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浅谈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067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公共部门,承担着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文化遗产,以及教育、引导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发展,国内不少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都出现了工作瓶颈和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博物馆文物陈列和文物保护的概念、特点,重点结合山东博物馆工作实际,深入分析了全省文物保护与文物陈列工作的常见问题,并逐一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帮助省内各博物馆提升文物保护意识、提升陈列水平,促进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对策
  1 .引言
  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对进一步强化珍贵文物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我国博物馆大省,省内共有大小博物馆600余家,省内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等6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总的来看,山东省博物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横向从自身来看,山东省博物馆,特别是很多基层博物馆,在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山东省存在,放眼全国也具有一定代表性。以山东省作为主要案例进行系统研究,具有较高理论和现实价值。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物陈列
  文物陈列是指在一个固定的空间范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并在周围搭配一些附属展品,根据一定的主题、序列和顺序进行有效的组合排列。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对内是收藏和保护珍贵文物的必要措施和手段,对外则是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与优秀自然人文成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此,博物馆陈列要兼顾以下原则:一是文物保护至上原则,提供文物储存的必要环境,防止文物老化损坏;二是绿色环保原则,注重形式与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三是观赏性原则,注重陈列空间形式设计与视觉感染力,提高展示效果。
  2.2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是指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创造活動的结晶,是第一手历史研究材料。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的重要举措,是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基础。博物馆是文物主要储存场所,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主体单位,博物馆必须履行好自己职责,切实做好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宣传等工作。
  3. 目前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 文物陈列方面问题
  3.1.1文物陈列方式单调、缺乏空间节奏感
  文物陈列方式单调、缺乏空间节奏感是博物馆文物陈列最常见问题,特别是基层博物馆内。山东不少基层博物馆,特别是县乡级博物馆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陈列方式单调,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绕墙转”等传统方式,缺乏特色创新,视觉秩序与冲击力不足,群众体验不充分。
  3.1.2 现代技术手段介入不足、陈列效果不突出
  当前我国已经加速进入信息时代,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但不少基层博物馆由于理念、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尚未引入更多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元素,如缺乏博物馆App、展示大屏、智能交互设备、自动讲解等,不仅自身陈列管理方式方法陈旧落后,而且展示宣传效果单调有限,很难提升群众参观体验。
  3.1.3 文物陈列环境不达标、保护措施不到位
  文物陈列的整体环境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基层博物馆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环境不达标、保护措施不到位,不仅很难吸引群众参观学习,更存在较大的文化损坏的隐患。比如很多基层博物馆外部条件设施简陋,使用建筑装饰材料不达标,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防潮、防渗、防虫功能都成问题;有的博物馆展柜陈旧、设施老化,特别是空调、除湿设备等电器设备老化,导致馆内环境达不到陈列标准,长期保持这种状态难免会对文物造成不同损坏。此外,很多博物馆对于文物陈列保护,缺乏精细化、差异化管理,千篇一律,针对性不足。
  3.2 文物保护意识方面问题
  3.2.1 管理体制落后、保护意识僵化
  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属于国有博物馆,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因此,管理体制机制相对民办博物馆传统落后,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明显不足,特别是在文物保护意识方面,理念思路都比较传统僵化,一般人员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这就导致了博物馆工作四平八稳、难有突破创新,主动担当作为不够,比如保护方式、方法因循守旧,不愿创新不敢创新;很少组织成规模宣传教育活动;服务群众意识不足等。
  3.2.2 忽视博物馆职责主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博物馆历来属于“清水衙门”,与经济效益似乎联系不大,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博物馆与文创旅游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图书、音像制品、创意文化产品、创意展示等多种途径实现创收。在这一大背景下,很多博物馆忽视了文物保护的主业,将主要时间、精力用在项目经济上,将文物当作摇钱树,过度开发、展览和使用,文物在运输、展览中损坏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一些博物馆文物本身审美价值不高,但很多博物馆罔顾文物本身,私自对文物进行包装加工炒作,不仅无法有效保护文物,更是对文物本身的一种破坏。
  3.2.3 基层人才队伍断层、保护力量保护意识不足
  各级博物馆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体制内”内“好”单位,工作清闲、压力小,适宜养老等,很多人托关系、找门户调动,这就造成了很多基层博物馆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性不足、年轻力量匮乏,队伍出现断层。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很考验耐心细致的工作,人员老龄化、队伍非专业化不仅会导致队伍保护意识、保护水平的大幅下降,甚至会影响整个博物馆行业发展。
  4. 加强博物馆文物陈列及文物保护意识的具体策略   4.1 多措并举,切实改善文物陈列环境
  历史文物经过数千年历史,本身十分脆弱,对保存环境要求相对较高,一些甲醛等超标的建筑材料将对文物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因此博物馆要优选绿色安全建筑装饰材料,同时尽量采用天然材料,这样不仅有利于打造标准陈列环境,更有效提升了展示效果。如山东某地博物馆,主体大量使用传统石材、内部保留原有树木,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就是很好范本。而对于博物馆动态环境,则需要重点关注亮点:一是避免文物直接接触空气。历史文物接触空气难免产生氧化,导致褪色、损坏,因此对于特殊贵重文物,如无必要尽量低温密闭保存,不接触阳光、空气。特殊展览时,要使用特殊陈列柜,尽量减少外部干扰。二是注重调节环境湿度、温度。文物保存对环境的温度、湿度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博物馆必须严格规范遵守,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较为干燥,因此博物馆要配置专业恒温恒湿设备,确保达到环境标准,减少对文物的不良影响。
