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一个舶来词,最早源于西方的基督教。在《牛津词典》中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近几年,感恩更是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感恩”情怀,物质条件的充裕和父母的溺爱让他们逐渐养成了“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错误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认真思考,并从教育实际出发研究相应对策。
一、初中生感恩之心缺乏的现象描述及归因分析
首先,家庭教育的失误。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会让他们吃苦。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初中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更难以接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容易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正是家长这种没有原则的宠爱、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的初中生。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也逐渐浮躁功利,“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让很多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很多人认为“感恩”一词在早已过时了。“感恩”作为一种美德也在社会上渐渐消失了。当一些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出现扭曲时,便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于是,他们不懂得感恩戴德、反而忘恩负义;不会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
第三,过分强调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制度。考试分数被当作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将一切教学资源安排给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的培养。“三好学生”里的“品德好”逐渐成为一纸空谈。这也就难怪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不屑一顾、对父母的思想教导充耳不闻。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感恩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心态。因此,只有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不仅对中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更要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日常行为方式,使之养成相应的感恩之心和行为习惯,才能使感恩的心态内化成为行为模式。
(一)父母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凸显价值
家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生活,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中学生的自身体验是增加德育品质的最好方法,体验过家务的辛苦,就会对父母多一份体谅;经历过贫困山区孩子的艰苦,就会更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及时地与老师沟通交流,配合学校的感恩课程,鼓励孩子多参加感恩活动,写下自己的体验;同时,鼓励孩子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同学,帮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自己首先要怀有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榜样影响孩子是感恩教育常用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运用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环境熏陶濡染,校园文化彰显魅力
校园环境和氛围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汉书》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在道德良好的环境之中,学生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
1.抓住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思想品德》课以社会公共生活为背景,囊括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为什么要感恩,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如感恩父母,要懂得父母养育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感恩老师,要知道老师教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祖国,要明白祖国繁荣昌盛是个人幸福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感恩自然,要清楚大自然赋予万类生灵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2.整合其他学科感恩资源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以不同学科为载体的德育,能促进学生认知与德行、人格素养两方都得到发展。比如感恩父母这个主题,语文学科可以与一些著名的描写亲情的文章相结合,如朱自清的《背影》,古诗类如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感受深深的父爱与母爱;历史学科以因孝顺而闻名的历史人物和古诗展开,如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彩衣养亲”,“卧冰求鲤”,这些生动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音乐课可以赏析一些描写亲情的音乐,如韩红的《天亮了》,描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救出自己被困在缆车上的女儿的感人故事;腾格尔的《爸爸》同样唱出了中国最平凡的一位父亲的形象。音乐课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调动听觉,更能感人肺腑。当这些音乐响起时,学生心中父母的形象也会被唤起,引起他们的共鸣。
3.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感恩课程
感恩课程是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以感恩教育和德育教育为内容,由老师编排德育教育书籍制定德育活动,融入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件,以亲子活动,夏令营,诗歌音乐、德育作文比赛等为载体,使德育目标在课程中得以实现。与各种文娱活动相结合的新方式避免了传统说教式的灌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充分发挥中学生的才华,激发中学生的情感。当他们全情投入的去表演德育主题作品时,他们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优良的品德和人格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三、结语
感恩,是生命歌唱的一种方式,爱和回报是它的主题。感恩是一种文明,人有了感恩之心,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感恩不是短暂的情感活动,它是需要我们时刻谨记在心的情操,更是指引我们一生的优秀品德。感恩教育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配合。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感恩的社会风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性,为把我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一、初中生感恩之心缺乏的现象描述及归因分析
首先,家庭教育的失误。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会让他们吃苦。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初中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更难以接受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有求必应使他们容易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正是家长这种没有原则的宠爱、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的初中生。
其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风气也逐渐浮躁功利,“一切向钱看”的观念让很多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很多人认为“感恩”一词在早已过时了。“感恩”作为一种美德也在社会上渐渐消失了。当一些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出现扭曲时,便忘掉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于是,他们不懂得感恩戴德、反而忘恩负义;不会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
第三,过分强调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制度。考试分数被当作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将一切教学资源安排给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的培养。“三好学生”里的“品德好”逐渐成为一纸空谈。这也就难怪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不屑一顾、对父母的思想教导充耳不闻。
二、加强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感恩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心态。因此,只有学校和家长紧密配合,不仅对中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更要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日常行为方式,使之养成相应的感恩之心和行为习惯,才能使感恩的心态内化成为行为模式。
(一)父母以身作则,家庭教育凸显价值
家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生活,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中学生的自身体验是增加德育品质的最好方法,体验过家务的辛苦,就会对父母多一份体谅;经历过贫困山区孩子的艰苦,就会更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及时地与老师沟通交流,配合学校的感恩课程,鼓励孩子多参加感恩活动,写下自己的体验;同时,鼓励孩子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同学,帮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最后,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自己首先要怀有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父母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榜样影响孩子是感恩教育常用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运用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孩子,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环境熏陶濡染,校园文化彰显魅力
校园环境和氛围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汉书》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生活在道德良好的环境之中,学生自然会变得高尚起来。
1.抓住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思想品德》课以社会公共生活为背景,囊括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为什么要感恩,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如感恩父母,要懂得父母养育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感恩老师,要知道老师教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祖国,要明白祖国繁荣昌盛是个人幸福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感恩自然,要清楚大自然赋予万类生灵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2.整合其他学科感恩资源
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以不同学科为载体的德育,能促进学生认知与德行、人格素养两方都得到发展。比如感恩父母这个主题,语文学科可以与一些著名的描写亲情的文章相结合,如朱自清的《背影》,古诗类如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感受深深的父爱与母爱;历史学科以因孝顺而闻名的历史人物和古诗展开,如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彩衣养亲”,“卧冰求鲤”,这些生动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音乐课可以赏析一些描写亲情的音乐,如韩红的《天亮了》,描述了一位母亲为了救出自己被困在缆车上的女儿的感人故事;腾格尔的《爸爸》同样唱出了中国最平凡的一位父亲的形象。音乐课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可以调动听觉,更能感人肺腑。当这些音乐响起时,学生心中父母的形象也会被唤起,引起他们的共鸣。
3.开发具有校园特色的感恩课程
感恩课程是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以感恩教育和德育教育为内容,由老师编排德育教育书籍制定德育活动,融入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件,以亲子活动,夏令营,诗歌音乐、德育作文比赛等为载体,使德育目标在课程中得以实现。与各种文娱活动相结合的新方式避免了传统说教式的灌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充分发挥中学生的才华,激发中学生的情感。当他们全情投入的去表演德育主题作品时,他们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优良的品德和人格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三、结语
感恩,是生命歌唱的一种方式,爱和回报是它的主题。感恩是一种文明,人有了感恩之心,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感恩不是短暂的情感活动,它是需要我们时刻谨记在心的情操,更是指引我们一生的优秀品德。感恩教育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配合。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感恩的社会风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性,为把我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