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是多伦的办馆理念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lin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采访时间:2013年11月13日
  受访人:杜 放
  采访人:吴彦婕
  SHMJ:杜馆长您好,今年是多伦十周年。我们知道多伦十年来举办了一些在国内有影响的展览,多伦的声名及定位逐步在业界得到肯定及赞扬,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发展及现状吗?
  杜放: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于2003年底创建,是一个按现代多功能目标规划建设的,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她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坐落于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诞生地多伦路上,上世纪30年代至今,以鲁迅、“左联”为代表的先锋文化精神已经成为了虹口文化的传统,而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同样体现在今天这个时代下,虹口人对待当代艺术的态度上。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时任虹口区文化局局长的张永林先生对文化和艺术有着敏锐的嗅觉,面对具有批判精神却无法被主流接纳的当代艺术,他力排众议,开国内先河地建立起了国内第一座政府平台的专业现、当代美术馆,即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专业的策展和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讲座、论坛及各种前卫的艺术形式的在这里上演,丰富且极具学术涵养的艺术活动、爆棚的人气和来自专业及大众媒介的关注,迅速使这里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美术馆之一。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成立至今的十年时间里,已经举办国内外展览176个,各类讲座、研讨会、艺术表演活动70场,接待观众逾36万人次,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让多伦现代美术馆获得了极高的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SHMJ:多伦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和艺术主张呢?
  杜放: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办馆之初即确定了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作为我们的办馆理念,而这也符合当代艺术的特性及发展的潮流。我们美术馆每年都会安排两到三个由美术馆团队或邀请客席策展人来策划的原创性展览,通过这些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原创展来树立美术馆自身的品牌,表明美术馆的学术立场。从这些原创展的策划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比较注重于发现年轻的,具有成长潜力的当代艺术家,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多伦青年美术大展”,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作为青年艺术家充分展示其才华和创造性的平台,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区别于传统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我们的青年美展更关注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以及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着重于梳理发生在当下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在布展和展示方面更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体验。经过我们所精心挑选而出的优秀艺术家,许多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从美术馆的艺术史研究的功能出发,着重于总结和梳理近现代美术史,尤其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艺术个案和艺术现象。如我们2009年举办的“1980年代——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向观众展示了详实的史料文献,丰富的图片和珍贵的影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现代艺术历程中的重大历史现场,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前卫艺术领域发生过的鲜活力量,是研究中国现代艺术史极具权威性和历史真实性的重要展览。又如2011年举办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展”展览从一个杰出摄影家角度重新评价周海婴的文化地位,给文化界、摄影界及爱好者提供一个文献研究平台,通过呈现1949年前后周老所拍摄的两个社会的照片,为中国现代摄影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同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始终致力于创新文化交流的模式和方法,以此来推动中外文化与艺术的交流。虽然定位为中小型美术馆,但论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力,较之上海地区其他各级美术馆毫不逊色。我们曾在美术馆中率先创立“国际艺术家工作室项目”,以驻馆的方式吸引国外优秀艺术家在国内进行考察和创作,通过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来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成为美术馆早期品牌建设的亮点之一。涉外展览方面,美术馆至今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波兰、荷兰、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韩国、朝鲜、阿拉伯地区等近30个国家及港台地区有良好的合作和展览的交流。总之,我们美术馆的学术主张概括地来说就是开放性、前瞻性及以艺术史的视角来开展相关的学术工作。
  SHMJ: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兴建美术馆,当然了,物质丰富必然导致对文化的追寻,但是很多美术馆是建起来了,却缺少生机,作为成功运作十年的中国现当代美术馆,多伦有何优势?多伦美术馆的运作结构是怎样的?作为馆长,您最坚持的是什么?
  杜放: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之初,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在政府的平台上进行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多伦现代美术馆能够在建馆之初迅速地从一个区级的美术馆成为当代艺术的桥头堡,这与政府的支持以及当代艺术领域内众多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家在此平台上的贡献分不开。同时,美术馆的团队也是非常优秀的,多伦美术馆成立至今,一些具有极高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精英人才共同铸就了多伦早期的辉煌,如沈其斌、顾振清、金峰、比利安娜等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策展人、艺术家。他们非常能够吃苦耐劳,且有着坚韧的意志品质,对于美术馆事业,他们永远充满着热情,这种精神让人感动。尽管他们已经不在这里工作,但是他们对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贡献将永远为后来者所称颂。作为多伦现代美术馆的执行馆长,我希望美术馆最应该坚持的是继续走非营利化的道路,我们知道西方的美术馆必须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在艺术基金会、减免税制度的支撑下,美术馆更能够保证其艺术研究与展示的独立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从而推动了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虽然国内的艺术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支持艺术发展的政策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美术馆的从业者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坚持公益性是美术馆开展任何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是艺术与公众之间最好的桥梁。   SHMJ:在上海做现当代是有其特殊优势的,她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包容性格都能使现当代艺术顺利发展,但是其他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现当代艺术是相当困难的,一来观众不能理解的,二来艺术家也不会呆在二三线做这样的艺术,都跑来北京上海了,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杜放: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窗口,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包容性的确有利于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发展。上世纪末,当代艺术进入我们的视野,它的批判性以及对于日常社会的介入一下子颠覆了我们对于艺术审美的惯性认知,人们视当代艺术为“洪水猛兽”。但2000年以后,上海双年展的举办以及其后以美术馆为代表的非营利机构、画廊不断地涌现,并推动着当代艺术的教育和普及,人们逐渐也认识到当代艺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展现对社会和人的看法,包括对社会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批评和反思,对人性丑陋、薄弱、脆弱……的反思,有它独特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更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真正的当代艺术走进社会走进人群,走进特别喜爱艺术的人群当中去。我认为政府有这么一个责任来支持更多地机构来普及和培育当代艺术的受众人群,当然也包括培育市场。尽管这样的工作在二三线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的工作要一点一滴地累积,当代社会需要有多元化的结构,需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SHMJ:之前看过多伦的几次展览,每次来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可以说多伦的社会效应辐射很广。在人们的印象中,多伦美术馆不管是地址还是展览都是非常“洋气”的,多伦的展览布置和呈现方式非常独特,形式也多样化,当然这也是现当代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展示更多的可能性,请问多伦美术馆是怎样的实施你们的策展方案的?
