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类文章阅读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定考点】
  1.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主张;2.把握文章的论据。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4.辨析论证方法并指出其作用;5.分析议论文的结构;6.理解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等。
  【答题指导】
  1.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主张:①从全文看,论点应该表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在形式上又是个完整简明的句子(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②把握文章的论点可从文章标题、开篇、结尾等关键处人手。
  2.把握文章的论据,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等;②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③顺承文意,补充相关论据,以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总结出中心论点;④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4.辨析相关论证方法并指出其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相关事例证明论点,可增强文章说服力;②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增添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③对比论证,把两种观点、做法加以对照、比较,使结论映衬而出,是非曲直明确,给人深刻印象;④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论证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论证,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⑤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一般要说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效果。
  5.分析议论文的结构:①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②明确议论文的结构类型——并列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等。
  6.理解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①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简洁;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形象、生动等。
  (一)《为什么说浪费粮食就是败家子》阅读
  【新题演练】
  “舌尖上的浪费”正遭遇口诛笔伐。的确,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似乎已经“作古”,“剩”宴比比皆是。
  中国农业大学曾对城市中2700桌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大致推算出,我国2007~2008年一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到800万吨和300万吨。也就是说,消费者仅在有一定规模的餐馆的消费,一年就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摆阔和浪费的资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招牌吗?是世界排名第99位的人均收入吗?显然都不是。主要原因还在于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
  其实,我国粮食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我国谷物进口激增,去年进口的谷物是7700多万吨,约1550亿斤。按照农业专家的估算,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计算,我国一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此外,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只有20%,而进口大豆受制于国际市场行情,不时会成为国际资本炒作的对象。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布朗认为,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到2030年,若以人年均消费粮食800斤计算,中国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届时粮食安全将成为大问题,
  中国当然不希望出现布朗博士所说的情况,而且也在努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就是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有力保证。但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加,还是让有些国家的人担心中国粮食进口会推高国际粮价。
  兼听则明,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多一点忧患意识并无坏处。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于生产环节,而且要关注消费环节。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也是作为世界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方面,中国13亿人口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能等到粮食定价主动权旁落他人、受制于人时我们才警醒;另一方面,“中国粮食威胁论”目前只是一种猜想和炒作,只要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种谣言和炒作就会不攻自破。从上面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一年进口粮食养活了1.9亿人。而浪费的粮食则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我们应该怎样做就一目了然了,
  粮食供应紧平衡,国人还有多大资格来浪费粮食呢?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还有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状态。“浪费粮食是极大犯罪”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说教,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因此,从遏止公款宴请和铺张浪费入手,让社会风气为之转变。让节约粮食成为自觉行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
  谁浪费粮食谁就是败家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曾涛/文,选自人民网财经频道2013年2月1日,有改动)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拟一条宣传节约粮食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二)《学习感谢》阅读   ①你去过印第安原始部落吗?
  ②如果去过,你会发现,那里的原始人有种习惯:喜欢感谢万事万物。他们感谢太阳——他们心中的神——给他们送来光明。他们感谢大地生长草木。他们感谢牛羊给他们奶……甚至临死时。他们还感谢:感谢神带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
  ③有些现代人变“聪明”了,他们认为不必这样时时感谢:太阳发光,土地生长植物,天下雨,这是自然规律,不必感谢;工人制造日用品,农民生产粮食,老师教我知识,医生为我治病,我都出了钱,也不用感谢。
  ④我见过一个最“聪明”的人,他完全不知感谢为何物。他也常常会求助于朋友,他也会口里说谢谢,但在背后,他得意地说:“我有办法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说没什么可感谢他们的,他们帮我也有他们的目的。他认为自己很会社交。
  ⑤另一个人仿佛很傻,他习惯让自己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哪怕是一点点,让自己时时有感激的心情,他说这是他的社交方法——他叫歌德。
  ⑥究竟谁是真正的社交高手?我们只要看效果就知道了。原始部落的印第安人虽然物质享受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比,但是人际关系很好,内心很满足:“聪明”的现代人却感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人情冷漠。歌德是公认的社交大师,而那个“聪明”人却无奈地发现他周围的人“都是些小人”。
  ⑦社交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不懂得感谢的人,对人是冷漠的,不论他有多少技巧,人们都会疏远他。懂得感谢的人则不同:由于有感谢,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善良美好。他们对人有更多的爱。他们愿意关心别人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会喜欢。
