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试题解析
  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农耕工具变化的知识点。解答本题最好使用排除法: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不符合史实;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的说法太绝对;D仅凭一则史料无法判断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正确答案为B。
  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字演变的知识点。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楷书直接演化于隶书;B便于抒情达意的应该是草书;C表达错误,甲骨文是成熟文字,且可识读。正确答案为D。
  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运作的知识点。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门下省审核、中书省草拟,可排除B、C;本题未涉及尚书省,可排除D。正确答案为A。
  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知识点。解答本题也可用排除法:A“完全”太绝对,C“均由”错误,D清代未摒弃抑商政策。正确答案为B。
  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职能特点。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开始由西北军务而设立,后来涉及所有事务,是皇帝的助理机构,地处内庭,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A“专管军务”错误,C“设有官衙”不符合史实,D“专理刑狱”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B。
  6.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报纸的功能。“能教民智渐开通”,可见其存在教化的功能。正确答案为C。
  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根据材料“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做出选择。正确答案为D。
  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由时间1928—1935年可知处于抗战前夕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时期,根据所学民族工业不同阶段发展的原因,可做出选择。正确答案为C。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根据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可知是为新中国成立作筹备。正确答案为A。
  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跃进”不只在农业领域展开,“大跃进”是各个行业的高指标发展,故排除①。正确答案为B。
  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解析】1972年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根据所学可知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正确答案为D。
  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甲线段所示的时间为1990—1995年,经济理论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正确答案为C。
  13.下面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的民主,是建立在压迫奴隶基础上的,公民是本邦的成年男子,是自由民的一部分;外邦人、小孩等非奴隶都属于自由民;“居民”指居住在雅典的人,包括奴隶。A“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错误,超半数的是自由民,而非公民;C、D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B。
  1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革命”的知识点。本题可用排除法判断:17、18世纪的西班牙不是世界霸主和世界市场中心,也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当时的世界强国和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正确答案为D。
  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解析】由材料“理性引领……建立繁荣、公平、平等的社会”,可知是强调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正确答案为A。
  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知识点。由材料“工业革命”、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权力分配……脱节”可知反映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正确答案为D。
  17.“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 )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知识。由“时间和空间”可知是相对论,其主要意义是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正确答案为C。
  18.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向日葵》 D.《格尔尼卡》
  【解析】从材料“不主张……写实”排除现实主义B;“不用纯粹的颜色……”排除印象主义C;“用下意识表达……情绪”,可见是内心深处的表达,应属现代主义美术风格。正确答案为D。
  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由材料“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可知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正确答案为C。
  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解析】由时间“1945—1949年”和图片显示德国分裂的形势,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的知识点。D与时间不符,排除(德国统一在东欧剧变后,西欧联合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德国未有热战,故排除B。1945—1949年华约未产生,故排除C。正确答案为A。
  21.(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虎墩崔氏族谱·族约》(明)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在维系社会和谐中的表现、作用。解答本题主要是能从材料中分析提炼相关信息,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要求相当高。解答第一问看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第二问、第三问要求能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四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2.(13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4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4分)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及现实中的关系。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所给示意图,读出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进而考查有关国民革命运动的问题。第二问要求学生“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材料提供信息进行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印证材料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问除依据材料“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外,还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考查的是学生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意识以及从历史的角度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达成“九二共识”等)。
  23.(15分)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页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评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2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2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8分)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解析】该题突出考查学生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引进了史学研究的新视角。第一问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影响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个因素;第二问从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要求学生从“罗斯福的乐观主义情绪能够平复百姓心中的恐慌”这个心理学的意义层面,分析促使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第三问既提供了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新材料,也有机地考查了学生的史证能力;第四问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以便于立体地认识历史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略。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解析】本题是有关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题,注重对材料信息的提炼而得出答案。第一、二问要求学生提炼材料信息,找出答案,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问依据材料指出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进而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考查的是学生“论从史出”的论证能力。
  【参考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分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3分)
  【解析】本题综合克伦威尔与拿破仑两位人物进行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一问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并根据克伦威尔所说分析指出其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第二问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进而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第三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参考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星堆共出土了1 720件珍贵文物。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 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 662枚。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材料二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5分)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2分)
  【解析】该题属于文物考古题。通过文物(文化遗存)考古(考查)来探索历史的奥秘,这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本题三问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主题:第一问侧重对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释读。第二问引入推测史学的研究方法,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第三问要求在综合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
  【参考答案】(1)信息: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军事:有部落战争;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2)推测: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自然生态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
  (3)意义:反映了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或揭开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之谜);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许多至10万人,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4分)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2分)
  【解析】埃及金字塔居全球著名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观之首。关于金字塔,有太多的未知。它既是古埃及高度文明的象征,又是人类遥远历史的见证。神奇的埃及金字塔不断吸引着人们探究的目光。该题在对已有信息归纳的基础上,要求“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进而提出考察金字塔建造的新视角。
  【参考答案】(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技术;历史背景。
