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务之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向课堂要质量;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教学智慧和艺术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后调查和反思;打造精品高效课堂,实施有序有效教育,全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提高;课堂;设计;艺术;反思;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未减轻。教师要面对评比,学生要面对中考,师生压力都很大。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所任学科成绩,靠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成绩,从而影响了学生各科学业的正常进行和身心健康。所以,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当务之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教学艺术闪烁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导入、过渡、激发、诱思、点拨、评价、应变、收尾都要投射出一定的艺术性。
一、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1、备学生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调查学生以往的成绩,也要向其它科目任课老师了解,还可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从而掌握学情,为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准备。
2、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彻底吃透教材,尤其把握好重点、难点、考点和易错点。同时,还要结合各班级、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例如:在学习密度之前,要先把正比例的概念和图象复习一遍,这对于学习到密度时,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学生容易理解;在杠杆教学之前先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做法,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就容易作出力臂;同时教师不应局限于某个例子,应该进行相关知识和现象的拓展,以增大学生的视野。例如再学习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时问学生能否在月球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能不能测拉力?通过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备教法和学法
物理课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有生活经历的现象,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和先学后教法,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一定要讲授清楚,分析透彻,例如弹力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泥巴做实验,然后想想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弹性和塑性。应用型实践型课要以训练为重点,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消化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液体压强的计算,我让学生思考:同一栋家属楼由同一个水塔供水时,一楼和六楼水龙头的出水速度为何不同?如何计算自己家中水龙头处水的压强?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对于这个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思维,通过估算水塔高度和自己所处水龙头离地面的高度很快得出了结论。
4、备练习
考虑到学业负担,特别是学生自主做作业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一定要适中,否则,部分学生只能靠抄作业来完成任务了。课堂上所选练习必须有代表性、有梯度,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拓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都要考虑,回答、作图、探究、计算等都要训练。这样的练习,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寻找。例如:讲了功的计算时,可选这样的例题:例1:重为500N的物体在15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前移动了10m,求拉力做了多少功?例2:用于50N的力一脚把静止的小球踢了15m,求踢力做了多少功?学生通过这两道例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因素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利用教学智慧和艺术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课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人行为的一种动力,动机对学习很重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学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发动机的,因此外加的激励是必要的,教师要通过外加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口头加粉笔”式的教学,对物理实验不重视,在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尚未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时,就向学生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但结果往往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特别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现象上,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现象的原理,达到这一节课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学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尽量用实验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引入密度时,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用天平称它们的质量,发现它们的质量不相等,从而展开密度的教学,又例如,关于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就浮起,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就下沉,我先提问学生:是不是所有金属放入液体中都会下沉?学生通常都认为是,所以我就演示钩码放到水和水银中,蜡烛放到水和洒精中,让同学们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同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失败。在电路连接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灯泡发光时,几乎一片欢呼,不发光时,疑惑不解,但能迅速查找问题。
(2)通过小故事或提出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机。
有时候因为条件或学习的内容不是每一节课都有演示实验,我们可以用提出问题或用小故事的形式引入这一节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密度时,我讲了这样的小故事:几年前有人拿着一大块表面还有泥的金块,说是修建房屋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家里有人住院急需用钱,可以便宜出手,我们村的一个人很“便宜”的花了二万多块钱买下了这块“黄金”,晚上很高兴地告诉家人,他今天发了大财,但最后检验结果这块东西不是黄金,然后引导学生这人因为没有学过密度的知识才被人骗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注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逻辑性、顺序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例如:讲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双手指夹住铅笔尾和笔尖,第一次用较小的力压,根据手指感受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第二次用较大的例压,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得出压力的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熟练用“控制变量法”,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饮料瓶和细沙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具体的关系。
3.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有部分学生对密度的物理量不是理解很透彻,我对学生说密度是反映物质的疏密程度的物理量,密度越大的物质构成物体的物质越紧密,从而突破密度的难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形像的比喻、朗朗入口的诗歌对物理规律进行小结,这样学生易记,也易于理解、掌握。比如:光的反射规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点,学生通常不加于注意,常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我就问学生:究竟是你像你爸还是你爸像你?这样全班同学都能注意并理解个中含意了。再如,光的反射规律,我们总结为以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再比如,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像物等大,学生无法认同,我这样举例:师在学校门口看到你越来越小了,放学后你从学校回家的过程中你的大小变了没有,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理解知识。
三、做好课后调查和反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一节课上得再好也有漏洞和不足,因此每节课上完后自己要及时反思并走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学习感受,面对面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调查,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这种情感的特快传递是他们下面的学习更投入。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同时教师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反思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反思——整改——再反思——再提高”。
