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网络圈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是一位央视女记者出书,被捧为公知,又莫名其妙被扒出诸如靠“陪老男人吃饭攒人气”之类的花边故事;再是一位沉寂多年的“下半身”女作家,为卖新书在微博上公然调戏各路神仙,居然大受网友追捧……
  网络给了很多人公平的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但是,更多的人搞不懂,一个人的私事怎么突然成了大家的事。是成长之痛?还是“被爱”的代价?是我们被网络洗脑?还是骨子里的东西塑造着网络?
  古语说:看迹不看心,看心无圣人。但是太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从一点点蛛丝马迹,去猜忌、揣测别人的内心。
  正如电影《云图》中的不同世纪的六个人,无一不是想从宿命中寻找自由,又无一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总是要与其他人相连”。也许在每一个时代,自由都是相对的。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
  调戏别人,也被别人调戏
  主持人:当一些人有了自己的讲话平台,成了自媒体,利弊如何?
  石述思:在这个很难撕开真相的社会,网络通过极端的方式尽可能地裸露真相,虽然有时候裸露的是伤痕。基于此,我认为自媒体还是有价值的。
  在一个公权力主导的社会中,很难找到一个公共发泄情绪的借口。主流媒体的镜头很难聚焦普通人。而互联网给了情绪释放的出口。但被压抑很久的弹簧突然放松,一定会体现出某种爆裂的反应,甚至是某种违反常理的状态。而伴随着这种状态,一些非理性的极端释放、负面的东西,就流露出来。因为缺少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变成了垃圾筒。很多人被市井流言击中,被误伤。
  洪晃:出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人博出名是为了赚钱。可是,钱本身也没有意义,就是一张纸。让人值得思考的是:有了话语权、钱、平台,你还有梦想吗?可能你得到了实现梦想的工具,却发现梦想没有了,这才叫悲剧。这就像生命中毫无目的地积累工具,却发现这些工具并没有用武之地。
  张颐武:有些网络情绪,不一定是社会的真实情绪,有时候还完全扭曲了社会情绪。比如,通过水军营造一个完全相反的气氛。所以,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还是有距离的。怎么趋利避害?怎么监管?如何避免失控?我赞同靠网民的自律,但这是非常难的。
  主持人:粉丝过百万的“大V”正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如何评论这种现象?
  张颐武:积累粉丝就是积累影响力。有些人可能是小人物,平时不为人所知,但在新平台上可能耀眼夺目。因为他适应了新平台的规律,掌握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一种成功。新平台就是新资源。整合新资源的成功也是一种成功。如何把资源转到新平台上,是所有人面对的问题。为什么明星都开始进入微博?粉丝一定是影响力的一部分,不能忽视。如果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多限制。
  洪晃:网络成全了不少人,我觉得挺好。关键是这些所谓的“大V”会如何运作自己的影响力。是给自己赚钱,还是进入当权者的智囊团?是做慈善,还是继续发泄?散布谣言?排斥异己?是不是真的有身份,最后还得看人。
  石述思:推崇名人就是造神。网络就是忙着灭神和造神的运动。在造和灭的过程中,出现的心态是无比的爽和无比的痛。其实我们要正常化,不要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贴上时闪闪发光,撕下时带着深深的伤痕。真正的伟大都是正常的活着。
  主持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
  石述思: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主张自己权益的通道不畅时,当每个人都看到这个世界充满黑幕时,当突然有人发现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更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时,很多极端的现象就爆发了。在一个道德匮乏、制度不完善的社会,想获得正常的权益必须要用非常的手段。
  张颐武:很多人觉得用非常手段做事更便捷,成本更低。但这不是好现象。例如,在以前,“仙人跳”是敲诈,是犯罪,但现在却成了反腐的利器。其实,这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
  洪晃:恋爱失败的人,往往会以为中国缺乏心理医生,以至于郁闷、压抑的心情没有地方去倾诉,于是网络成了垃圾桶;生意被骗的人会认为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人相信打官司有公平,只有拿钱摆平,摆不平就到网上喊冤。这些都很正常。这是文化落后,跟不上当代需求和制度不健全的结果。
  但是,通过网络反腐真的不是好办法,反而会把反腐搞成了一次群众运动。中国民族的众多灾难都来源于这种大多数人的暴力煽动。很多网上的争议都是由于多数人的偏见、不包容、没文化造成的。如果想利用这种力量去改变一些现状,无疑是在玩火。
  主持人:当网络把普通人塑造成“公知”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或者警惕一些什么?
