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交替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实行工学交替势在必行,笔者在深入研究高职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专业大胆探索和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深海探珠”计划、教师工作室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雪松(1974-),男,湖南祁阳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广东 中山 5284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2011年度规划课题“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证融合、三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zw590111112)、广东省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2010tjk4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33-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我院作为广东省示范、全国骨干立项建设单位,也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力度很大。学院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政、校、企”三方联动,已逐步形成了“企业参与学院建设,学院参与企业发展,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参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火炬模式”。计算机专业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工学结合”模式,该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要求将学生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近年来,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和专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形式分为引企入校模式、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我院地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腹地,学院六大教学系与园区六大产业相对接,周边分布1000余家企业,具有“工学交替”先天优势。
  “工学交替”是指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生产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它是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当中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德国,学生每星期工作3天,理论学习2天,约有60%的学生都接受此类职业教育。在美国,在校学生也可以获得暑期工作、未来就业等方面的机会。因此,该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我院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个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形成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工学交替”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无论是对即将毕业或者尚未毕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提高。以后他们进入单位就可以直接上手,实现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这也节省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
  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1. 探索“工作室+实训室”递进式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3]
  “工作室+实训室”递进式模块化教学培养模式是以实训室、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实施“生产教学化和教学生产化”。在实训室中教师采用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以项目或案例引导的“普适化”技能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在工作室中则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将学生组织一个个项目团队(小组),在工作室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在项目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中完成项目,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递进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使教学与市场需求、实训室与工作室紧密接合,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利于沟通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市场需求的应变力,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力。
  2.校企合作探索网络专业“33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深海探珠”计划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适岗就业能力
  “335”人才培养模式,指“1+1+1”的人才培养机制、“三证书”毕业制度、“五段式”岗位实习。“1+1+1”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学院1年学习技术理论,1年在院内校内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学中做”、“做中学”,1年在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践,通过有序“工学交替”,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岗能力与综合素质。“三证书”制度,体现以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本,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素质拓展证”三证一体,在实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过程中,保持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企业需求的“口径”一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地植入企业文化的基因,让企业文化基因在学生的心灵“胚胎”上滋生发芽,并把企业文化纳入“素质拓展证”的考证内容。
  “深海探珠”校企合作计划,是指要先让教师“沉”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深海”中去,探取课程重构的“珍珠”——第一手课改资料,然后再浮上来的“深海探珠”计划。具体分三步实施,即教师带着任务沉下去、带着问题钻进去、带着成果浮上来。这是中山火炬职院探索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取得课改成果,而且还培养锻炼了教师、增进了校企合作。
  三、“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实践
  1.建立“校企共建共管”的专业管理模式
  学院探行股份“多形式参股,一体化发展”的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建设现代集约化生产性实训校区,深度推进“校企共建共管”的专业管理模式。企业计算机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监督教学质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教学团队中近1/2兼职教师,他们都来自用人单位及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除参与实践教学外,还将参与联合听课等各种教研教改活动中,共同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共同监督专业的教学质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订、授课计划的审核与落实、教师评教。兼职教师除享受学院待遇外,还享受“政府津贴”,但同时对兼职教师建立准入、监督、退出机制。通过对兼职教师激励和监督机制,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可以循环改进本专业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得以不断提高。
  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协议,共同编制实训计划,按照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与相关企业达成“订单”培养意向,校企双方共同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专门化教学。[4]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又保证了学生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五段式”工学交替模式
  “多形式参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共育机制的建立,为推进“1+1+1”工学有序结合、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搭建了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将教学时段分成“3个累计1年”:学生累计1年在院学习技术理论;累计1年在院内实训基地边学、边练;累计1年在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践。依托这一平台,将顶岗实习切割为五个阶段,分学期实施。即:半个月的岗位实习教育;1个半月的技能考证实习;1个月的适应性岗位实习;3个月的生产性顶岗实习;3个月的就业性顶岗实习。将学生岗位实习切割为五段,体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递进式”培养,遵循了“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角色渐变规律,既有效克服了“放羊”现象,又提高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同时,在生产性顶岗实习过程中坚持定期轮岗,让学生熟悉了解整个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全过程。生产性顶岗实习、就业性顶岗实习实现了学生工作、学习的交替进行,实现了知识体系的自我重构。具体实施计划如表1所示。
  
  第1学期为第一阶段的工学交替,主要在校内完成,其内容包括企业认知实习、基本课程技能实训。第2、3、4学期为第二阶段的工学交替,从“校企合作”企业中确定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习条件的企业作为工学交替的合作伙伴,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按照计算机网络职业岗位(群)到企业实习,定期进行一次岗位轮换,培养专项技能。实习期间按照岗位分类,由专业教师负责学生工学交替教学的管理与组织工作。第5学期为第四阶段的工学交替,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生产性岗位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实战技能,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组织和指导工作。第6学期为第五阶段的工学交替,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就业性岗位实习,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正式融入社会和企业。
  四、结束语
  学院地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腹地,园区1000余家高新企业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多元的就业岗位。企业发展离不开学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学校专业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紧紧依赖企业,因此,校企合作和融合是必然,也是必须。然而,企业和学校都有自身特点,需要不断协调和融合,“工学交替”作为培养高职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校企合作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值得广泛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敏.“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0,(3).
  [2]周轲,刘祖鹏.“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3]王雪松.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4]吴建平,顾志刚.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策略[J].职教论坛,2009,(5).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小学美术的探究教学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动脑思考,还要学会用美术语言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动手绘画、制作,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探索,丰富身心体验,感受和反思美术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和研究,笔者认为:美术课
21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如何演变?21世纪中国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更大作用?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把
针对目前高校学报栏目雷同、重复建设严重、总体竞争力不高的现状,在分析现有关于学报改革发展的研究基础上,借鉴企业管理领域的虚拟组织理论,提出高校学报发展的新思路——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培养创新型人才团队,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探讨不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和发展促成网络(数字)出版,使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应用,包括选题策划数字化、编辑加工数字化、装帧设计数字化
该方案利用了门禁的定时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解决了民用空调无法不间断运转的问题,具有很好的经济性、稳定性.
1999年全教会后,中央决定当年增加招生指标33.1万人.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考生还是家长,都为之震动和惊喜.但很少有人对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产生担忧,更没有对随之而产生的问
现代学习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个体经验的、是高度重视核心概念的、是关注学生元认知的。如何将现代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把学生的学
对截至2008年2月美国《医学索引》收录的86种中国大陆主办期刊进行了统计,对其出版地、主办单位、被收录的起始年、收录情况、电子邮箱、网址、是否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
20世纪60年代生人被称为“老帮菜”,70年代生人被冠之以一堆头衔,80年代生人被称为“独一代”,如今90后也一一步步走上了历史舞台。白岩松说过:“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易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