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巧设问题,诱发探究
  巧设问题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趣入课;诱发探究是指教师诱导后学生对自主阅读产生的浓厚兴趣。“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先声。所以,探究性问题的设置,要突出一个“巧”字。这个环节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对课本来说是“牵一而发动全身”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打动学生的求知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
  如学习《山中访友》一课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①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②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们?③作者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这样创设问题不仅使整节课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浑然天成地围绕一个中心来解决一系列问题,而且对学生学习课文起到了一种“促情、激趣”的作用,会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究层面。
  二、阅读文本,自主探究
  阅读文本是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沐浴问题情境,思考相关问题,并积极作出反应:自主探究是指掌握探究方法,挖掘自身心力,发挥自主潜能,去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把学、思、疑、问、悟联接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如上述第②个问题,有的说喜欢“老桥”,有的说喜欢“瀑布”,有的说喜欢“白云”,不仅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喜欢的原因,而且能深情地朗读。学生具有自主的潜能,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按照马斯洛的主张,学生不能由外烁,只能靠内发。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他们尽可能独立活动的促使者。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是指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将自己的疑惑问题和自主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如上述问题②,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小组发言中,不仅仅是喜欢“老桥”、“瀑布”、“白云”,也有喜欢“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的。即使同喜欢“老桥”,感受也不一样。同时,大家还共同讨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笔下的这些景色都非常美好,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透过字里行间能体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在合作探究中,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全班展示,深化探究
  全班展示是指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探究问题总结归纳,选出代表,展示探究合作成果;深化探究是指在小组代表展示的基础上,师生相互点评、补充,对合作探究成果进行拓展和延伸。如上述问题③,有的小组认为“山中访友”能体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崇敬大自然的情感,把大自然当成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的知音,而“林中观景”让人感到没有活力、不亲切;有的小组认为“山中访友”比“林中观景”更富有新奇的想象,似乎我们也随作者变成了一棵树,体会到了人与大自然那种物我交融的心境……这样的展示,使探究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运用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主动从“讲”的位置上撤下来,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去合作解决;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走向前。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在发生逐渐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高中生物教学涌现出很多先进教学模式。笔者以为生物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谈谈高中生物教学如何结合生活实际。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实际;教学效果    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中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