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到一所县实验小学听了由沙彩虹和薛丽丽两位青年教师共同完成的《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两个课时的教学。两节课能够紧紧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朴实无华,教学手段简单实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扎实有效,我很有感慨:只要立足教学实际,强化目标意识,优化设计,轻装简从,“高效课堂”完全可以落户“寻常百姓家”。
一、 准确定标,明晰重点,有序实施
要实现高效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确立课时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的指向性。像《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两个课时的目标任务分别如下。
第一课时目标: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 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4. 指导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 写话练习: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写它的外形。3.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其实,以上课时目标任务的确立,主要依据这样几个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总的目标要求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具体课文突出了教学重点;二是紧紧围绕课后思考题设计教学,展开教学过程,精读品悟课文,确保教学活动结束后,课后的思考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也是有效课堂的起码要求;三是关注学生的学情,立足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起点来确立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有面的顾及,更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方便教学有序实施。
二、 尝试模式,变中求活,直击实效
许久以来,教学不再谈模式,似乎一谈模式就有陷入僵化和教条之嫌。其实,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有机借鉴和参考。在运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自身的实际灵活把握和变通。
可喜的是,这两节课为我们展示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一、二两个课时的基本实践方案,虽然还不能说很成熟、很完善,但却朴素简洁,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常规教学流程,便于操作和实施。或许,这也正是课堂能达成高效的原因所在。第一学段两个课时的基本操作流程分别是:
第一课时:激趣解题,解题感知→范读课文,了解大意→识记生字,读通课文→指导书写,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诵读默写,复习巩固→理解词句,读懂课文→重点句段,读背积累→综合运用,拓展提升。
这个模式,旨在紧紧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落实语文能力的训练:抓词句训练,抓朗读指导,抓背诵积累,抓情趣激发,抓练习渗透。力争将课后习题课内完成;课外作业,课内渗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 借图导背,手段朴素,当堂积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无疑应该成为教学追求的方向,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毕竟与我们现实的家常课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当下,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首先应立足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立足实际,着力于最朴素、最司空见惯的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向家常课要效率。
结合“背诵课文”的目标要求,沙彩虹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把导背课文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关注,特别是第2自然段的教学设计,能够发挥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势,当堂勾勒简笔画,巧妙地借图导背,说背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感官,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令听课者赞叹不已,回味无穷,这一环节的设计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1. 简笔画激趣引路。教师快速、流畅地勾勒出了一幅简洁、优美的简笔画——栩栩如生的“仙鹤振翅图”:
简笔画既有写意的洒脱优美,更有工笔的细腻端庄,使得仙鹤尽显优雅高洁,活灵活现,似可闻声,足以传神,可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了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的学生忍不住啧啧赞叹:“仙鹤活了!”“仙鹤飞到黑板上了!”教师高水平的简笔画,迅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 依图读文找词。欣赏完简笔画,教师让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课文,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语。学生先自主读书、圈画词语,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相机依次板书:“洁白”“黑”“鲜红鲜红”。
3. 互换角色引背。学生再次自主读课文后,教师对照简笔画,按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说出前半句话,让学生试着说出后半句话,然后师生互换角色进行说话练习,导背课文。
4. 尝试背诵积累。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合上书,看着图,练习背诵,课堂的背诵效果非常好。
四、 依据学情,巧妙主导,读中达标
“读”是阅读教学不变的追求,教师大讲特讲,这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要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要求。
沙彩虹老师第二课时的精读引导令听课者觉得耳目一新,关键在于教师目标意识清晰,对“讲”和“读”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没有天花乱坠般的讲解,教学设计重在突出学生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沿着“读通—读懂—悟情—背诵”这条主线去展开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丹顶鹤很逗人喜爱”一段时,教师只看似随意地在简笔画上连了几条长线,随即在“丹顶鹤”的右边板书“长……长……也长”,形象地说明了丹顶鹤“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的特点。接着又写上了“不论……还是”“传说”几个词,然后根据板书的提示,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读三个分句,在读中体会丹顶鹤逗人喜爱的原因,感悟丹顶鹤的优雅和美丽,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积累语言、读中深化认识,课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达标,方法简单实效性强,尽显教学的智慧和艺术。
薛丽丽老师在进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就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初步感知文题之后,教师首先进行课文范读,激趣引领。教师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清晰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把学生连同听课教师一下子带入课文那优美的意境中。有了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神情专注,兴致勃勃地开始朗读课文了,他们在充分的读书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的根本在课堂,只有努力提高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才有实效可言,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县教育局)
