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人那《奔流》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是真的不可自控。爱上文学,喜欢上舞文弄墨,缘于上世纪80年代我的同桌发表在《奔流》刊物上一首不到十行的诗歌,可想而知,在那个人人都敬重文化的年代,能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是何等地风光!于是乎,一夜之间,我那长得尖嘴猴腮、与人说话一嘴酸臭味的同桌竟成了人人赞不绝口的“校园诗人”。后来他凭着作家、诗人的光环加入省作协会员,毕业后被当地文化部门作为优秀人才直接转为公职人员,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个平时从不正眼瞧他的同桌拉开了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十七八岁的年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又有几人能在这窦寇年华耐得了寂寞?梦想潜伏在心底,不服输的心境永远没有宁静。我相信,凭我對文学的执着及扎实的文字功底,作家梦定会实现。就这样,在灵魂与现实之间我找寻着适合我的一方净土。当别人陶醉于吃喝玩乐或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之时,我独坐窗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笔尖触纸,沉浸到表面浪静风平,内心却波澜起伏在的写作之中。哪怕是夜半时分,灵感来了,我也披衣伏案文思泉涌,下笔千言。苍天不负,渐渐地,我那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便在报纸、杂志上变成了铅字,一时间,我也成了众人口中的才女、名人。
  八十年代末期,有幸参加奔流编辑部组织的作家采风活动。当来自全省各地作家济济一堂作自我介绍时,清楚地记得第一个发言的是时任《奔流》杂志的主编陈枫,第一次零距离地接触我心中敬仰的作家时,兴奋的心情无法言表。她的侃侃而谈以及她那骨子里的繁华令我着迷令我向往。《奔流》,我心中的文学殿堂。几天下来,作家的讲课、研讨、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坚定了信心,坚定了对文学的信仰,重新体会到了文学的神圣,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学的使命与责任。文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而且还有它带给人们的无限悲悯和高远的理想。文学就是教科书、是镜子,照见自己的渺小和稚嫩,也照见我们必须担负起的责任。
  如痴如醉地看书、写作,一心想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心情曾让我在谈婚论嫁的年龄拒绝了所有前来为我提亲的亲朋好友,年迈的老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次,我因为写作而拒绝与他人相亲时,恼羞成怒的父亲一把将我写好的东西统统扔进火炉里,嘴里吵吵嚷嚷道:“别做梦了,平地不会起坟头,死心吧!”望着满屋飞舞的纸灰,我暴跳如雷,摔门而出,跑到一个无人的地儿号啕大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根植土壤,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昨夜笔下那跳舞的黄花只能划作一道风景。一次,薄暮踏春,看柳絮纷飞,感觉这满城春色只赋予了我这繁花点点,心里都是灵动,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篇文章投稿给《奔流》,结果,在我望眼欲穿之际,等来的却是《奔流》合并到《莽原》的消息。当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竟是父亲的话灵验了。
  文学铸就了我不屈的性格和做人的哲学,跳动的音符,是我心中的希望,在这条路上我继续前行,尽管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了能给多彩的人生写下欣慰的纪念,沉淀、历练、打磨,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终将《视界》一书正式出版,当手捧新书跪在父亲的遗像前,燃起一柱香,祈天若有灵,愿天堂的父亲因当年那句“平地不会起坟头”而了却遗憾。
  60年前,有这样一批人,怀揣着火一样的激情,投身到了《奔流》创刊的行列,开始了《奔流》的发展征程。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奔流》的见证者,更是《奔流》的第一批书写者。
  碾过岁月与风雨,历史的车轮转到21世纪的2014年 10 月20日。这一天,我见证并参与断刊25年的《奔流》复刊的重大盛会,复刊纪念特刊也随之腾空面世。我身边的朋友、文友及老师无不提笔祝贺,其中一位生于60年代的老作家在我的邮箱留言:“能让《奔流》复刊是河南的一大幸事,是老一辈作家的心声,我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有一种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幸福;有一种河流,是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豪迈,在我的心里,断流25年而今又复刊的《奔流》才是真正的大河奔流。是《奔流》让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变成一名心存敬畏、爱岗敬业的作家。
  春华秋实六十年,砥砺前行一甲子。《奔流》庆典60周年的大喜之日指日可待,我也怀着感恩的心情回顾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我的脑海里会时常浮现出很多人很多事,总之,千言万语诉不尽的都是情:感谢《奔流》,感谢我的领导,感谢我的同事,愿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互敬互爱,愿我们的梦想都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实现,衷心祝愿我们的《奔流》奔流不息、奔腾不止。
其他文献
