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2011年小麦播种情况及气候特点,通过田间调查,科学分析了小麦种植特点、苗情长势、土壤墒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技术。
关键词 小麦;种植特点;苗情长势;冬前管理;河北枣强;2011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16-01
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的衡水市中南部,位于东经115°35′~115°58′,北纬37°8′~37°35′,现辖6个镇5个乡,总面积为892 km2,553个行政村,91 830户,总人口39.7万人,现有耕地面积6.15万hm2,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17万hm2,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为2.6万hm2,较2010年增加1 000 hm2。通过田间调查,对2011年枣强县小麦种植特点、苗情长势、土壤墒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冬前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1 2011年小麦种植特点
1.1 趁墒播种
2011年小麦播种期间底墒和表墒都较好,播种前测定0~20 cm土壤含水量均在18%以上。因此,2011年未造墒,全部为趁墒播种[1]。
1.2 播期集中
由于趁墒播种,减少了浇底墒水的时间,缩短了小麦播种期,使播期相对集中。小麦播种从10月5日开始,10月16日基本结束,较2010年播期缩短了5 d左右。
1.3 品种布局合理
根据河北省推介的18个小麦良种补贴品种,结合枣强县实际情况,2011年小麦生产上大力推广高产、稳产、节水品种如衡观35、良星99、邯6172、石麦15、衡4399等,并示范种植了优质强筋麦藁优2018。
1.4 深松面积大
针对枣强县近年来旋耕面积大、耕层浅的现状,2011年大力推广了小麦深松技术。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增强通透性,为小麦丰产奠定基础。全县小麦农机深松作业面积6 666.6 hm2,涉及6个乡镇,162个村。具体面积为马屯1 333.3 hm2、恩察镇800.0 hm2、加会镇866.7 hm2、新屯1 333.3 hm2、王均乡1 000.0 hm2、张秀屯1 333.3 hm2。
1.5 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大
针对近年来麦田杂草发生日益严重、春季除草用药时间短、效果差等实际情况,2011年大力推广了麦田冬前化学除草技术,冬前杂草叶龄小、抗药性差,气温较稳定,耕层墒情适宜,比春季防除更容易发挥正常的防治效果。全县化学除草面积达到5 000 hm2。
2 小麦长势特征及土壤墒情
2.1 苗情长势
于2011年11月21—22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枣强镇、王均乡、加会镇、恩察镇、张秀屯等乡镇好、中、差不同类型的18块麦田进行了冬前苗情调查,平均茎蘖数为1 240.5万个/hm2,主茎叶片4.9片,单株分蘖2.8个,次生根4.2条,百苗鲜重115.4 g,叶面积系数1.4。较2010年平均茎蘖数增加177.0万个/hm2,主茎叶片增加0.7片,单株分蘖增加0.6个,次生根增加1.1条,百苗鲜重增加19.1 g,叶面积系数增加0.3。麦苗长势明显好于2010年。
2.2 土壤墒情
2011年虽然全部趁墒播种,未浇底墒水,但11月16—18日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17.2 mm,土壤墒情较好,0~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7%~20%。
3 冬前管理技术
针对2011年小麦苗情及墒情特点,冬前管理要抓好以下3项技术措施。
3.1 搞好冬前锄划镇压
冬前锄划既有保墒增温效果,又可消灭杂草。各类麦田在遇雨、冬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壤板结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和幼苗的健壮生长。冬前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弥合裂缝、保温保墒、控旺促壮。对于耕种粗放、土块较多、秸秆还田土壤悬松的地块、尤其是播种量大、播期早、群体偏大的麦田,应在晴好天气、10:00以后、无霜冻时搞好镇压。播种后未镇压或镇压不实的麦田也要进行冬季镇压,防止越冬死苗。
3.2 及时浇好封冻水
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对墒情较差的地块要及时浇好封冻水,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浇冻水既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减轻春旱灾害,又可以踏实土壤、平抑地温、防寒保苗,减轻越冬冻害。
浇冻水要在小麦越冬停长前、夜冻昼消时,看天看地看苗,适时浇好封冻水。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的壮苗麦田,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 ℃左右、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浇完越冬水[3-4]。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注意灌水量(下转第118页)
(上接第116页)
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进行大水漫灌而导致地面积水结冰,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夺取小麦丰产打好基础。
3.3 加强监管,严防啃青
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小麦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要进一步提高对牲畜啃青危害性的认识,做好宣传,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赵伟.黄淮地区冬小麦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03.
[2] 王利晓.河南豫西地区春季小麦管理新技术[J].现代种业,2011(1):25-26.
[3] 赵广才,丁斌,吕修涛.加强小麦管理 防冻减灾夺丰收[J].作物杂志,2008(1):99-100.