  杜放:我们很早就借鉴了欧美的当代艺术馆所使用的策展人制度,使多伦现代美术馆的营运模式与国际接轨。我们知道在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策展人制度很早就成为国际范围内流行的一种展览策划体系。而中国在这个方面起步比较晚,我们更多地是以美术家协会的模式来统筹艺术资源,以行政官员的意志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学术化和专业化的步伐。而在2003年,多伦现代美术馆建馆之初,我们就建立了以策划部为核心、策展人策划为主,学术、教育、典藏等各部门协作的管理体系。展览作为美术馆的生命,以策划部牵头来带动、整合美术馆其他部门的做法,能够让展览的一切相关活动与主题更为紧扣。同时,策划部的统筹也会让美术馆的定位和功能更为明晰。
  SHMJ:多伦有一支非常专业的学术研究团体,这也是多伦能够走更远的坚强后盾,多伦的学术支持是如何建立以及发挥作用的呢?
  杜放:除了有从事美术史专业研究的优秀人才,美术馆还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为国内著名的批评家、策展人、学者和美术馆行业的资深管理者,我们经常与这些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为美术馆重大的展览项目和未来的发展提议和规划。同时,我们也会邀请一些国外的策展人在美术馆举办展览、活动和讲座,借此向国内艺术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推介国外独特新颖的艺术理念和学术成果,同时也能够提升和丰富馆内策展人的视野及经验。
  SHMJ:经费问题可以说是艺术馆发展的前提问题,多伦美术馆遇到过经费方面的问题吗?有专门的典藏基金及公众教育计划吗?
  杜放:虽然多伦现代美术馆是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与许多国内事业编制的美术馆一样,政府的拨款只能保证基本的日常运营,却无法满足美术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原创展览通常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向社会募款,来解决展览开销。美术馆没有任何的典藏基金,我们的收藏基本靠艺术家自愿捐赠为主,馆方再通过作品的审核来决定是否吸纳其作为美术馆的馆藏。尽管没有经费的支持,但美术馆还是收藏了不少国内外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在公众教育方面,多伦现代美术馆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教育课题研究和创新,将美术馆视作知识生产的场域,以多元和开放的视角推进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举办过的“多伦讲坛”系列学术讲座、“思维健身房:艺术家与观众互动计划”以及各类前卫音乐、现代舞蹈、实验话剧的表演等形式丰富、具有先锋文化特征且互动性极强的活动,加深了观众对于当代艺术和现代性的意识及认知方式的理解,使美术馆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SHMJ:以您个人经历,您对上海及国内现当代艺术的理解有何不同?
  杜放:上海是中外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这里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资本的运作促成这座城市艺术品市场的相对繁荣,作为受益者,上海的美术馆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专业性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却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实用化。另外,上海人喜欢各玩各的,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相对独立和个人化的艺术理念,艺术家之间很少往来,深怕对方的想法会影响自己。上海艺术家比较务实,不太喜欢扎堆探讨学术问题,而是以艺术的实践先行,用作品来“说话”。这些与北方,尤其是北京的艺术生态有很大的不同。
  SHMJ:杜馆您是一位非常儒雅的文人,通过和您这么多次的接触,了解到您有很多独到的想法、有自己的坚持,以您在美术馆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能告诉我美术馆经营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杜放:如我之前所说,美术馆经营最重要就是坚持美术馆的公益性,美术馆必须承担起普通的学校、美术学院之外的艺术教育和普及的责任。然后就是美术馆的学术建设,美术馆在坚持其公益性的基础上,学术的研究才能保证其公正性和独立性,美术馆的形象和权威性才能够获得公众的认可。
  SHMJ:多伦十周年有何计划呢?
