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音乐浅析复调音乐的立体性思维模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音音乐。西方复调音乐不仅是西方音乐主要的创作思维方式,也使得西方音乐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呈现给人们一个浑厚、融合的音乐世界。本文通过研究复调音乐发展史上最主要的推手——巴赫的音乐作品,来论述复调音乐背后特有的立体性思维模式。
  关键词:巴赫 复调音乐 立体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复调,是指同时在不同高度上唱、演、奏,属于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复调音乐要求各声部之间在横的关系上,节奏、力度、旋律要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纵的方面,又要彼此呼应、联系,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构成立体、和谐、优美的音乐语言。复调不仅是西方音乐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音乐世界里无可取代的一种音乐形式。而在复调音乐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音乐家。他承上启下,在吸收15、16世纪尼德兰乐派的复调技术基础上,借鉴库普兰等法国键盘曲和维瓦尔第等意大利器乐曲的成就,形成既具有内在哲理性、深刻隽永,又具有高度逻辑性、结构严密的独特风格。而巴赫对复调音乐的理解和运用也成为西方音乐研究者必须学习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巴赫的作品来研究复调音乐的立体性思维模式和内涵。
   一 复调音乐中情感与秩序的矛盾
   在思维上,复调音域区别于单音音乐主要在于:作曲者在创作时的思维方式更加的立体和多样;把对主题不同角度的理解转化成不同的意象表达,是复调音乐立体性思维的主要内涵。这就决定了在复调乐曲的创作中,其思维方式和过程不可能是单一的、平铺式的叙述,而应该是充满岔路和冲突。所以我们来研究复调中情感与秩序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也是构成复调音乐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们对内在情感的宣泄与传递造就了今天艺术的成就,而人们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时必须使用能被他人识别的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比如我们的文字、图形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艺术创作也是将情感信息转变为符号的过程。具体到音乐创作里就是将人的情感和信息转换成乐谱的过程。但音乐的载体是抽象的音响,只有当若干个抽象的音响按照规律组织起来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否则一堆杂乱无章的音响是无法让人从中感受到什么的。所以有人认为复调音乐的学习甚至是音乐的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将情感符号化,这是人们学习复调音乐甚至音乐的元命题。
   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和思考,原始时代的歌唱虽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但若干个嘈杂的声音组合到一起必然无法组成动听的音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字的发展以及对符号的认知,才有了异口同声的单声部合唱,进而发展到多声部合唱。正是人们对生活的热情造就了今天的复调音乐。
   然而,复调音乐一出生就面临着和传统单声部音乐理论发声冲突的现象,因为相对于有秩序的单音音乐来说,复调音乐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这种秩序,造成了一种迷乱。比如早期的希腊文明崇尚单纯的、更接近自然的单音音乐,而复调音乐则被认为是“邪恶”的。柏拉图也曾经说过,若干个人同时唱不同的声音,这怎么能让人听得懂呢?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方面复调音乐的雏形在底层群众中慢慢流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声部旋律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形成了最初的复调音乐。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复调音乐的形式比较简单,却仍然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突破束缚追求新的自由的愿望。
   正是这种复杂情感与符号秩序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复调音乐,也使得复调音乐的创作者必须把创作提升到一种高度才能把矛盾的两端有机地调和起来,创作出和谐、动人的乐曲。如巴赫在创作众赞歌时,他把乐曲不单单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叙述而是一个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过程。虽然这部作品在当时的一些正统作曲家看来有失传统,缺少秩序、肃穆的气氛,但更多的听众则是热血沸腾。巴赫独一无二的巴洛克气质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几乎展现了他所生活其中的时代精神。那锥心泣血的复活节康塔培《基督躺在死神的黑牢里》摒弃了所有的赌场形式,选用别具风情的古风长号与维奥拉合奏,把我们的灵魂带到了遥远的过去。在秩序与情感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的巴赫,带给人们的是人与神完美结合的乐章。