一、 准确定标,明晰重点,有序实施
要实现高效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确立课时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才会有明确的指向性。像《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两个课时的目标任务分别如下。
第一课时目标: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 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4. 指导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 写话练习: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写它的外形。3.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其实,以上课时目标任务的确立,主要依据这样几个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总的目标要求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具体课文突出了教学重点;二是紧紧围绕课后思考题设计教学,展开教学过程,精读品悟课文,确保教学活动结束后,课后的思考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也是有效课堂的起码要求;三是关注学生的学情,立足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起点来确立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有面的顾及,更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方便教学有序实施。
二、 尝试模式,变中求活,直击实效
许久以来,教学不再谈模式,似乎一谈模式就有陷入僵化和教条之嫌。其实,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有机借鉴和参考。在运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自身的实际灵活把握和变通。
可喜的是,这两节课为我们展示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一、二两个课时的基本实践方案,虽然还不能说很成熟、很完善,但却朴素简洁,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常规教学流程,便于操作和实施。或许,这也正是课堂能达成高效的原因所在。第一学段两个课时的基本操作流程分别是:
第一课时:激趣解题,解题感知→范读课文,了解大意→识记生字,读通课文→指导书写,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诵读默写,复习巩固→理解词句,读懂课文→重点句段,读背积累→综合运用,拓展提升。
这个模式,旨在紧紧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落实语文能力的训练:抓词句训练,抓朗读指导,抓背诵积累,抓情趣激发,抓练习渗透。力争将课后习题课内完成;课外作业,课内渗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 借图导背,手段朴素,当堂积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无疑应该成为教学追求的方向,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毕竟与我们现实的家常课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当下,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首先应立足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立足实际,着力于最朴素、最司空见惯的教学手段的设计和使用,向家常课要效率。
结合“背诵课文”的目标要求,沙彩虹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把导背课文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关注,特别是第2自然段的教学设计,能够发挥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势,当堂勾勒简笔画,巧妙地借图导背,说背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感官,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令听课者赞叹不已,回味无穷,这一环节的设计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1. 简笔画激趣引路。教师快速、流畅地勾勒出了一幅简洁、优美的简笔画——栩栩如生的“仙鹤振翅图”:
简笔画既有写意的洒脱优美,更有工笔的细腻端庄,使得仙鹤尽显优雅高洁,活灵活现,似可闻声,足以传神,可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了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的学生忍不住啧啧赞叹:“仙鹤活了!”“仙鹤飞到黑板上了!”教师高水平的简笔画,迅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 依图读文找词。欣赏完简笔画,教师让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课文,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语。学生先自主读书、圈画词语,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相机依次板书:“洁白”“黑”“鲜红鲜红”。
3. 互换角色引背。学生再次自主读课文后,教师对照简笔画,按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说出前半句话,让学生试着说出后半句话,然后师生互换角色进行说话练习,导背课文。
4. 尝试背诵积累。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合上书,看着图,练习背诵,课堂的背诵效果非常好。
四、 依据学情,巧妙主导,读中达标
“读”是阅读教学不变的追求,教师大讲特讲,这就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要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要求。
沙彩虹老师第二课时的精读引导令听课者觉得耳目一新,关键在于教师目标意识清晰,对“讲”和“读”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没有天花乱坠般的讲解,教学设计重在突出学生的读书活动,让学生沿着“读通—读懂—悟情—背诵”这条主线去展开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丹顶鹤很逗人喜爱”一段时,教师只看似随意地在简笔画上连了几条长线,随即在“丹顶鹤”的右边板书“长……长……也长”,形象地说明了丹顶鹤“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的特点。接着又写上了“不论……还是”“传说”几个词,然后根据板书的提示,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读三个分句,在读中体会丹顶鹤逗人喜爱的原因,感悟丹顶鹤的优雅和美丽,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积累语言、读中深化认识,课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达标,方法简单实效性强,尽显教学的智慧和艺术。
薛丽丽老师在进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就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初步感知文题之后,教师首先进行课文范读,激趣引领。教师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清晰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把学生连同听课教师一下子带入课文那优美的意境中。有了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神情专注,兴致勃勃地开始朗读课文了,他们在充分的读书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的根本在课堂,只有努力提高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才有实效可言,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