉鸡却又皱起了眉头。50多只肉鸡,纯天然散养,吃着稻谷和地里的虫子长大的,那肉质绝对是杠杠滴,指定能
摘要:情感表达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艺术创作中手工与情感的关系体现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空间和材质肌理的把握。  手工是传统生产下,以使用目的为基础,以“物”为对象的主要劳作方式。在艺术创作中,可以理解为两种意义:首先,手工是手中的技艺,既是对材质的改造与认知,也是手功能的细化和身体情感知觉的融合。此外,它是一种亲力亲为的工作方式,具体表现为身体对“物”的介入与在场,直接呈现了
2013年9月22—24日,在成都大学召开了“2013年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主办,《成都大学学报》承办,《大连大学学报》
中国古典舞脱胎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代舞蹈文化艺术,是我国古典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升华。在中国古典舞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圆”这一艺术形象与概念在其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产
摘要:目前,中国停车困难问题已成为广大车主最棘手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是停车场的建设,占用绿化用地,破坏环境,而是应该在解决停车位缺少问题的同时,增加了环境的绿化,使两个矛盾体达成和谐共生。这就成为了“停车树”构想方案时,就充分考虑到的绿色设计,通过了解和分析绿色设计的产生背景、原因以及优秀案例,了解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也成为“停车树”的灵感来源。  关键词:“停车树”、绿色设计、停车难  1、“停车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