  石述思:在这样一个以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为了利益包装自己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获得巨大响动的人在过度包装中会迷失,而迷失中瑕疵就会出现。在众生喧哗的年代,被塑造未必是好事。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祈祷:不要被选中、被异化。有意思的是,我们一直强调追求平等,但是每个年代仍有“神”存在。我们打破了一个“神”,又开始塑造另一个“神”。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想要的平等、民主都不存在了。这注定是个悲剧。
  洪晃:网络就是一个玩人的地方。调戏别人,也被别人调戏。何必相信一些没有意义的封号。
  张颐武:名与实不相符,形象也不会维持很久。有人捧就会有人砸。传统媒体也经过这样的混乱。慢慢的就会出现自然的、规范的调整。
  大众就可以这么窥视
  主持人:你觉得应该在名人的事业之外去窥探和传播他的私事吗?
  洪晃: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应该不应该”这么一说了。你做的事情只要是B2C的,就没有办法回避大众对你360度的关注。事业内外,床上床下,家里家外,没有不应该关注的地方。而同时,这又是个博出位的时代。以重口味美女为鲜活的例子,从炒作自己绯闻到炒作自己肉体,真是姜太公钓鱼。想吸引眼球的人怎么吆喝,大众就可以怎么去窥视。
  石述思:中国人没有隐私的概念,且人性中原本就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特别是有种恨叫“羡慕忌妒恨”。不如别人,又想寻求心理的平衡,那就造个谣吧。能经受得了别人的窥探与恶意中伤,就能在名利场混下去;经受不了,就别进这个圏子。没几个人能混成戴安娜,被狗仔队逼死后还能受到全世界的纪念。坦然承受被窥探隐私的压力是成名的必修课。   张颐武:窥视欲是人性很重要的部分,虽然不好,但是必然的。美国也有过“扒粪”时期。而中国现在刚刚进入这个阶段。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是两极的。而且网络对完美总是存有质疑。当一个人成名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被理解的事情,可能就会通过网络被放大,放大之后就会遭受很多追问。对于个体来说,这是把双刃剑,可能让人获得更大的名声,也可能受到更严格的考验和拷问。
  主持人:把私事公开是成名应该付出的代价吗?
  张颐武:公众对名人的检视一定会比普通人更多、更严格。名人的形象会溢出,别人会觉得在生活中他们也应该很完美。这是名人必须承担的。虽然我们应该保护和尊重别人的私生活。但现在对网络来说,这很难避免,也没办法解决。
  洪晃:有些人帮年轻人创业,从来没公开过自己的私事。偶尔说到私事也是为了说明道理,也没有狗仔天天蹲在他家门口。但一些电影,拍得烂死,只好靠拿明星绯闻炒作。也就是说,有的人提供的内容是社会非常需要的,他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至于他的私生活,那是他的事情。
  所以,靠成就的成名是大家尊重的,但成名如果靠炒作,那他这辈子就注定要跟绯闻结缘了,千万别抱怨,这是自找的。特别有趣的例子是章子怡。几年来她一直绯闻不断,但《一代宗师》上映后,大家立刻开始谈论她的演技,她的沉浮。这就对了,一个演员就是要靠演戏得到尊重。
  石述思:任何人的成功在今天都是意外,无规律可循。而成了公共的焦点则意味着隐私会被曝光。一些成功人士在成功过程中的确对自己进行了包装,甚至做过违反基本道德或者违法的事情。但既然做了,就不要怕被别人说。
  主持人:某些人以道德的名义曝光别人的隐私,这是一种道德绑架还是心理问题?
  石述思:二者都有。现在,多数人的心理不太正常,因为我们没有正常的价值规范、制度规范和舆论氛围。今天,一个草根想获得成功越来越难。所以当精英出事,草根会像病毒一样来围攻,因为他们找不到改变命运的途径。甚至,攻击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精英,他们占有了社会更多的优质资源,就要做道德楷模,不能出错。一旦有了瑕疵,就要在互联网上无限放大,最终沦为“道德绑架”。
  张颐武:有些人的心理无从判断。我想,肯定有一部分是阴暗的。一个人越完美,就越会有人找他私生活的毛病,想证明他的不完美。酸葡萄心理很难避免。而且,中国社会对人的要求非常高,往往是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到。现在,网上年轻人的心态比较复杂,多是匿名的,这种状况很容易把人的潜意识、无意识中受束缚、受压抑的东西表现出来。
  洪晃:以道德为名鬼才信,有些人就是当婊子还想立牌坊。
  主持人:当我们被时代推入网络大潮,内心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准则?
