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精神内核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而今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人文性作为其教学实施的价值取向,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学科不单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成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人文教育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工作的每一秒钟都是在塑造着下一代的灵魂,教师言行的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改变他们一生的道路。所以,每一名教师都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 创新意识,而且要有真诚的事业心,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须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二、认真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应试教育上。
  1.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亲近自然,善待自然,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2.体会课文中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崇高思想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比如:《桥》中的人性美,《搭桥》的人情美,《怀念母亲》的人格美,《难忘的一课》的情怀美,《金钱的魅力》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3.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就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从某种审美观点出发,采取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家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句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境界。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体验、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上才能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飞翔。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心灵“松绑”,还学生心灵以“自由”,容忍他们的“出格”,鼓励他们质疑追问的勇气,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了安全和愉悦感,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好的人文熏陶。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应以生活中的人为本,始终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们应更新观念,调整视角,在课堂上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也是一种永恒的美。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本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有机地进行人文教育。◆(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油墩街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 江
其他文献
高考是实现考生愿望的重要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它不仅影响着考生的前程和命运, 也使家长牵肠挂肚。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考出理想成绩也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良好愿望吧。在此,本人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谈几点帮助应届考生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  一、做好试卷,确定重点,用好排除法  首先要做好试卷。试卷是整个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各单元具有代表性、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内容。平
一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回忆录中的一篇.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作者将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熔铸于语言文字之中.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堂,一起分析下面的教学片段.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它变得简单朴素。让学生能够通过我们在教学中的引导,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  一、 简单而不放任自流,还语文以本色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时是以高考为指路标的。我们认为,每一篇课文的要点,应该放在可能涉及的考试点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高考中拿高分,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才有可能因此而走得更顺畅。诚然,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界限模糊的情况下,有这种想法是无
咏叹调《信之歌》选自四幕歌剧《维特》,是由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内所谱曲,并由布罗、米丽耶以及哈特曼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所改编而成的.该歌剧中有许多极富诗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存在于动植物以及病毒中,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MicroRNA基因簇(microRNA cluster)是一类miRNA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簇排列的基因
“三机”是指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是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其选型必须考虑配套关系、配套关系合理是提高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力、实现高产高效的必要条件。一、“三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也许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英语考试中经常不及格,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或“弃学”。这样的学生,习惯上教师都把他们界定为“差生”。这些所谓的“差生”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师,且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致使许多“差生”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最后彻底放弃学习,带着遗憾离开了学校。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对这个严重的问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结合实际,笔者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了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在聋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多媒体也带来了教学上的新的挑战与尝试。  对于听力丧失或有部分残余听力的聋哑儿童,他们的生理特点也就决定了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绝大部分信息,多媒体的一些特点也就大大拓展了在传统聋校教学中的方式。因此,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聋校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多媒体是一种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的起草人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作为投身课改的积极分子,我对此深有感触。课前预习是听好课的
【摘要】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一直被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们所推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徽派建筑的造型独特,色彩结构丰富,设计意境悠远,建筑风格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徽派建筑的色彩多为水墨画风格,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视觉享受。这种建筑基调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建筑材料、政治因素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徽派建筑体现了徽州的文化品格及其个性。本文拟从徽派建筑的色彩特征、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