  Ⅱ试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稳重平实,没有偏、难、繁、怪、旧的题目,背景材料朴实,充满了时代气息。试题考查的角度新颖、别致,有意识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份试卷的大多数试题考查的都是教材呈现、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题目都以材料题形式出现,材料阅读量较大,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及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考查学生深度释读材料信息、准确概括材料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答案的题型较少,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材料高度概括,对学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要求较高。试卷在命题方式上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
  试卷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如选择题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国古代铁制农具的演变、中国古文字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及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两德分裂(二战后冷战史)、现代主义绘画代表作等。材料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产生和演变、国共两次合作及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
  2.密切联系现实,富于现实意义。
  试卷主观题密切联系现实,考查的基本上都是富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比如第22题以“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为切入点,考查了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包含了国共在祖国统一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和采取的行动,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还有第21题讲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产生和演变,而现实生活中孔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和象征,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宣传中国文化的学校,即孔子学院。
  3.图文并茂,较多运用图片信息。
  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或文字资料、或借图说史,形式多样,如:第2题汉字图片,第8题中国轮船统计的图表,第12题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第13题雅典居民比例图,第20题德国被占图,第22题北伐前夕中国政治形势图,第23题1920—1940年美国失业率图表。这些图片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力度,突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生动活泼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今年江苏历史卷提升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如第21题以“家族宗规”为切入点,对考生渗透着道德伦理观的教育;第22题紧扣时代热点,弘扬着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个主旋律;等等。关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在主观题中可见一斑,几乎所有主观题的最后一问都是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既是对题目材料的整体认知和运用,也是对前述几个小问题的综合与深化,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
  5.突出考查学生尝试历史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在试题中引进了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在试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第23题“罗斯福新政”题就引入了心理史学和计量史学的研究视角,学生要从“罗斯福的乐观主义情绪能够平复百姓心中的恐慌”这个心理学意义的层面分析促使其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运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方法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个因素。在“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道论证题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多角度论述”,以便于立体地认识历史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
  Ⅲ2014年高考备考建议
  江苏历史卷在平稳中求创新,对高三历史复习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结合江苏卷命题特点,笔者针对2014年高考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掌握学科主干知识,进行内容的主题整合。
  基础知识的再运用渗透到试卷的各种题型中,因此,要牢牢把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此外,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要多关注相关主题知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例如,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探索,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进行梳理和归纳。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不要拘泥于教科书的章节结构),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主题整合。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2.注重培养学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分析概括能力。
  高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大量使用文字材料、图片(如照片、地图、漫画)、数据表格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借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使用知识分析问题、概括材料等能力。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科成绩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注重研读史料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史习惯,掌握基本的学史方法,如中外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在复习中,要注意选取丰富而又多样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图表等,要充分挖掘整合相关信息,合理设计问题,注重分析探究,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关注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加强多维度考查分析,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体现了新史观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能适当运用史学理论,正确运用各种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训练运用这些史学范式诠释教材内容,观察、分析、诠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着重培养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重大史实的习惯。这样,既能促进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又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要逐步拓宽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视野,更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如形成人文意识、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态度,具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放的世界意识。
  4.关注时事热点、学以致用。
  江苏历史卷注重以与时事热点相关的史实为切入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色,其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年度内国内外大事尤其是中国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和世界经济问题等;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民主与法制建设、大国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三是周年性历史事件。探究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练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是分析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如宗法制与祭祖热、中华民族感情,20世纪30年代各国面对危机和G20峰会等。二是寻找现实问题的历史依据并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论和规律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关注热点,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做到学以致用。
  5.要加强针对性训练,努力提高解题技巧。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学科能力,增强高考的适应性,我们要加强针对性训练,努力提高解题技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作业、考试,要做到选题“精”、讲解“透”、训练“实”)。试题可以从现成的资料上去选取,但有必要进行二次加工。在分析试题时,不仅要理清答题思路,也要琢磨命题意图,特别对涉及试题严谨性、科学性、导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不留疑点;要关注细节,在思维的模式化和答题的规范性上下功夫;要加强反馈,及时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强化对高考五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①审设问的能力。②提取信息的能力。③整合知识的能力。④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⑤规范表达的能力。
其他文献
文章由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及其重要性;然后指出"图书馆哲学"从"人"的意义上讲应该是"图书馆员"的哲学,而图书馆员的哲学就在其日常工作里,进而论述了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里的学生消费从之前的名牌服装到新潮电子产品,节节攀升。
黄家章博士的《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以下凡引该书,仅注页码)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年12月版),这本书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主编的“世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既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层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开发与利用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河流域范围图》(见右图)。    (1)图中河流北部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什么?  (2)比较图中A、B两地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3)从区域联系与合作的角度,分析该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
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文章对《诗经》的读以致用,《论语》有19例,《曾子》有10例,它们发挥了孔子“诗教”的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为文章的“诗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2009年工作回顾,第二部分是2010年主要任务。在第一部分,报告总结了2009年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在第二部分,重点部署了八个方面的工作。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如实地总结了2009年所做的工作,而对2010年部署的任务全面而具体,
对国内49所高校图书馆主页设置阅读推广专栏情况进行调查,总结概述高校图书馆通过主页进行阅读推广的四种类型:导读、读书月(节)、虚拟社区及综合专栏,指出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五、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概况(一)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寻金”热;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导致东西方贸易危机;葡萄牙和西班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教会鼓
以笔者长期检索经验为基础,以抽样检索结果为依据,将CALIS与国图OPAC书目检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索结果表明,二者书目数据质量高,值得肯定;存在的差异,各有特色。二者的共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新闻史专著,弥补了中国抗战新闻史研究这一时段的空缺。作者立论来自于调查研究,观点提炼于历史事实,运用全面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