  ⑧那些不懂感谢的现代人错了。错在他们把自然当成掠夺的对象。错在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很自然地也这样对待他,世界就因此变成了地狱。他们看不到:工人、农民工作时,不仅仅在想着钱,也想让自己的产品对别人有用。这种对别人的心意值得感谢。教师教课时,不仅在挣钱。也对学生有关心、喜爱,对此应该感谢。医生治病时,更会有对病人的关心。对医生的劳动,我们应该付钱,而对他的关心,我们应该感谢。朋友帮助我们时,也许会掺杂他的目的,但是他在帮助我们。我们就该感谢。
  ⑨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学会感谢。
  ⑩第一,我们可以每周一次,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来想想谁做过帮助自己、对自己有益的事,像歌德一样。
  [11]第二,我们可以在其他朋友处,谈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人,谈论他对自己的帮助,尽可能讲得细致。这比仅仅在心里感谢别人强,因为讲出来是一种行动,行动对我们情感的影响更大,讲出来会使你心里的感动增加。
  [12]第三,我们可以直接向对自己好的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人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话绝对是真理,唯一的条件是被帮助者懂得感谢。表达感谢要具体,要讲出对方的帮助对你有什么意义。
  [13]在感谢别人时,正确的态度很重要。感谢必须发自内心,必须诚恳,但不能自卑、低三下四。即使对方救了你的命也不要低三下四。否则,对方可能会轻视你。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的回报是爱和感谢,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种亵渎。
  (朱建军/文,选自《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朱建军心理学文丛》,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1.通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④、⑤段,分析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应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感谢的人,你最想感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三)《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阅读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亦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或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构思文章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用在读书上同样合适,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每天必读书。哪怕工作到了深夜,睡前也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春节回老家,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用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买书不是为了装点书架,装装面子,而是为了充实心灵。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好环境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可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和希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宣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前不久,在台湾有个与佛教有关的公共讲座,演讲者看着台下攒动、浮躁、低头着手机的听众,感叹说:“无法专注于当下,反而让许多人感叹时间不够用,因为,心正在怨叹过去、烦恼未来,当下这一刻都浪费了。”专注,便能赢得读书时间:专注,便可安于读书环境。做不到专注,便无从说起,必一事无成。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对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赵畅/文,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3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煅引用的曾国藩谈读书的一番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子非鱼/插图)
其他文献
古诗文阅读。(16分)  【甲】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期刊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1~5题。(16分)  【甲】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贮蓄(zhu) 伫立(zhu) 骸骨(hai) 骇人听闻(hai)  B.蹒跚(shan) 鉴赏(jian) 惬意(qie) 相形见绌(chu)  C.亘古(gen) 洗濯(zhuo) 喑哑(yin) 锲而不舍(qie)  D.阴晦(hui) 亵渎(xie) 荫庇(pi) 心无旁骛(wu)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
期刊
在作文改卷中,大多数老师会根据文章的“外形”打一个基础分,再根据文章的亮点加分或根据缺点减分。文章的“外形”就是文章的“外貌”。  改卷老师不喜欢的几种作文“外形”有:整篇文章只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段落,中间段落特别长,可称“大肚病”;开头段太长,有的超过了200字,有10行之多,可称“大头病”;结尾段太长,有的甚至超过了150字,可称“大脚病”;整篇文章不分段,只有一个段落,可以说是一具“无头
期刊
【阅读提示】  在2012年中考作文题中,黑龙江牡丹江市的半命题作文“_______之梦”,浙江金华市的命题作文“向目的地进发”,四川遂宁市的命题作文“盼望”以及山东滨州市的命题作文“我的心中有个梦”等都属于理想愿望类作文。理想愿望类作文是历年各地中考的热点作文题目。主要要求考生表达理想、追求、愿望、向往等方面的内容。考生写作此类作文,首先,要扣住题目,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理想、追求、愿望、向往;其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缜密/嗔怪 书籍/一片狼藉 新鲜/鲜为人知  B.纤夫/纤维 给养/自给自足 脉搏,脉脉含情  C.提防/大堤 反映/怏快不乐 对称/称心如意  D.剥削/削皮 嘎吱/戛然而止 骸骨/言简意赅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洗濯 满堂采 心旷神怡 别出新裁  B.梦寐 万花筒
期刊
1.近来,即将离开大学的毕业生纷纷在网上留言“晒遗憾”。某校报特意摘取四则大学生留言编成《晒遗憾专栏》,请你认真阅读留言后,从为专栏拟写的标题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3分)  ①网友说:“没有好好利用空余时间看书,整理行李的时候发现很多书都是新的。工作以后估计很难有大块的空闲时间看书了。”  ②网友说:“上了大学就像从牢笼里放出来一样,不久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还因此补考过,唉!”  ③网友说: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应和(he) 看(kan)护 匀称(cheng) 忍俊不禁(jin)  B.啜(chuo)泣 缀(zhui)连 撺掇(duo) 面面相觑(qu)  C.静谧(bi) 脚踝(luo) 杀戮(lu) 呱(gua)呱坠地  D.濒(pin)临 休憩(qi) 告罄(qin) 众目睽(kui)睽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
期刊
2012年中考过后,浏览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见河南省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选文是《桥在水上》。本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2年第5期《新课标·新阅读》栏目曾刊登过此文。我对这篇作品印象很深,于是想起审稿时的经历。  当时我二审稿件。《新课标·新阅读》栏目编辑送审的稿子共有6篇,按主题分为两组。编辑路子送审的以“爱与尊重”为主题的一组稿子,其中一篇就是《桥在水上》。这篇文章,写作者在国外看到的一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依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在括号内给相应的汉字注音。(4分)  ju gong jin cui 袖手旁观  2.请将下面两首诗歌补充完整。(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_,_____。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__。  3.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1)几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