  石述思:哈姆雷特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在一个没有底线的世界,要恪守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自由,才能安全。在动物凶猛的时代,我们坚持做人就好了。做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洪晃:我觉得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一定还是那样的人。有好多原本在网络上准备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结果不还是被大众质疑嘛。说句俗话:狗改不了吃屎。还是做好自己吧。
  张颐武:我们对人性要有一种韧性的态度,谨慎处理公共关系和私生活,避免被人抓住问题。更要谨慎,理性分析网上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中央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亮相,人们对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充满期待。但与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相伴的,却是各种让中国人“痛心”的副作用: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去年《英才》两会报道中,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把焦点集中于转型升级,而今年的代表和委员们对转型升级的议案、提案、建议则更加具体,他们希望“中国梦”能带来  然而,面对国外政治、经济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
期刊
面对镜头,微笑。  镜头里的李东生穿着那个时代最时髦的夹克衫,笑脸上透出一丝斯文和腼腆,不经意间还带出了一个小POSS。  照片的右下角清晰地显示着拍摄日期:1988年11月1日。  那一年,李东生31岁。  照片背景中的建筑物颇为特别,但李东生却记不清拍照的地点。只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正担任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引进部部长,负责在港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那段时间,是李东生职业生涯中唯一离开TCL的
期刊
“数家公司的非约束性收购意向,都不能提供比自身的战略计划更多的价值”。经过长达17个月的战略评估,知名钢琴制造商施坦威乐器公司终于在新年伊始下定决心,取消原定的出售公司的计划。  业务重回正轨的施坦威,再次唤起了人们已经久远的记忆:160年的工艺传承,128项专利,80%纯手工制作,90%以上的艺术家在音乐会上都选用它……创办于1853年的施坦威钢琴,无疑是现代钢琴制造业的奠基者。  不断降临的灾
期刊
“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一望无际的原野随你去流浪,你的心和大地一样宽广……”  不久前,微博流传着一段视频。视频里,任志强穿着西服,站在大屏幕前投入地歌唱。  早在40多年前,任志强也曾唱过类似的草原歌曲。  那是1969年11月,在内蒙莫力达瓦自治旗巴彦公社兴农大队。四个下乡插队的知青,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翻毛的棉帽,骑着骏马,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  尽管,绵延向远方的是遍
期刊
志气,可以让你用8 0 %的资源做到1 20 %的事。  每个人都曾经相信:只要想做,我就能做到。  但是随着时光的飞逝,这个人生珍贵的信念,还在你的记忆中吗?  从小到大,你有一成不变的志气吗?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你的志气又是什么?  坚持、努力、执着、实现梦想……找回曾有的志气,是你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  不想成体制的寄生虫  口述|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兵  每一代青年人都会抱怨:
期刊
妖魔化的二十年  推荐书:《晚清二十年》  推荐人: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 李纲  对于当下的国人来说,无论是著述还是阅读19世纪以来的历史,都具有相当挑战。在讨论国际关系和国内情况时,国人情绪起伏跌宕,其实,这和官方正史对这200年来的论述态度和角度深刻相关。  整个19世纪,中国都在古代性和现代性之间挣扎。一方面,大清帝国在政治文化、民间生活方面,还在延续十几个世纪以来的方式;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化
期刊
波西米亚的自由之风至今仍然吹拂着布拉格,依靠逾百年的品牌积淀,斯柯达在欧洲的复兴有着更多的理所应当,然布拉格奇迹现在正复制到中国市场。在增速放缓的整车市场,斯柯达同样跑出了强势的成绩,这说明斯柯达靠的并不仅仅是一块“百年老字号”招牌。  斯柯达中国总裁韩麦安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受惠于大众集团,但是自身品牌的传承仍足令斯柯达有别于大众;此外,斯柯达将会通过更多中国元素的植入与对外输出来
期刊
嘉宾|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大霄  |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 张仕元  |星石投资总裁兼首席策略师 杨玲  |汇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震文  |本刊记者 胡伟凡  2月8日的行情可谓龙年A股的完美收官:沪指站稳2400一线,延续了始于去年12月的涨势;有8只当日复牌的ST股出现暴涨,其中停牌7年的*ST恒立(000622.SZ)甚至涨到了373.21%,雄冠两市;全天共有2025只股票上涨,几近
期刊
王兴永远不缺故事。  成立5年,战胜5057个对手,去年460亿交易额,未上市已有70亿美元估值。  这些数字虽然足够震撼,却尚未终结。在“千团大战”中获得胜利后,美团网把持着行业中6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他们已将2015年年度交易额的目标提升至1300亿。  目标看似有些激进,但美团网CEO王兴对此有自己明确的判断:“服务业的互联网化进程正在提速,而我们在服务业的互联网平台里面,基本占据了最好
期刊
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商业模式)都在准备或实践着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因此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当然其中也包括供应链金融。  中国供应链金融脱胎于贸易融资,最早由原深圳发展银行于2003年正式提出。到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进入平台化的3.0版本,它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而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