[4] 晨曦.冬小麦管理要点和施肥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6(12):44.
关键词 小麦;种植特点;苗情长势;冬前管理;河北枣强;2011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16-01
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的衡水市中南部,位于东经115°35′~115°58′,北纬37°8′~37°35′,现辖6个镇5个乡,总面积为892 km2,553个行政村,91 830户,总人口39.7万人,现有耕地面积6.15万hm2,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17万hm2,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为2.6万hm2,较2010年增加1 000 hm2。通过田间调查,对2011年枣强县小麦种植特点、苗情长势、土壤墒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冬前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1 2011年小麦种植特点
1.1 趁墒播种
2011年小麦播种期间底墒和表墒都较好,播种前测定0~20 cm土壤含水量均在18%以上。因此,2011年未造墒,全部为趁墒播种[1]。
1.2 播期集中
由于趁墒播种,减少了浇底墒水的时间,缩短了小麦播种期,使播期相对集中。小麦播种从10月5日开始,10月16日基本结束,较2010年播期缩短了5 d左右。
1.3 品种布局合理
根据河北省推介的18个小麦良种补贴品种,结合枣强县实际情况,2011年小麦生产上大力推广高产、稳产、节水品种如衡观35、良星99、邯6172、石麦15、衡4399等,并示范种植了优质强筋麦藁优2018。
1.4 深松面积大
针对枣强县近年来旋耕面积大、耕层浅的现状,2011年大力推广了小麦深松技术。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增强通透性,为小麦丰产奠定基础。全县小麦农机深松作业面积6 666.6 hm2,涉及6个乡镇,162个村。具体面积为马屯1 333.3 hm2、恩察镇800.0 hm2、加会镇866.7 hm2、新屯1 333.3 hm2、王均乡1 000.0 hm2、张秀屯1 333.3 hm2。
1.5 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大
针对近年来麦田杂草发生日益严重、春季除草用药时间短、效果差等实际情况,2011年大力推广了麦田冬前化学除草技术,冬前杂草叶龄小、抗药性差,气温较稳定,耕层墒情适宜,比春季防除更容易发挥正常的防治效果。全县化学除草面积达到5 000 hm2。
2 小麦长势特征及土壤墒情
2.1 苗情长势
于2011年11月21—22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枣强镇、王均乡、加会镇、恩察镇、张秀屯等乡镇好、中、差不同类型的18块麦田进行了冬前苗情调查,平均茎蘖数为1 240.5万个/hm2,主茎叶片4.9片,单株分蘖2.8个,次生根4.2条,百苗鲜重115.4 g,叶面积系数1.4。较2010年平均茎蘖数增加177.0万个/hm2,主茎叶片增加0.7片,单株分蘖增加0.6个,次生根增加1.1条,百苗鲜重增加19.1 g,叶面积系数增加0.3。麦苗长势明显好于2010年。
2.2 土壤墒情
2011年虽然全部趁墒播种,未浇底墒水,但11月16—18日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17.2 mm,土壤墒情较好,0~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为17%~20%。
3 冬前管理技术
针对2011年小麦苗情及墒情特点,冬前管理要抓好以下3项技术措施。
3.1 搞好冬前锄划镇压
冬前锄划既有保墒增温效果,又可消灭杂草。各类麦田在遇雨、冬灌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土壤板结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和幼苗的健壮生长。冬前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弥合裂缝、保温保墒、控旺促壮。对于耕种粗放、土块较多、秸秆还田土壤悬松的地块、尤其是播种量大、播期早、群体偏大的麦田,应在晴好天气、10:00以后、无霜冻时搞好镇压。播种后未镇压或镇压不实的麦田也要进行冬季镇压,防止越冬死苗。
3.2 及时浇好封冻水
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对墒情较差的地块要及时浇好封冻水,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浇冻水既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减轻春旱灾害,又可以踏实土壤、平抑地温、防寒保苗,减轻越冬冻害。
浇冻水要在小麦越冬停长前、夜冻昼消时,看天看地看苗,适时浇好封冻水。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的壮苗麦田,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 ℃左右、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浇完越冬水[3-4]。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注意灌水量(下转第118页)
(上接第116页)
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切忌进行大水漫灌而导致地面积水结冰,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夺取小麦丰产打好基础。
3.3 加强监管,严防啃青
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小麦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要进一步提高对牲畜啃青危害性的认识,做好宣传,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赵伟.黄淮地区冬小麦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03.
[2] 王利晓.河南豫西地区春季小麦管理新技术[J].现代种业,2011(1):25-26.
[3] 赵广才,丁斌,吕修涛.加强小麦管理 防冻减灾夺丰收[J].作物杂志,2008(1):99-100.
[4] 晨曦.冬小麦管理要点和施肥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