初中学生经常这样说物理学习,“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大部分学生经常反映物理难学,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未能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形成能力,不能串接成一条线,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上述措施,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打造精品高效课堂,实施有序有效教育,全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编写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关键词】提高;课堂;设计;艺术;反思;效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未减轻。教师要面对评比,学生要面对中考,师生压力都很大。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自己所任学科成绩,靠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成绩,从而影响了学生各科学业的正常进行和身心健康。所以,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当务之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向课堂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教学艺术闪烁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导入、过渡、激发、诱思、点拨、评价、应变、收尾都要投射出一定的艺术性。
一、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1、备学生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调查学生以往的成绩,也要向其它科目任课老师了解,还可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从而掌握学情,为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准备。
2、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彻底吃透教材,尤其把握好重点、难点、考点和易错点。同时,还要结合各班级、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例如:在学习密度之前,要先把正比例的概念和图象复习一遍,这对于学习到密度时,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学生容易理解;在杠杆教学之前先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做法,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就容易作出力臂;同时教师不应局限于某个例子,应该进行相关知识和现象的拓展,以增大学生的视野。例如再学习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时问学生能否在月球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能不能测拉力?通过适当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备教法和学法
物理课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有生活经历的现象,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和先学后教法,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一定要讲授清楚,分析透彻,例如弹力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泥巴做实验,然后想想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弹性和塑性。应用型实践型课要以训练为重点,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消化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液体压强的计算,我让学生思考:同一栋家属楼由同一个水塔供水时,一楼和六楼水龙头的出水速度为何不同?如何计算自己家中水龙头处水的压强?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对于这个和自己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思维,通过估算水塔高度和自己所处水龙头离地面的高度很快得出了结论。
4、备练习
考虑到学业负担,特别是学生自主做作业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一定要适中,否则,部分学生只能靠抄作业来完成任务了。课堂上所选练习必须有代表性、有梯度,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拓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都要考虑,回答、作图、探究、计算等都要训练。这样的练习,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寻找。例如:讲了功的计算时,可选这样的例题:例1:重为500N的物体在15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前移动了10m,求拉力做了多少功?例2:用于50N的力一脚把静止的小球踢了15m,求踢力做了多少功?学生通过这两道例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因素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利用教学智慧和艺术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课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人行为的一种动力,动机对学习很重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教学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发动机的,因此外加的激励是必要的,教师要通过外加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口头加粉笔”式的教学,对物理实验不重视,在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尚未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时,就向学生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但结果往往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特别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现象上,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现象的原理,达到这一节课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学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要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尽量用实验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引入密度时,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用天平称它们的质量,发现它们的质量不相等,从而展开密度的教学,又例如,关于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就浮起,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就下沉,我先提问学生:是不是所有金属放入液体中都会下沉?学生通常都认为是,所以我就演示钩码放到水和水银中,蜡烛放到水和洒精中,让同学们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同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和失败。在电路连接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灯泡发光时,几乎一片欢呼,不发光时,疑惑不解,但能迅速查找问题。
(2)通过小故事或提出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机。
有时候因为条件或学习的内容不是每一节课都有演示实验,我们可以用提出问题或用小故事的形式引入这一节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密度时,我讲了这样的小故事:几年前有人拿着一大块表面还有泥的金块,说是修建房屋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家里有人住院急需用钱,可以便宜出手,我们村的一个人很“便宜”的花了二万多块钱买下了这块“黄金”,晚上很高兴地告诉家人,他今天发了大财,但最后检验结果这块东西不是黄金,然后引导学生这人因为没有学过密度的知识才被人骗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注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逻辑性、顺序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例如:讲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双手指夹住铅笔尾和笔尖,第一次用较小的力压,根据手指感受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第二次用较大的例压,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得出压力的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熟练用“控制变量法”,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饮料瓶和细沙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具体的关系。
3.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有部分学生对密度的物理量不是理解很透彻,我对学生说密度是反映物质的疏密程度的物理量,密度越大的物质构成物体的物质越紧密,从而突破密度的难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形像的比喻、朗朗入口的诗歌对物理规律进行小结,这样学生易记,也易于理解、掌握。比如:光的反射规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点,学生通常不加于注意,常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我就问学生:究竟是你像你爸还是你爸像你?这样全班同学都能注意并理解个中含意了。再如,光的反射规律,我们总结为以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再比如,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像物等大,学生无法认同,我这样举例:师在学校门口看到你越来越小了,放学后你从学校回家的过程中你的大小变了没有,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理解知识。
三、做好课后调查和反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一节课上得再好也有漏洞和不足,因此每节课上完后自己要及时反思并走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学习感受,面对面的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调查,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这种情感的特快传递是他们下面的学习更投入。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同时教师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反思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反思——整改——再反思——再提高”。
初中学生经常这样说物理学习,“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大部分学生经常反映物理难学,这主要是由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未能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形成能力,不能串接成一条线,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上述措施,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打造精品高效课堂,实施有序有效教育,全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编写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