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

来源 :世纪桥·纪实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人学思想,探讨了它们对当代中国发展路径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人学思想;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源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代社会建设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与指导方针,容括了以人为本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四部分内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国情高度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指出人民的利益即是党和国家的利益,中国社会的发展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全面保障人民的个人权益,依靠人民发展,促进人民富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表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与发展宗旨,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准则,即以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最终目的。
  (二)全面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振国兴邦的第一要义,力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实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共同繁荣。科学发展观将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具体落实在量化的指标之上,要求到2020年止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三千美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文化体制等多边体制改革的共进。
  (三)协调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是解决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特征尤为突出,具体体现为城乡发展差异、区域性发展差异,环境与发展要求的差异,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差异,发展效率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差异,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分配差异等等。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协调度,强调对社会财富来源、积累、分配,以及社会财富在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发展行为中的人为规范与优化,要求发展不仅具备效率与质量,还具备合理性,促使中国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协调、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从时间维度上把握与判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中国社会在过去发展中积累了严峻的结构性矛盾,且由于长期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造成国家资源消耗的速率远远大于资源开发速率,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的吸收速率。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有赖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三重压力,因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将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方方面面,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可持续,即是在中国发展进程中,贯彻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要求,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确保发展的持续化。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的马克思人学思想
  (一)以人为本发展观与马克思“人道主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指人民,也是指现实中承载着各种社会关系,履行着各种社会责任的历史中的人。以人为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以具体历史的态度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创造历史的不是个别英雄人物,而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直接创造者——劳动群众”[1]。因此,马克思的“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劳动力资源,是基于根本利益形成的最广泛的社会人群,“人民”应是“每一个人”,是“人人”,是“一切人”,而非简单的政治与阶级概念,没有人民就没有发展。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解放”,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力”,强调“私人利益的代表应毫不犹豫地为群众利益的代表牺牲”[2]。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发展与人民利益保持一致,尊重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将“以人为本”发展观内涵与马克思人道主义精神相统一的根本体现。
  (二)全面发展观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马克思人学思想视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3]。马克思认为人具有从事社会活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本能要求,只有人的发展本质得以体现,才能最终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表示,“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4]。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手段,也是目的。人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人与社会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生态与社会体制的配套共进,旨在为人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自由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反映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即社会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
  (三)协调发展观与马克思“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改善中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状态,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并举。马克思人学思想阐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人并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马克思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对了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因此,人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对社会生存格局与制度安排的对抗性,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从而产生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到了我国生产力的不均衡以及二元结构特征的突出,从马克思人与社会的关系论出发,探讨与解决人民财富占有的资源共享关系,实现社会大众的平等参与。   (四)可持续发展观与马克思“人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长远发展为目的,突出表现为维持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人学思想将对“人的和谐发展”阐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和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越来越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7]。马克思人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必备物质环境,社会发展是人基于个性发展对自然界的主观改造,马克思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示:“人类在利用自然界方面有‘滥用之嫌’”,并明确表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需要遵从自然的客观规律”[8]。科学发展观正是站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反映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和谐发展理念。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中国发展路径的启示
  (一)实现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
  马克思人学思想奠定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人道主义内涵,即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力求保障与实现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利益。中国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赖于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其根本途径是遏制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杜绝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不搞唯GDP论,形成政府部门民生至上的执政风尚,具体表现为深入民情、体察民意、珍惜民力,实现民利。
  (二)四位一体的大社会建设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出,社会全面发展有效地满足了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完整价值,实践全面发展观可通过四位一体的大社会建设,反映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大社会建设”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以政治建设为制度保障,以文化建设为精神动力,以经济建设为物质基础,以社会建设为战略条件,满足人民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全方位需要。
  (三)解决社会发展的失衡问题
  马克思“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念,论述了社会资源共享与建设平等参与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实践协调发展观即是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的矛盾,缓解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针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失衡现象,一是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贯彻工业反哺农业方针,缩短城乡差距;二是要统筹区域发展,即推进西部大开发,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区域发展的优势互补,促进西部的经济崛起;三是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与健康安全的需要。
  (四)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马克思“人的和谐发展”思想丰富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即可持续发展应以广大人民的发展利益为评价标准,确保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应坚持走生态文明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发展绿色产业与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二是绿色行政,将环境安全指标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三是鼓励公众参与,树立珍爱环境、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
  文献参考:
  [1]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
  [2]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4]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8]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 悦]
其他文献
研究了浆种、浆料配比、打浆度、碳酸钙形态、压榨压力、罗纹压力、纸张定量对卷烟纸罗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亚硫酸盐针叶木浆和桦木浆,配比中增加针叶木浆用量,降低桦
本文介绍了日本新开发的耐热锻合金钢HK4M炉管的特点,这是用于重整和裂解炉取代HK40离心铸造炉管的新材料;同时,介绍了抚顺石油三厂在引进这种新炉管后所做的焊接性能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提
<正>我国当代中小学双语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盛行于21世纪的前十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相继启动了双语教育实验和探索,一些中小学的领导者和教师为
期刊
司法会计鉴定引用标准的科学分类和正确引用,是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证。对于五类司法会计鉴定引用标准,在引用时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关联
2006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以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司法部司鉴所)所长沈敏为团长、副所长朱元戎为副团长的司法鉴定技术考察团一行12人,对英国的法庭科学服务局(T
介绍四川永丰年产12万t漂白竹浆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工艺技术、设备配置以及成功投运情况。
采用经过筛选的耐碱纤维,在一定配抄方案下制成了适用于锌银电池的新型辅助隔膜。通过基本性能测试和电池实效实验证明,这种辅助隔膜具备较高的吸液速度和吸液率,较低的耐碱
在新的世纪,全球面貌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世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发达国
面对群众信访工作出现新的挑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落实政策上,重庆市北碚区代表委员调解团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信访纠纷调解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是各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且其理论体系影响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四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仁义"的价值取向、"自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