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幼师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zjh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教育學院等4所高校的幼师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及学校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缺乏对民族文化常识的理解、忽视社会实践,以及学校重视文艺活动、忽视社会实践等问题,从课程建设、新媒体、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幼师专业学生 传统文化素养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24-03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的各民族历史、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的方式对广西教育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幼师专业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素养情况的调查研究,查找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高校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提供参考借鉴。
  一、研究工具及基本情况
  本文以广西教育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高校的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情况、学校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情况开展研究。2020年,本课题组制订“幼儿师范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调查问卷”,并使用“问卷星”,通过QQ等方式随机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628份有效问卷。问卷共设计25个问题,其中封闭式提问24题,开放式提问1题;涉及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18题,涉及学校培育情况的7题。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涉及性别、院校名称、年级、专业等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594人为女性,34人为男性,女性占总人数的94.59%;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占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57.96%、35.83%、5.57%、0.64%;从专业名称来看,学生来自学前教育、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音乐教育、老年教育与管理、社区康复、早期教育、应用英语等10余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有450多人,约占总人数的72%。以上数据说明研究对象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一、大二女生。
  (二)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素养情况
  本研究通过设计兴趣度、满意度、主动度、认知度等4个维度的问题,了解幼师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情况。
  1.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
  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也是一种认识倾向,它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人的认识指向或趋向于某一事物,只有在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当研究对象被问及“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如何”的问题时,回答非常感兴趣的占30.1%、比较感兴趣的占57.64%、一般感兴趣的占11.78%,不感兴趣的占0.48%。这说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存在一定的需要与好奇心。
  2.学生对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
  通过了解学生对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满意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及程度。研究对象在对问题“您对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满意吗”的回答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总人数的60.99%,表示一般满意的占34.71%;表示不满意的有25人,表示不知道的有2人,2项共占总人数的4.3%。这说明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满意度比较高。
  3.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程度
  了解人对一件事情的主动性,就是了解其在没有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行为背后隐藏的驱动力强度。主动性与兴趣度密切相连,兴趣度高,主动性一般较强,兴趣度低,主动性一般较弱。通过调查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程度、渠道及时间,可以大概了解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程度。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您会主动阅读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视频等知识吗”的问题时,83.44%的学生回答会,16.56%的学生回答不会;当被问及“您每月花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是多少”的问题时,学生中回答1小时以下的占34.39%,回答1~2小时的占31.85%,回答3~4小时的占5.57%,回答4小时以上的占5.73%,回答不知道的占22.46%;当被问及“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的多项选择问题时,对问卷描述的10种渠道,学生的选择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网络(92.2%)、书籍(78.03%)、电视(72.61%)、课堂(38.69%)、杂志(34.39%)、报纸(28.18%)、政府(17.04%)、实地考察(6.85%)。
  通过以上3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主动性比较强。31.85%的学生每个月会花费1~2小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11.3%的学生每个月会花3小时以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较为主动。二是在传统文化学习渠道上,多数学生选择网络、书籍、电视、课堂4种主要渠道学习传统文化。网络深受学生欢迎,说明很多学生喜欢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这与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书籍、课堂等方式也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这说明传统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关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在问卷中设置了9个问题,涉及重视程度3题、概念性问题1题、自我评价1题、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常识3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熟悉度1题,问卷结果可归纳如下。   一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对问题“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吗”的回答情况来看,85.67%的学生回答非常重要,13.53%的学生回答比较重要,只有0.8%的学生回答一般重要;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素养重要吗”的问题时,85.35%的学生回答非常重要,14.17%的学生回答比较重要,0.32%的学生回答一般重要,0.1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题时,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问卷列出的7个选项,包括有利于丰富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行为养成。以上数据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当被问及“您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指的是什么吗”的问题时,78.03%的学生回答知道;当被问及“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什么”的问题时,12.74%的学生回答不太了解,回答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共占87.1%,回答不知道的占0.16%;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熟悉度,按照比例从高到低排列,排名前四的依次是民俗(饮食、服饰、节日、婚丧葬、居住、中医等)、艺术(书法、音乐、剪纸、绘画、舞蹈等)、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古代思想家思想。问卷同时设计了“我国实行的民族制度是什么”“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什么”“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3个常识性题目,从学生答题的结果来看,约50%的学生熟悉民族制度、民族人口、自治区情况等知识。
  以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性问题、自我评价、基本常识熟悉度的数据,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了解,学生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比较感兴趣,但仍然有很多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
  (三)研究对象所在学校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情况
