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遨游与升华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月十九夜


  废 名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废名是非常独特的一位现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虽被后来的文学史归入现代派创作,但比起其他现代派诗人,他是以精通佛禅思想进而兼容现代主义哲学而成为现代派的。独特的文学观决定他的诗有着独特的构思,必须要联系其思想才能得以解读。
  《十二月十九夜》是一个孤独者在冬夜里独处,任想象自由生长和驰骋的结果。燃烧的炉火发出细微的声响,擦出暗夜里的声音。孤独的诗人在屋里寂静地沉思,望着眼前的孤灯,他的意识开始流动。“深夜一枝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这是其入境阶段。“灯”虽为他者,却在此时成为诗人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灯”是废名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既可意指光明,又可喻指智慧,但此时它是一位朋友。“若高山流水”是诗人借助“高山流水”的故事将“灯”比作知音。而在知音之外,则有无尽之海,既可作为身体之外的人生世界,又可当作意识之外流动的想象界。
  从接下来的诗句内容为“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我们应将“身外之海”更多理解为自由想象的结果,因为“星空”“鸟林”“花”“鱼”“天上的夢”这些美好但又彼此没有多少逻辑关系的事物都是“海之景”,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海是夜的镜子”更是说明海可以映照暗夜,包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及景象。当然,联系此刻现实中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说在向往美好世界的过程中,诗人正在超越现实的俗境,尽可能通过意念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由此回顾诗人曾经历过的迁徙和苦难,以及在失望之余躲进山林参禅悟道,文风也逐渐步入幽深晦涩的小径,这种想象应当是渴望摆脱现实的结果,同时也是诗人将禅理融入诗中的结果。但“星空”“梦”和“夜”毕竟是幽暗的,“鸟林”“花”“鱼”也没有加上色彩斑斓的修饰语,因此想象也就笼罩上一种忧伤、暗淡的色调。同时,它也预示着诗人的想象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
  为了形容“思想”,诗人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连续使用了六个暗喻句。“思想是一个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灯,/是炉火”,越会品味孤独的人,越能体味思想的奥秘与魅力。“思想”可以让人获得无尽的图景和无限的心理满足,因此,它是“美人”“家”“日”“月”“灯”“炉火”,依次可以表示美丽、故园、光明、伙伴和温暖……在孤独的冬夜,诗人渴望拥有这些,哪怕只是其中一个。然而,从想象是相对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些恰恰又是诗人未曾拥有的。需要指出的是,对比“身外之海”包含的美景,此刻的比喻更贴近生活且有意无意地愈加切入现实。排在后面的“是灯,/是炉火”,使想象归于现实,回到眼前之景,而思绪在转过一个圆圈之后,终于又回到了起点。眼前仍是那盏孤灯,诗人的寂寞孤独难以排遣,令人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但结尾处的“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仍留给读者以遐想的空间。接续“是灯,/是炉火”的实景,诗人虽又再次感受到严寒的冬夜,但跳动的火焰却在墙壁上留下如树般生动的踪影,寂静、肃杀的冬夜可以听到一种声音。从想象中遨游“身外之海”,到重归现实的孤寂,思想的神驰还是让诗人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进而为现实留下了生动的倒影和代表生命的声响。尽管此时说“春日不再遥远”还为时尚早,但诗人显然是通过想象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超越,在孤寂中发现生活中其实一直隐含着生机,而由炉火发出的声音,也必将让其感受到一丝内心的暖意。
  《十二月十九夜》是诗人独处的结果,也是彻悟的结晶。即便是最简单的场景,最寂寥的氛围,诗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趣,废名超脱、平和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正因为有这些,才使他可以在并不平静的时代获得一丝内心的安慰,才使他在超然物外的过程中无法为更多人所理解,但他何尝不想做一个这样的人呢?在孤独的冬夜里让思绪在无边的宇宙之海中行云流水般地循环一周,但境界却提升了一个层次,最终使这首以时间为题的短诗成为一首智慧之诗、彻悟之诗。
其他文献
散文诗文本的“小中见大”,早在百年前的散文诗文本中就存在。比如第一组散文诗作品,是沈尹默刊登在1918年第4卷《新青年》上的《月夜》《鸽子》和《人力车夫》。特别是《月夜》只有两句:“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刘半农的《老牛》(1918)《賣萝卜的人》(1918)鲁迅《火与冰》《螃蟹》(1919)许地山《蝉》(1920)等等,都是百年前的短制。“以小见大