  4.2 科技赋能,创新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方式方法
  博物馆文物陈列,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宣传展示,服务人民群众。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智慧时代,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博物馆也要跟上时代发展,融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到文物保护、文物陈列、服务传播过程中。具备条件的博物馆,要建立自己独立App、微信公众号,开通网上博物馆,方便群众提前了解;现场要配置多功能大屏、VR、人工智能与交互系统,打造沉浸式体验;要打造智慧指挥平台,全面监视馆内整体环境参数,及时主动干预调节,重点文物要实行24小时视频及环境监控,确保万无一失。
  4.3 转变思想观念,回归文物保护主责主业
  各地博物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经济效益与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分清主次,确保回归文物保护主责主业上来。各地政府、博物馆主管部门要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增加传统文物保护工作比重,增加工作导向性。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可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大胆鼓励改革创新,以点带面陆续推广。要合理规划安排博物馆市场化行为,减少珍贵文物不必要的移动和暴露,降低损坏风险。
  4.4 加强教育培训与内部管理,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与能力
  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意识,人员队伍是基础保障,宣传教育是根本方法。各地基层博物馆,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内部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切实提升馆内人员文物保护意识与能力。一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文物保护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执行能力,确保各环节、各细节不折不扣执行到位。二是定期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领导就《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业务保护知识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升队伍文物保护意识和水平。三是强化内部考核,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内部考核重要内容,增加权重,倒逼内部人员加强学习,更加重视相关工作。
  (作者简介:孙颖,单位:山东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月,单位:山东荣成市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徐静《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分析》[J],《东方收藏》,2021(03):P98-99。
  2.戴玉珠《刍议保管和陈列中的文物保护意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3):P85-87。
  3.冯梦琪《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P90-92。
  4.苑广阔《文物保护不能“无利不起早”》[N],《济南日报》,2018-11-27(F02)。
其他文献
日本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和民族在长期饮食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实践过程中创造并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其与日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息息相关,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明显的发展性、较强的构建性、较高的关联性。也正是这一独特的创造环境、显性的民族特色,构建了日本饮食文化独有的隐喻性,尤其是构建了日本饮食文化中专用名词的隐喻性。
古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文脉之一,其中所反映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民族气息,古建筑修缮工作对挖掘、掌握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到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古建筑整体质量下降,需要提升修缮技术。而以往古建筑测绘方法主要以人力输出为主,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物力支持,整体测绘工序非常复杂,工作效率较低,增加了古建筑损坏几率。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此种非接触方式全面精确地掌握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管理不善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明显呈现出生命周期短的特征。本文基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环境发展的大背景,以会计监督的含义和特征为切入点,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特征,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在会计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小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对策,以期为中小企业会计监督管理提供值得参考的建议,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快,各类能源消耗量很大,这就导致更严重的能源匮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人们日益关注节能减排。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还有利于保证电力企业获得良好的效益。因此,在电气自动化工程合理地应用节能设计技术,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可靠的用电环境。
在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的痴迷和支持等原因,赏石文化亦达到了一个高峰(图1)。苏轼、米芾等提出的赏石鉴赏方法流传千古;文人雅士们不仅爱石、赏石、玩石,还将自己的人格心志寄托在石上,寓意于石,同时一些描述石头的石谱也层出不穷,如《渔阳公石谱》《宣和石谱》《武林石谱》,其中杜绾的《云林石谱》是最突出的代表,是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也是我国古代记载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
春晚是团圆的符号,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新奇富有创意的综艺节目纷至沓来,春晚整体发展却呈现萎靡之姿。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成为当下影响力非常高的一段表演,通过分析此节目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方式、匠人创新精神的坚守两个方面得出其大火原因,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延续华夏文明,古今结合、推陈出新才是春晚正确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