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白石老人的虾,晶莹透彻,或畅游溪流,或憨态可掬,极富情趣。老人画的虾或多或少散落在宣纸各处,形态迥异,各自有各自的心思。我见过他的一张画,画面不大却被画得很满,画面上只有两只虾,体形硕大虾须飘逸,有纹理般的质感,似乎随水而动游离纸面。虾的数量虽少,却以少胜多,别具韵味。
由此可见,画面大小并不影响所描绘个体的数量,多有多的好处,少有少的妙处。白石老人所画墨虾的多与少,决定购买者所付润资的多少。据说有人在买画时少给了钱,白石老人便只画了只虾头,身体的其他部位隐藏在水草里面。这事儿听起来像玩笑,却也表明了老人倔强的个性。
老人画的虾,体态均匀恰到好处。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不可,已经浑然天成了。我曾试图改变这种“白石虾”,或是多画一节,或是少画一节,即刻失去了鲜活的色彩,缺少了灵动。老人的虾是千锤百炼而来的,其中经历了诸多苦难、诸多感慨。老人一生颠沛流离,根本不像优哉游哉的虾,而像一匹负重前行的老马。我想,白石老人之所以画虾,把虾画得如此精妙,或许他是在追求那种恬静无忧的生活吧!
幼时在农村老家,父亲种植玉米,极其重视玉米株数的多少。我记得一亩地大约需要四千多株,少则减产,多则无益。种植太多,间距太密,致使密不透风,阳光难以照射,生长的玉米十分弱小;若种植太少,间距过大,玉米虽生长茂盛,但授粉却难,玉米虽大颗粒却少。那时候,阳光像火炉般悬在头顶之上,父亲光着脊背在土地上拔除多余的玉米,他黝黑的双手在抖动之间,不留情面地把那些多余的玉米棵拔掉,没有丝毫感情。父亲遵循着自己的种植观,在他的背后,那些整齐有序的玉米像排列演阵的军队,它们在自己的队列里得到滋生。
父亲种植玉米的多与少在于符合规律,这种规律有章可循,算是科学。但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后,似乎把虾米身体的结构给少画了一两笔,这就不成比例了,世界上也似乎没有老人笔下的虾米。白石老人从艺术的角度,用抽象的手段把多与少运用到了极致。我们看到的真正虾米与画中的虾米相比,画中的虾米更加富有情趣,更加具有生活气息。生活中真正的东西与艺术创造的物体对比,高与低立刻显现在面前。
我见过很多展览,各式各样的画作琳琅满目,有的画家用笔较拙,便把画面弄得满满的,一笔一笔不断叠加,墨色不断变化、颜色不断积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有的画家却在大幅纸张上用寥寥幾笔勾勒出个体的轮廓,墨色分明、笔法讲究,线条少的有些可怜,却显示出了极其深厚的笔墨功底。由此可见,笔墨的多与少并不代表画作本身的优与劣,而在于画家本人对生活的认识,对境界的追求。
但凡入画的东西,至少总是美的,即便不美,也会给它赋予生活的情趣。据说,白石老人曾经画过蟑螂、苍蝇等,这些东西再美,也不会被人堂而皇之地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老爷子之所以下功夫去画这些东西,或许是童心未泯,或许是博人一笑罢了。一些画家总喜欢用过多的笔墨,在洁净的宣纸上笔走游龙画漆黑一片,且以此赢得了名气。我想,笔墨的多与少,也需像种植庄稼一样,得有一定的科学性,或者具有艺术角度的合理性,须符合审美规律,否则,我们在装点家居的时候,还不如像断电的屏幕般,去刷黑一面墙。只有合理的审美,才能折射出我们富有情趣的人生。
由此可见,画面大小并不影响所描绘个体的数量,多有多的好处,少有少的妙处。白石老人所画墨虾的多与少,决定购买者所付润资的多少。据说有人在买画时少给了钱,白石老人便只画了只虾头,身体的其他部位隐藏在水草里面。这事儿听起来像玩笑,却也表明了老人倔强的个性。
老人画的虾,体态均匀恰到好处。多一笔不行,少一笔不可,已经浑然天成了。我曾试图改变这种“白石虾”,或是多画一节,或是少画一节,即刻失去了鲜活的色彩,缺少了灵动。老人的虾是千锤百炼而来的,其中经历了诸多苦难、诸多感慨。老人一生颠沛流离,根本不像优哉游哉的虾,而像一匹负重前行的老马。我想,白石老人之所以画虾,把虾画得如此精妙,或许他是在追求那种恬静无忧的生活吧!
幼时在农村老家,父亲种植玉米,极其重视玉米株数的多少。我记得一亩地大约需要四千多株,少则减产,多则无益。种植太多,间距太密,致使密不透风,阳光难以照射,生长的玉米十分弱小;若种植太少,间距过大,玉米虽生长茂盛,但授粉却难,玉米虽大颗粒却少。那时候,阳光像火炉般悬在头顶之上,父亲光着脊背在土地上拔除多余的玉米,他黝黑的双手在抖动之间,不留情面地把那些多余的玉米棵拔掉,没有丝毫感情。父亲遵循着自己的种植观,在他的背后,那些整齐有序的玉米像排列演阵的军队,它们在自己的队列里得到滋生。
父亲种植玉米的多与少在于符合规律,这种规律有章可循,算是科学。但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后,似乎把虾米身体的结构给少画了一两笔,这就不成比例了,世界上也似乎没有老人笔下的虾米。白石老人从艺术的角度,用抽象的手段把多与少运用到了极致。我们看到的真正虾米与画中的虾米相比,画中的虾米更加富有情趣,更加具有生活气息。生活中真正的东西与艺术创造的物体对比,高与低立刻显现在面前。
我见过很多展览,各式各样的画作琳琅满目,有的画家用笔较拙,便把画面弄得满满的,一笔一笔不断叠加,墨色不断变化、颜色不断积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有的画家却在大幅纸张上用寥寥幾笔勾勒出个体的轮廓,墨色分明、笔法讲究,线条少的有些可怜,却显示出了极其深厚的笔墨功底。由此可见,笔墨的多与少并不代表画作本身的优与劣,而在于画家本人对生活的认识,对境界的追求。
但凡入画的东西,至少总是美的,即便不美,也会给它赋予生活的情趣。据说,白石老人曾经画过蟑螂、苍蝇等,这些东西再美,也不会被人堂而皇之地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老爷子之所以下功夫去画这些东西,或许是童心未泯,或许是博人一笑罢了。一些画家总喜欢用过多的笔墨,在洁净的宣纸上笔走游龙画漆黑一片,且以此赢得了名气。我想,笔墨的多与少,也需像种植庄稼一样,得有一定的科学性,或者具有艺术角度的合理性,须符合审美规律,否则,我们在装点家居的时候,还不如像断电的屏幕般,去刷黑一面墙。只有合理的审美,才能折射出我们富有情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