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字理教学 激发识字兴趣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不同于拼音,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字数才能进行熟练的读写,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教学。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这个年龄的学生只有六至八岁,经研究证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情,喜欢新鲜事物,活泼好动,喜欢有趣具体的东西。因此,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坚持科学与兴趣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汉字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教师在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文字发展的顺序将文字转化为图片展示给学生。依照图形文字、到古代的汉字、再到楷书汉字的传播顺序,通过图片、动画将汉字转变成不同的图画,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从生动的图画入手逐渐认识到较为抽象的文字,降低汉字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鸟这一汉字时,就可以先将一幅带有彩色鸟类的图片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随后将它的象形文字展示出来,让学生熟悉鸟字的来源,让学生知道鸟字是从鸟的形状衍生而来的,最后再向学生展示鸟的楷体字,并帮助学生分析鸟字的结构,包括爪子、尾巴、身子、眼睛、鸟头、翎毛等,让学生在了解鸟字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字形的认识。在学生学会鸟字之后,可以将鸟字中的一点删去,向学生进一步讲解乌字,通过引导学生鸟失去了眼睛就会看不见任何东西,而鸟字去掉一点就是失去了眼睛,鸟类的眼前就只剩下一片乌黑,而这个字就是乌字,也是烏黑的乌。乌鸦身上的所有羽毛都是黑色的,甚至都分辨不出来哪个是眼睛,因此乌鸦的乌也就是乌黑的乌。如此,就能让学生在学会鸟字的同时还学会了乌字,并通过形状和意义两个方面的分析,让学生加深了对于这两个形近字的印象。
  二、结合实物进行教学
  汉字中大多数的字体都来自于象形字,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通过动作、实物、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构成,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情境中愉快地学习汉字,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汉字的认识。通过实物进行识字教学,就是教师以汉字的构成形式为基础,通过合理地使用实物进行演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愉快、轻松地学习汉字。比如,教师在教学笔这一汉字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毛笔一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毛笔的构造,包括毛笔的上下两端都是由哪些事物构成的。如此,就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毛笔的构成物了解笔字的写法,让学生看到毛笔的上半部分是由竹子制成的所以上面就是竹字头,而毛笔的下半部分是由动物毛制成的因此下面就是毛字。让学生将字的意义、形状和读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汉字的记忆能力。
  三、增加课堂小活动
  教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增加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更多的汉字,从而通过各种动作和身体语言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实现汉字教学的目的。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人这一汉字时,就可以将动作演示法引入课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演示,比如,站在教室前面,并将双腿分开,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猜字活动,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和站姿来猜测这是什么汉字。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能够立即猜出这是一个人字。在教师展示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展示从、休、灭、天、大等动作,让学生来互相辨认。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能够愉快地进行识字活动,在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汉字的印象。
  四、将识字教学融入小故事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一些事物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耐心,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小故事融入到识字教学中。教师通过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更多的精神集中到故事中来。比如,教师在教学家这一汉字时,就可以将古代人民游猎的生活习性通过小故事向学生展示出来:古代人民大多过着一种狩猎生活,不会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宝字盖就代表着家;人们在打猎的过程中,将多余的野猪圈养起来,就定居下来,因此猪的存在就代表着家的安定。学生在听完教师的故事后,就会增加对于汉字的兴趣,这样在帮助学生掌握家这一汉字的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汉字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既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他文献
年华似水,岁月飞逝,回首相视,竟已在敬仲教育行业耕耘了二十多个年头。蓦然回首,课改给我带来的影响最大,十几年来,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搭上课改的快车,身为第一线的地理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我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我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新的课程改革已推行一个阶段,我从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也有一段时间,回首课改路
期刊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源与导流: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  2.阅读与吸收:中学语文课本选
期刊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一瞬间,但令我至今印象深刻、记忆犹新的是那件令我感动的事。  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在凌晨的时候带着生病的我赶到了医院。进了医院,妈妈就开始东奔西走,一会儿带着我去挂号,一会儿带着我去交钱。过了一会儿,拿到了号,我们就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终于轮到我们了,妈妈给医生详细地描述着我的病情。医生听了之后,说要挂盐水。我一听到“挂盐水”这个词,心里不由地害怕起来。
期刊
冬爷爷带走了冰雪世界,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走来,走进了我的家乡。  來到田野,你会发现只要被春姑娘吹过的地方都会显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拿迎春花来说吧,它嫩黄色的脸蛋儿在春风的抚摩店里做了一次按摩之后,显得格外活泼可爱。  但是在春天的调色板上,黄色远远不能满足春姑娘的要求,她一定要把春天的田野点缀得万紫千红。所以她又在调色板上挤下了蓝色的颜料,她把这纯洁的颜色给了蓝天和小河。她吹出一口热
期刊
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聆听《诗经》的优美,吟诵唐诗宋词的旋律,品味老舍《茶馆》的浓郁氛围,当然还有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明月而长终”的豪迈旷达,也有李清照“独上西楼”“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忧伤。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的就是一种美,而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不僅能感受到文字美、语言美,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美、意境美等。在语文课堂上文章就像美妙的音符一样,让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在美的熏陶
期刊
春夏秋冬像个循环圈,一圈一圈地变幻着地球的模样。  绿油油且充满了生机的是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个时候冬眠的小动物们都跑出来了,你看,它们又跑又跳多开心啊!春天,也是农民伯伯们播种的季节。记得有年春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乡下的老祖家,一进乡村,我就看见婆婆、公公和一群農民伯伯正在田间劳作。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是在播种啊!婆婆告诉我,他们在播种我喜欢吃的东西,我一听非常开心,像模像样地也种下
期刊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与欢乐。  柳树姑娘的长发上冒出许多嫩绿的“小疙瘩”,好像一双双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几场春雨过后,细小的叶子拼命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柳树伸展着柔嫩的枝条。  春天姹紫嫣红,各种各样的花兒总是比太阳笑得还灿烂。黄黄的迎春花是春天的“敲门人”,粉粉的桃花令人赞叹不已,白白的丁香花让人忍不住想要闻一下
期刊
问题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好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设疑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课堂教学技巧。只有精心设疑,才能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  首先,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发展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要有目的性。这种目的性,还体现在,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可太难或太浅。没有含金量的问题,没有教学意义。目的性还体现在这个问题的提出,要启发学生
期刊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不少学生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渠道,给学生提供施展的平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一、让学生敢说、会说,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考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以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体验,教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引
期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同时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幼儿园洗手环节幼儿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大多数幼儿洗手的方法不正确,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洗手,不喜欢打香皂,玩香皂,玩水,拥挤不排队,等等。因此应该从问题出发,通过有效地挖掘盥洗环节中的课程资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采取多种方法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