   二 复调音乐中写作技法的控制
   在复调音乐立体式思维中,写作技法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乐曲的秩序和情感。相对于单旋律只能给听众提供一种听觉意象,复调能够同时提供给听众更多的听觉意象,这种组合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单旋律即使有修饰的声部也只是为了烘托主旋律的同步和声,相当于同一种意象的变体,而复调构成的织体无论如何简单,都是多种意象的表达,这在音乐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复调音乐在创作思维上集中了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几种意象既包括对比,又包含统一,使得听众有着双重美感。而且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增强了旋律在意象上的独立性,增加了旋律在欣赏上的美感。
   在各种创作技法中,对比技法是最基础的一种形式,比如织体变奏、通奏低音等。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模仿技法,即通过对模仿形式的提炼并借助不同的模仿程式,将乐曲的旋律由非自然组合提升到自然组合的层次上去。这看似不经心的一次提升却是将乐曲中融合了更多的理性。当然,很多作曲家认为这次提升挫伤了乐曲缘由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但这些人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创作音乐符号时同样也是需要方法的。这对于以抽象符号为媒介、以符号秩序为思维根据的音乐艺术来说,却是不可避免的。
   巴赫的四部受难曲中只剩下《约翰福音受难曲》和《马太福音受难曲》两部。其中《约翰福音受难曲》虽然更短,不如《马太福音受难曲》那样静思冥想,却更加热烈、形象,尤其在宣叙调中部人群合唱粗暴打断后,其戏剧性越发强烈。在作品中,巴赫除了最后一个合唱外,其他的合唱段落都当作宣叙调的一部分来写,旁观的人群和士兵们积极参与悲剧的展开,咏叹调和众赞歌则在旁讲评……整部作品既秩序井然,又表现出了热烈的戏剧情绪,巴赫在复调中技法的纯熟运用功不可没。技法的运用不同于普通的算术,应该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努力写出严格复调的纯朴和寡淡,自由复调的意境,把线条的对位衬托得迷茫与朦胧等等。
   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音乐虽然经过近千年的发展,风格多彩、形态繁复,但却仍然可以在基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这对基本的概念划分中进行讨论。在整理上述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调音乐的定义比较清晰、明确,而复调的定义却显得相对模糊、泛泛。所以,在研究复调音乐是可以从对复调乐曲进行理性分析入手,把不同时期的复调乐曲整理成一条线索,从而探求到一条深入西方音乐创造思维本质的道路。
   三 复调音乐中的音乐结构
   立体性的思维方式自然离不开立体性的音乐结构。音乐结构作为音乐创作中的一些固定模式,被音乐创作者不断地完善、推广,但若要把它提高到超越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象,进入到精神层面就需要从哲学方面来探究。因为只有进入哲学的境界才能直面其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之为思考的节日,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思考是愉快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巴赫无休止的创作实际上是通过结构的技艺进入一种自然、和谐、快乐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纯朴,感受着音乐的真谛。
   巴赫在作品中将结构主义美学和严谨的创作习惯结合起来,完美地表达作品中所需要宣泄的无限情感。如巴赫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艺术》,是在一个平常、简单的主题上的一组赋格式变奏,共有十三首对位曲、四首卡农和一首未完成的赋格。这部被誉为音乐家的“哲学著作”,被人们认为是巴赫最后的遗嘱和见证。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将对复调音乐的理解、技法的掌控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巴赫将上文所述的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和符号所需的秩序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了宇宙万物所包含的和谐之美。作品中很多地方以C小调开头,到最后却如魔术般以D小调结尾,这种创造性的音乐结构既是对复调音乐本身的致敬,更符合了复调音乐本身立体的结构思想。
