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经济低谷中的时机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y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者要学会在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利用机会更好的推动公司增长。
  “你并不是在平地上获得了冠军,而是崎岖的山路上,通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好的应对道路状况的上下起伏而获得胜利。”曾身患癌症后还7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总冠军的美国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在退役时被问到经验,他认为是抓住了在山路上的时机。
  对于创业者而言,在谈到企业发展的重要机会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某些具体决策,却往往忽略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其实,这才是阿姆斯特朗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他没有认为是由于自己自行车的高科技含量或个人技巧而取胜。看过环法比赛的人都知道,在平地赛段,比阿姆斯特朗成绩好的运动员不在少数。
  眼下,宏观经济环境似乎已经将很多企业都拖进了泥淖之中,还能带来机会吗?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商学院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e)教授十分坚定的回答,“经济低谷中企业绝对大有机会。”他一直跟踪研究经济周期对企业的影响,在最近推出的新书《时机:反向思考战胜经济周期》中,他鼓励企业家们:应该把经济周期的低谷更多的看作是一个战略伙伴,而不是展开业务时所面临的障碍。
  在他看来,CEO可以分为两个类型:经济周期掌握型CEO,经济周期反应型CEO。前者对经济周期有很好的理解,会努力跟踪重要的先行性经济指标,正确并懂得如何采用时机,把握战略和策略。后者则在混乱经济状况中,毫无准备,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
  如果在歌舞升平的时代,两类CEO的差异并不大,都会给你说出一大堆老生常谈的经营经验,但是在经济周期更替时,差异就大了。比如以营销和推广为例,在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周期掌握型CEO会保持或者增加广告和营销投资,而经济周期反应型CEO则可能畏于冬天,大多会缩减和压缩这方面的开支。在1990年~1991年的经济萧条中,当时年轻的科技新贵戴尔公司就通过大幅度的反周期广告活动,使业务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拉近了与苹果、IBM等大公司的差距。在经济周期掌握型CEO的思维里,低谷时增加或者保持推广力度,比在经济状况良好时期或者经济增长时期这么做来得更有效果,因为市场的广告费用较低,而且很多竞争对手大幅度削减了推广预算。
  很多企业家都在说: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可惜的是,很多经济周期反应型的CEO在危机时刻最直接、最坚决的反应就是大力裁员。而经济周期掌握型CEO则会认为,这个时候市场上的人才是最充足的,薪水压力更少,正是摘“樱桃”的大好时机:公司能以极低的薪水雇佣到最有才能的员工。
  把握时机就是一切。大家都知道,在爱情和战争中,这一点已是毋庸置疑。在经济周期中,也同样如此,创业者要学会在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利用机会更好的推动公司增长。
其他文献
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觉得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使微软跟创业者联手,度过难关。  作为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走过10年,通过从世界各地吸纳而来的专家学者们的鼎力合作,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未来还将在哪些领域做出突破?创业企业也能与微软这种巨头进行合作?《创业邦》杂志记者对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进行了专访。  《创业邦》:微软亚洲研究院
期刊
对于创业者来说,域名市场是很热门的投资机会。    100个域名,听起来像个非常不错而令人深刻印象的数字。霍华德.霍夫曼(Howard Hoffman)对此感受颇多,他抢注了如Health Water.com和Sports Water.com等域名,当用户使用所谓的“直接键入式访问”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上输入一个单词或者猜测的域名时,便可帮助他们重新定向到他的瓶装水公司网站。  霍夫曼接下来还购买了c
期刊
搭建本土平台,聚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持续创新。    “创新对于创业公司,就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北京明致无限科技有限公司CEO王伟说,他认为,创新是创业公司在与已经建立规模的公司竞争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在如今不容乐观的全球经济大势下,创业公司正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能以创新赢得机会,成为每一位创业者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已满18年的DEMO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
期刊
这个时代,一个词说多了仿佛就会成为笑话。“创新”就有被滥用的嫌疑,各种商业场合言必称之,而真正能在创业实践中时刻身体力行者少之又少。但“创新”绝非随便说说而已。  眼下,美国金融危机正在进一步深化、加剧,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压力。在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有许多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出口型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它们甚至找不到有效的转型途径。  如今已被视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标杆的华为,也曾经历过九死一
期刊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多样性和灵活性是成功的关键。    “戏剧就是一切。”莎士比亚在400年前如此说。但是对于芝加哥的一家非营利性艺术团体来说,戏剧不再是一切。红月亮剧院(Redmoon Theater)以超现实演出而闻名,目前正在尝试进入价值5,000亿美元的活动策划行业,和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家一起竞争,以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芝加哥的传统是雇佣红月亮剧院的演员来为他们的活动呈现热辣、浮
期刊
参加DEMO并不能立竿见影解决具体问题,脚踏实地才会获得更多人认可。    2007年的DEMO CHINA活动曾在全国6大城市进行了9次路演,共吸引了800多个极具潜力的创业项目积极参与。时隔一年后,其中很多项目又取得了长足进步,那些豪情万丈进行演说的创业者们正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    麦路:完善产品 明确模式    “我们去年参加DEMO时还很粗浅,怎么赚钱没有想清楚,因为当时产品本身也不
期刊
想要拓展海外业务,需要进行一些调整。    根据创新与信息生产力研究所推出的“2007年创新信心指数”显示,在巴西、印度和阿联酋,人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新”这个词几乎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但情况在芬兰、荷兰和斯洛文尼亚就截然不同,当地的居民更愿意保持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愿接受新事物带来的改变。因此,若能够了解当地市场对所售产品的反馈,并根据他们长久保持的生活习惯逐渐调整产品,是一个企业能否打开海外
期刊
只有特殊的人才会热衷于不断创业。在成功之后再次创业需要更有闯劲。为什么连续创业者会这样做?  斯考曼在每次创业时都全心身投入,尽管他明白最终会放弃创立的公司。    在一家公司显现生机以前,很难衡量创业者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作为代价。但对于多数企业老板来说,一次成功就足够了。然而,连续创业者似乎不愿在同一个环境中扮演轻松的角色,而宁愿拱手交出成型的产品,从头再来一次。  这是ADD症患者(“注意力缺
期刊
在DEMO的舞台上,诞生出很多业界惊奇,有经典的技术,也有巨额收购。    美国DEMO上曾经展示过许多令人鼓舞的技术和产品。最为中国大众熟悉的是朱敏创立的网讯(WebEx),2007年初该公司被思科以32亿美元现金收购,朱敏回到国内变身为投资人。其实,DEMO的舞台上还有很多类似公司价值被有效放大的案例。  在DEMO的执行制片人克里斯·希普利(ChrisShipley)眼里,所有项目都是有待打
期刊
留心大洋彼岸的创新趋势,在国内找到相似的创业机会。    DEMO 2008秋季展刚刚落下帷幕,这项已成为众多创新技术和创新项目展示平台的活动刚满18岁,这对一个人来说正当成年之礼。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早已超越国界的DEMO今年又将给人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很多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都由美国的创业者实现,正是他们推动了很多领域不断前进,而他们也很愿意通过DEMO平台与人分享。如果能留心大洋彼岸的创新趋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