  杜放: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建筑由一个烂尾的菜场改建而成,经过了十年的使用,场馆的老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且馆内的布局和设施也难以满足美术馆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明年美术馆的硬件可能会进行一次比较大的修整。之后,在焕然一新的美术馆里,我们将策划一个纪念美术馆成立十年的庆典及展览,来对美术馆的过去进行总结,并展望和规划美术馆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目前相关计划和方案还在策划阶段。
  SHMJ:您办公室摆放了这么多老物件,看的出来您是一个怀旧的人,与人的品格追求和审美意趣是分不开的,您花了这么多精力收这些东西。
  杜放:我年轻时代是学习声乐的,80年代曾参加过两界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虽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搞专业,但音乐是流淌在我血液中的东西,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现在工作之余我还会听一些西洋古典歌剧和优秀的音乐作品。另外如你看到的我还有收集一些西洋旧物的爱好,我收集的大多数是旧上海的物品,还有一些是国外的老东西,我非常喜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上海ARTDECO的建筑装饰风格、老上海使用的生活器物,通过收藏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这些具有历史沉淀的老物件上寄托自己的情怀,那是对于早已逝去的老上海的怀念,在这些旧物的裹挟中,我的心境才得以片刻安宁,也让自己的思绪停留在属于那个年代的光阴里,我所向往的年代,如今却只是一个旧梦。
  SHMJ: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多伦越办越好。
  杜放:谢谢。
其他文献
主持语:  以人物画名世的励国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工笔人物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式,被艺术界所关注。追寻她的艺术轨迹,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一直和现实保持着优雅的距离。这与她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分不开的。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文化眼光,表现女性话题,亲切而真实。她的作品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意韵的优雅美感。这里有她对明清文人画传统的研习和浙派画家对她的滋养;也有她先生著名画家潘公凯的
期刊
自十四世纪作为根据其材料技术的规定性而命名的油画产生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对它的基础语言部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建立、完善以及在材料技术、表现能力等方面日积月累的经验,到了十六、七世纪,已出现了一批具有表现性倾向的油画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今的油画已经发展成了各种流派层出不穷,各种风格样式争相斗妍的艺术局面。  一种事物产生以后,人们决不满足最初样式,思变心理和不断的追求,会使他们
期刊
主持语:陈九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画戏曲人物也就成了他追溯笔墨文化的一种方式。在他的作品中,笔墨不仅是造型的语言,而且还是形式的语言。他以艺术通感为契机,汲取京剧艺术中的诸多不同信息片段,通过观念化的处理,从物象走向心象,实现了视觉形式上的审美追寻,也体现了他要表述的文化意义。  采访时间:2013年1月14日  采访地点:叠UP美术馆  受访人:陈 九  采访人:马 艳 吴彦婕  沪上名家陈九先生的
期刊
自然之美,以其独到的方式蕴于细节之间。遗憾的是,这些寻常、但动人的细节却往往被那些不太敏感的心灵忽视。我所钟爱的田园蔬果、河塘菱藕就生长在这种很容易被遗忘角落里。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它们的习性一无所知,它们只是我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普通菜肴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菜篮子中的时蔬与果实渐渐以一种极为平凡的姿态进入我的眼帘,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我这一时期的最爱,甚至是绘画表现的核心。在漫长的时光中,
期刊
1963年生于江苏宝应,198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现任教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展  2013年《2012植物系列》参加上海·江苏——油画名家邀请展  2012年《2011果实七号》入选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  2011年《2007果实》入选第二届中国粉画展获优秀奖  2011年《2011果实一号》入选人文江南-吾土吾民系列油画邀请展  2010年《果实二号
期刊
199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  200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创作研修班  现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戏曲专题绘画创作,曾多次举办个展,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画展并获奖。油画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等单位及美
期刊
1960年1月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83年至1985年随四川美术学院沈福文先生、杨富明先生研习漆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参加第六、七、八、九、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永恒的记忆》200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
期刊
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200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院十一届油画助教班。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材料工作室访问学者班。  2010年中央美院油画高级创作研修班。  现就职于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2007年 《战争遗迹——飞机之五》入选艺术中  国——中国油画展。  2008年 《大飞机生产线》入选艺术中国油画展。  2009年 《生产线》入
期刊
2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训练馆。  他的坦率让人惊讶:“我小时候没有什么大的理想,能学会骑自行车,能有一块电子手表就已经很满足了。长大以后从体校进省队,教练嫌我条件差,没要我,我只能进了武汉体院。”  训练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拿了几张卡片走了过来,他冲记者抱歉地点了点头,然后在每一张卡片上认认真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杨威。    用身体说话,而不是嘴巴    1985年,杨威刚上学前班。  湖北省仙
期刊
两位艺术家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专业的学术合作关系。2005-2009年,在北京,他们从无到有一起策划并成功的创建了第一个——中(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英(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合作教学的艺术与设计本科预科班。通过这方面的经验积累,他们奠立出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许多后来的企业、从事艺术与设计的教育机构都在遵循这一标准。  时间:2013年9月17日  地点:展览上  Raz Bar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