期刊
那一小句  ——隐括建筑师巴尔干、内滕广、琚宾  那一小句  如快刀切物  那一小句 如青眼剪拂  白眼看天时 万物缄默不语  六道中有此种种  我不寻找 我发现  出门路上  进一院落如进城池  观一建构如观一生所遇  观众生相 如观一人  观时间如观天堂地狱  皆在人间  在更长的时间中讨论  去读天空抽象的诗行  去读转折、围合、形式、逻辑  冷冰冰的诗行  灵感、私密、魔幻、惊异的基本词汇
期刊
2020年的春节是我的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和爱人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七离开武汉回到老家的。  说是老家,由于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一栋偌大的房子,其实只有我和爱人两个人住,每天除了生火做饭,就是看闲书或在屋前的田野、屋后的山间闲逛。那时候武汉的传染性肺炎还处在一个传闻状态,虽然每日各种消息不断,但大家都觉得山高皇帝远,疫情不会对我们这个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小村庄产生什么影响。  我感到事态的严重性是从听
期刊
黑夜落在草原上,  晚饭吃完了,篝火快烧尽了,  疲倦的移民裹着毯子睡了;  我独自走着——我站着看星星,我想我以前从没了解过它们。  现在我吮吸着永生和安宁,  我赞美死亡,检验种种主张。  多么丰富!多么崇高!多么概括!  同一个老人与灵魂——同样的古老向往,同样的满足。  我一直认为白天最辉煌,直到我看见非白天展示的一切,  我一直认为这个星球足够了,直到无数别的星球跳出来如此静默地围绕我。
期刊
昌耀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位杰出诗人,离不开他人生的遭遇、天生的诗才和创作的勤勉。  此外,更不可忽视的是,在他成为杰出诗人的道路上,《星星》诗刊发挥了重要的推介作用。  一  1979年,是中国诗坛一个值得纪念的“诗人复出年”。一大批在反右斗争中被打成“右派分子”的诗人纷纷被平反,成为了“诗坛归来者”。其中,就有青海诗人昌耀。  由于身处文学期刊编辑部,掌握文坛诗坛信息比较及时,大约是197
期刊
中国的生态诗歌如今正蓬勃发展,渐成气候,成了中国当代诗百花园中鲜艳的一簇。考察梳理中国两千余年的诗歌发展史及诗歌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从自然美到生态美的“自然”、“初醒”到“自觉”的脉络。  “自然为本”与“自然美”的中国前生态观与生态诗歌  古人的自然生态观,主要是“天地为本”“天地为重”“天人合一”。《礼记》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期刊
我四十岁以后,就可以不读诗了。但我觉得,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则非读诗不可。理由很简单,诗是一种艺术,而和艺术打交道,有利于培养我们对美的敏感。如果一個人从小到大没有听过音乐,那该有多么遗憾呀。不仅遗憾,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缺陷。从小听音乐的人和不听音乐的人是不一样的,听好音乐的人和听差音乐的人也是不一样的。读诗亦然,不读诗有可能造成我们性情和理解力上的不为人知的缺憾。这年头,不听音乐的孩子少了,但不读诗
期刊
虽然韩东曾表示,他自己的诗歌与哲学“无关”。但是,从哲学是“对死亡的练习”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韩东的诗歌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是非常“哲学”的。陆扬说,“死亡促使人沉思,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韩东的诗歌可以说是在不断地练习“死亡”,是对“死亡”的诗性关照、洞彻和领悟。韩东曾在《扫墓兼带郊游》中说,“诗者虽已停工/但死亡并未完成”,“死亡主题”或者说“死亡意识”,构成了韩东诗歌
期刊
百年之后  ——致妻  大 解  百年之后 当我们退出生活  躲在匣子里 并排着 依偎着  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  是多么安宁  百年之后 我们的儿子和女儿  也都死了 我们的朋友和仇人  也平息了恩怨  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  一想到这些 我的心  就像春风一样温暖 轻松  一切都有了结果 我们不再担心  生活中的变故和伤害  聚散都已过去 缘分已定  百年之后我们就是灰尘  时间宽恕了我们
期刊
2020年新春之际,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蔓延开来,全国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随之打响,文艺界掀起的“抗疫诗潮”成为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诗人,如何在公共事件中有所为?诗歌又如何书写当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如何?  诸多问题的纠结,都在于语言意志和书写能力的关联是否构成当代诗歌话语的精神能动性,构成人类命运链条中繁复和深刻的一面,构成对贪婪、欲望造成的生存危机的历史性反思,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