   在巴赫看来,立体式的结构思维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现在已经被称为“结构主义”并成为音乐哲学领域内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这种思维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派别,而应该算是一种涉及历史、社会、语言等不同学科的信贷思潮。如果研究复调音乐以及巴赫音乐的话,我们会发现复调音乐的发展史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史,其主要思维方式就是以结构的方法编制音乐。正是这种结构化把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宣泄音响,发展成为今天气势磅礴的多声部合唱,并最后导致了声学和对位学的产生和发展。即使是进入后来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调音乐时期,主旋律的发展也是靠结构艺术的手法获得的,更何况我们耳熟能详的、在古典主义音乐中成熟起来的奏鸣曲式结构,更是音乐艺术中结构艺术的最高典范。
   四 复调音乐中的赋格形式
   赋格是最典型的对位艺术和对位科学表现形式,也是最典型的立体性思维方式,其主旋律可以在两个声部之间随意跳跃。一首赋格曲通常有三、四个声部,整部作品由一个特色鲜明的主旋律引领,一会儿在一个声部,一会儿又在另一个声部。所以,赋格主要是建立在模仿的原理上,主题不会太长,通过统一的音乐思路控制着乐器的发展和走向,主旋律则在不同的声部进行模仿,被称为答句的旋律一般在主题主调上,答句便在关系调上,通常是属调,也有到远关系调的,它会增加旋律进行中回到原调的张力。巴洛克赋格曲的对比正是体现在原调与关系调之间的转换中。
   巴赫的复调作品通常以一个两小节左右的单一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结构发展出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巴赫取材的主题多种多样,但主要集中于民间音乐和教会音乐,有时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灵感进行创作。但巴赫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作品中主题的标新立异,而在于他通过简单材料构建成复杂乐曲的对位技巧。
   在巴赫创作的成熟期时,更多的作曲者认为复调技术已经是一种过时的作曲法,并鲜有使用。巴赫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作曲技法,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技法的运用,这是巴赫特意向人们传达的一种声音,即过时的是人们功利的创作思想和敷衍的创作过程,永恒的是对创作技法的熟练掌控和一颗永远跳动的心。而巴赫在音乐史上发行量较高的两套钢琴曲即15首二部创意曲和15首三部创意曲,就是这种创作的典型。
   复调音乐的形成无处不在地体现出主题与主题的模进,主题与答题,主题与它的倒影、与它的逆行、与主题扩大的结构变化关系等等的这些技巧方法,都可以归结为结构主义方法及思想的艺术化实践。
   结语
   西方复调音乐是西方音乐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其是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形成的一种多声音乐形式。复调音乐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西方音乐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巴赫之所以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就是因其音乐领域的成就在巴洛克时期无人可以匹敌。他将复调音乐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的复调音乐创作手法堪称空前绝后、举世无双。可以说,巴赫是真正意义上集复调音乐之大成者。他为我们奉献了许多至今仍作为钢琴学习者必修曲目的钢琴曲以及同样传为经典的键盘曲。而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作为他创作音乐的主要思维,他的复调技法广泛地存在于他所创作的声乐套曲康塔塔之中、存在于提琴和吹管音乐之中,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更新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以巴赫作品为主要材料,从复调音乐的产生发展的元动力、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复调音乐的音乐结构以及一种典型的复调音乐形式——赋格形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复调音乐的立体性思维方式。本文的研究对于西方音乐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 么敬伯:《浅谈巴赫的创作思想及艺术成就》,《今日科苑》,2009年第16期。
   [2] 李弦:《永世不朽的巴赫》,《黄河之声》,2009年第7期。
   [3] 陈丽红:《巴赫的艺术成就》,《歌海》,2009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 民俗舞蹈是以民族传统民间习俗为土壤的民间舞蹈活动。汉族民俗舞蹈是漢族人民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审美理想的直接体现。本文论述了汉族民俗舞蹈中的习俗和理想包含的深邃文化内涵:“祈天祭祖,盼求丰年”;“逐疫驱邪,求吉纳福”;“追求情爱,繁衍子孙”;“推崇美德,鞭挞丑恶”等。  关键词:民俗舞蹈 舞蹈艺术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俗舞蹈,即民俗与民间舞蹈互相渗透结为一体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