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un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的就业优势专业,当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我校建设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背景,结合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探讨和论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由原有的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气技术等4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专业之一,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
  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电气技术专科专业基础上,于2008年申报并同年开始招生的四年制本科专业。由于我校原来主要以文科和理科为主,工科类专业的办学经验非常缺乏,尤其是缺乏强电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因此,在该专业办学过程中,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靠借鉴其它学校的成功做法,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和特色。而且,我校于2009年获批立项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而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于2012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如何以上述项目为契机,办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并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当前我校该专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面向,借鉴其它学校该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探索,以期在满足《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规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同时,充分体现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我校属地方性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掌握电气工程、电子信息、控制学科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了解电气及相关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开发能力;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交流能力。
  二、现有核心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并在各位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完成了各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论证。但是,目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办专业,目前仅有3届毕业生,核心课程的设置如何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以及如何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需求尚缺乏充分论证;
  各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仅由少数教师分别承担,没有很好地从系统论的角度实施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缺少协同与协作,从而存在因为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而造成的重复教学问题,以及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其他专业课、以及实践类教学之间的脱节问题;
  各门核心课程的教材多选用国家级优秀或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内容虽然编写很好,但多数面对研究型大学或高职高专学校,而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内容尚缺乏论证,如何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而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急需进一步论证。
  三、核心课程设置初步论证
  进行核心课程论证的根本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和服务行业定位,以及社会经济市场需求,完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之能够向学生提供满足行业岗位群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有素质;另一方面是优化各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和各专业课程之间既能够有机结合又能够避免相互重叠,保证各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的信度和效度,有效地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下面分别从核心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贡献度、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关联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
  1.核心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
  根据教育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我校的办学定位,课题组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论证,其指导原则包括:针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设置的核心课程必须融入电气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所需要的关键知识和能力,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能够支撑本专业设置的电力传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学习所需的核心知识储备,为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可能;能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2.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贡献度分析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设有电力传动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前者培养的人才就业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气设备开发、管理与维护,而后者主要面向供配电管理和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因此,根据上述核心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我校该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包括“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供配电技术”等6门课程,而这6门课程又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前三门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而后三门则作为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中,“电机学”阐述了电气传输与转换的基本理论及设备,对同步发电机、各种异步电动机等旋转电机和变压器等静止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详细介绍,是学习该专业的根本出发点;“自动控制理论”则阐述了控制论和信号处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不仅是本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其它电类专业的基础,而且对于学生将来继续深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电气工程基础”则从电力工程的角度,系统地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保护控制等各环节进行阐释,使该专业学生对电能的生产到使用过程有整体上的认知与把握,也为后期学习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课程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可以认为是强电和弱电部分的接口技术,其分别从电气设备状态参数的采集和控制信号的执行两方面对电气传输控制中的相关技术进行论述;“供配电技术”作为核心课程开设,则主要是从我校应用型高校定位和学生就业面向等实际情况出发,为两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就业提供直接的专业技能。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校设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能够对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起到基本支撑作用,再加上其他的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则可形成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
  3.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关联度分析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训课程、理论课程配套实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这些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既与理论课程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实习主要为了使该专业学生对电力工业相关环节的生产过程、企业运行模式、管理制度等有基本的了解,我校实习的单位包括发电厂(含火电厂、水电厂各1家)、变电站、中高压电气设备制造、电机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等6家企业,该实习环节安排在紧随核心课程“电气工程基础”和“电机学”开设之后,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已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实习,这样可以提高认识实习效果,同时通过该实习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两门核心课程的理解。
  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电力电子课程设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和“微机应用课程设计”等,前两门课程设计分别直接源于核心课程中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供配电技术”,可以直接对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应用,而“微机应用课程设计”则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和“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四门核心课程,以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这些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主要源于核心课程,与之紧密相连。
  应用软件实训包括“MATLAB/Simulink软件”、“Proteus软件”、“电气AutoCAD软件”等,这些软件是学习“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和“供配电技术”等核心课程时用于分析与设计的工具,具有很强工程应用价值,同时软件实训的素材也源于这些专业课程;电工技能实训则在理论课程学习和应用软件实训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设计、组装和调试电气设备及系统。我校实训课程真正在理论课程和工程项目之间搭起联系的桥梁,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理论课程配套实验则主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进行设置,我校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具体做法是:将理论课程内的实验内容剥离出来,单独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并将相关几门课程实验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各门专业实验课程,从而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课程体系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的任务往往是根据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拟定,而顶岗实习的内容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就业意向,因而这两门实践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分散性,其与核心课程的关联度很难具体描述,故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四、结束语
  目前,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从而致使各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相对于老牌工科院校,我校的该专业属于新办专业,积累甚少,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众多高校中突围,是未来专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校建设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背景,结合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初步探讨和论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学校办学定位,培养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刘世林,张晓东.应用型本科“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87-89.
  [3]张志刚,瞿曌,等.大工程观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8):44-46.
  [4]李有安,赵法起,郗忠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62-63.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该文以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为研究对象,采集学习者在线交互时产生的系统日志、帖子内容等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结合内容分析与行为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分别分析学习者交互网络的密度、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等参数,采用Gunardena的5阶段交互编码框架对交互内容进行编码分析,重点探
期刊
摘要:我国中部5省经济水平相当,基础教育规模接近且总量较大,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下,省域间、省域内的差异较大。基于中部5省14市(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抽样调查数据,该文对我国中部地区省域间、省域内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中部省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显著因素包括:(1)数字资源整体差异较大,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未建有校本资源库,且优质数字资
期刊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通过对工科大学部分教师、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当前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提出了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及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工科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
期刊
摘要:教学督导制度是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准则与依据。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以衡水学院教育学院为例,梳理其积极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其问题,积极探索项目式管理,逐渐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制度;更新督导人员理念,强化制度“导”的效用;健全二级学院教学督导机构与机制,实施“再督导”环节等有效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督导;督导制度;二级学院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从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看,国家急需各类学校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而目前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该文基于文献分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中开展翻转课堂(简称FCM)的教学实践,利用LASSI两表测量了FCM模式下学习者在入学时和入学一年后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水平及其变化,从而基于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FCM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
期刊
摘要:认知负荷理论常与教学设计相联系,因为该理论中阐释的有关人类认知的许多方面都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该理论认为人并不能轻易地习得教育或培训机构中教授的专业知识;其次,要习得这些知识需要学习者具备特定领域而非通用认知类的知识;最后,通用认知类知识的掌握并不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指导,因为人早已具备习得这类知识的能力。相反,特定领域的概念与技能则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指导。这些因素与人类工作记忆的容
期刊
摘要:近年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热点之一。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事项增多、程度加深。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得到了加强,发挥的作用有所增大。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允许或设定大学生参与的事项和程度并非尽善尽美。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和奖学金的评定工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大学生参与这二项管理工作的程序,并提出了工作要求。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参与程序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专升本制度为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但该制度还存在着诸多缺陷,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常州大学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本一体化教育为例,详细探讨了一体化模式中各阶段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期建立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本一体化;3+2;高职教育;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自动化专业为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中围绕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培养,即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实战项目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与科研能力提升,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创新工程实践体系,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说明了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从实践基地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教学过程的实现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指导与质量监控等方面指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