7月26日上午,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怀揣新时代的文学梦想,满怀激情来到三门峡卢氏这座蓝天白云相拥、青山秀水环绕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共同见证奔流文学院的盛大开启。未来一周时间,文友们还将在卢氏迎宾馆,参与到由全国名家亲授的第七届作家研修班中。  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李宪林,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苗树群,河南省原文联副主席田中禾,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巡视员席保安,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
期刊
▲ 陆费逵雕塑中华书局之父陆费逵其人  中华书局主要创始人陆费逵(1886-1941年),复姓陆费,字伯鸿,生于陕西汉中,其祖上曾在清朝乾隆年间以翰林院编修任《四库全书》总校官,是位编辑大家。其父长年幕游,少时恒受母训。母亲开放的教育思想,让陆费逵得以自由学习。1898年,13岁的他就开始阅读当时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汲取新思想,不免与父亲有思想冲突,却仍得母亲支持,“于是便不照老式子读书,自己研究古
期刊
2018年的夏季,注定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将永久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雨季提前来临,暴风骤雨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随时随地光顾我们的生活。而你,24岁的花季姑娘,迎来了你的大学毕业季,同时,也将携手你的白马王子一同走进神圣的婚姻殿堂。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作为养育你24年的母亲,心中万语千言想对你述说,却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哽咽无语、泪湿枕巾!依稀仿佛,那个光着屁股、四肢被父亲的一只大手抓着、
期刊
1957年1月,《奔流》由《河南文艺》改名而来。这是《奔流》在河南文艺史上的初次登场,距今已整整60年。  关于“奔流”这个名称的来源,南丁在《经七路34号》一书中说“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鲁迅先生在1928年创办了文学刊物《奔流》。《北京文学》知名编辑王秀云写道:“如果以魯迅先生1928年创刊《奔流》算起,《奔流》已经九十大寿了。”  上世纪60年代在《奔流》
期刊
自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将《河南文艺》改出《奔流》至今,过去了60年。60年,不是简单数字的增添,也包含一个刊物在时世、际遇、挫折、生活以及知识的更迭中,追寻扎实前进路程的涵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复刊《奔流》,尤其是在纸媒不断走下坡路的当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奔流》会成为我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甚至,压垮我。  是的,我的的确确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举步维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有越来越多热爱
期刊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期刊
我是1982年到1986年在《奔流》当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编辑,那个时候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认真,所以辛苦。总是能见到老编辑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办公室烟雾腾腾地改稿子。有些稿子真的是被红笔弄花成一片。而编辑送审的稿子,也是要先前动过的,起码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都要红笔动过。若是稿子递上去没怎么动,被审看时发现再用红笔勾出来,然后退给你,那可真是汗颜不堪。  当时《奔流》编辑部是每稿必复,因为
期刊
我是1980年调到《奔流》的。我原来在商城县文教局,后来又调动到文化局。“文革”之后,《奔流》缺人,要从全省选拔人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高中语文教师,一个是发表过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我符合《奔流》选拔人才的条件,但当时父亲身体不好,我说我要晚点来。当时的主编是庞嘉季,他说那要请示老主席于黑丁。于老师得知我的情况,他说你这是孝子,等你两年吧。  另外,商城县不放人,信阳地区也不想让走。当时
期刊
《奔流》是我省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在其有生之年,曾为发现培养我省作者,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学事业,作出过巨大的不可磨灭也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省的青年作家大多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的。  我是1984年4月调进《奔流》做小说编辑的。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的我,先是在《妇女生活》干了两年,1984年春准备调到黄河文艺出版社,正要办手续的时候,接到时任《奔流》主编丁琳先生的电话,说是有要事让我去一趟。省妇
期刊
30多年后,我还在想,当年的小说处女作为什么没有投稿《奔流》呢?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文革”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大潮决堤,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最先冲破精神桎梏,成为社会政治的风向标,作用甚至可以超过红头文件,往往一篇小说发表就炸开一片思想禁区,一期文学刊物问世就引来万众争购阅读。那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文学杂志《奔流》,对于豫西一个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多么神圣、多么神秘、多么神奇!记得在宝丰县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