  本研究设计了学生对所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满意度、学生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情况、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等7个问题来了解高校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情况。数据显示,17.19%的学生表示对所在院系或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满意,48.41%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0.1%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2.3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91%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学生对所在院系或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当被问及“您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的问题时,有12.9%的学生回答参加过,有64.49%的学生回答未参加过,22.61%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出现这样的结果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内涵认识不清,二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过低。
  对学生所在的院系或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选择人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艺术表演等各类活动、会议和讲座、文件和通知,而选择社会实践的人数仅占28.82%。从学生对提升教师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效途径的建议来看,学生非常喜欢通过参加各类艺术表演活动、参加会议和讲座、学习文件和通知、参加社会实践等4种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的数据来看,广西幼师专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比较高,学习主动性比较强,对其重要性认识程度比较高,对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比较满意。总体而言,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情况比较好,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比较大的需求,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素养在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对象对所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满意,认为学校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通过艺术表演活动以及传统的会议、讲座等方式开展文化教育。但是,幼师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学校相关教育仍然存在不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知识学习上,学生重视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知识学习,但缺乏对理论知识尤其是民族文化常识的了解。部分学生对自己是否每个月花时间在传统文化学习上表示不清楚,说明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幼师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方式上,学校主要采用文艺表演活动、会议和讲座、文件和通知等方式,忽视社会实践。这从侧面说明学校存在重视文艺活动、忽视社会实践的问题。
  (二)应对措施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教师素养高低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幼师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国家启蒙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幼师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笔者认为,针对本课题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课程建设、新媒体、社会实践的有力作用,提升幼师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最后一题“您对学校提升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意见或建议”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提到“课程”的有17人;从学生回答问题“您参加过或正在参加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名称”的情况看,回答没有参加过相关课程的只有20人。这些数据说明很多学生已参加学校开设的文化课程,学校重视文化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开展教育直接、快捷的手段之一,应得到充分重视。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引进具有民族文化专业知识的人才,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二是进一步结合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多开设传统文化类的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三是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加传统文化常识的传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度与参与度。
  2.结合新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相较于传统媒体,即报纸、电台、广播等信息传播形式,新媒体有门槛低、投资较低廉、传播范围广、影响范围大、应用普遍等种种优势。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基础上,将新媒体运用于文化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学生活动之中。
  3.结合学校实际,丰富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开设了文化课程,但是教学往往仅局限于课堂,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很多高校开展了校内文化活动,但是很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外出采风、实習等机会,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深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自身在传承、发展、创造中华文化之中的历史重任,进一步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与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孟四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万迪人.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帆.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10).
  [4]王玲玲,石柱君,等.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兰台内外,2019(1).
  [5]肖亦聪.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与对策初探[J].海峡科学,2019(4).
  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度校级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一般项目(GXYZSZ2018Y05)
  【作者简介】莫小兰,女,广西昭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晶星,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的路径,阐述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的深远意义及不足之处,提出深挖本土文化以丰富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平台以拓宽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工作路径、建立工作机制以提升教育者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提升中华优秀文化育人软实力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文化 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一rn我在绿皮车厢的皮革座椅上做伸懒腰状,禁不住长出了一口气,心里生出怯怯的小欢喜,庆幸自己终于熬过了糟糕的漫长的旅行.我谨小慎微地走下列车,生怕碰到什么熟人,让我感到
期刊
几年前,姑妈回福建屏南省亲,当她在家乡白水洋景区的一间小店,不期然遇见缚玍(gǎ)挂件的那一刻,她笑了,双手紧握挂件,仿若重逢久别的老友.rn姑妈小时,聪慧伶俐,特别是那双小
期刊
李小致打开冰箱,见里面满满当当的,她扭头问: “姨妈,这冰箱里的东西是不是都可以用?”rn姨妈是李小致老公高大尚的姨妈,她正和李小致的婆婆两人坐在沙发上拆一件旧毛衣.姨妈
期刊
本刊讯2020年12月29日,全区高校人才工作会议在广西医科大学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
期刊
主要研究弱奇异高振荡积分的高效计算方法。首先利用复分析中的柯西定理,将所求积分转化为复平面上的两个线积分,然后利用高斯求积准则和稳定的递推关系求线性积分的高精度近似值,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2019届毕业生开展追踪调查及结果分析,针对高职园艺类毕业生对初次就业工作满意度不高,存在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创业意识弱等问题,提出学校把握园艺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教师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企业改进人员管理制度、毕业生主动了解和适应新企业及其文化等对策。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以广西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的问题,提出融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区域特色,将广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创点—引线—构面”为路径逐步推进;从教学评价制度层面保障实施效果等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三进”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体系中具有特殊使命和作用,提出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内容要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劳动教育方法要重点强化实践性教学、并注重培养“双师型”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五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早上,贾东老师才知道.是英语科任、师姐张老师告诉他的.rn贾东老师刚在大梅沙酒店自助餐厅用过早餐,腋下夹着文件袋,信步到海滩上逛一圈,吹吹海风,然后再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