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向运动极光结构和喉区极光光学观测特征的对比分析

来源 :空间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xw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高时间分辨率的三波段全天空成像仪极光观测数据,联合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等观测,分析了极向运动极光结构(PMAFs)和喉区极光的形成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一系列PMAFs与喉区极光事件同时出现在观测视野中,其中PMAFs主要发生在日侧极隙区极光卵赤道向边界的极向一侧,沿东西方向分布,点亮后向高纬运动;喉区极光紧靠PMAF一侧发生,从极光卵赤道向边界向低纬延伸,沿南北方向分布,点亮后向高纬偏西方向运动;观测期间PMAFs发生频率高于喉区极光;当PMAFs与喉区极光同时出现时,PMAFs可以与喉区极光几乎同时出现或略晚于喉区极光出现,持续时间较喉区极光短.观测结果表明:与PMAF相对应的磁层顶重联过程和与喉区极光对应的磁层顶凹陷导致的磁重联过程在日侧磁层顶上的相邻区域分别发生,两种极光事件的形成过程相对独立,可能不存在相互触发关系.
其他文献
NASA网站2021年8月5日报道,利用系外行星凌星巡天卫星(TESS)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发生振荡现象的红巨星遍布整个天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rn在恒星表面之下,热气体上升后逐渐冷却随后下沉并被再次加热,这种运动产生了反应压力变化声波.声波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周期为数分钟的稳定振荡,导致恒星发生微小的亮度变化.例如,振荡引发的太阳亮度变化仅为百万分之几,而质量与太阳接近的巨型恒星的振荡则要慢得多,因此亮度变化程度是太阳的数百倍.
期刊
以往在连铸生产低碳镀锡板钢种时,结晶器保护渣中的Na+常在连铸坯表面富集,产生NaOH腐蚀,连铸坯经过轧制后表面出现夹渣及白斑缺陷。为了避免此类缺陷的再次发生,有必要开发应用Na2O含量低于2.0%的保护渣。目前国内、外开发生产的保护渣多使用含Li2O材料替代含Na2O材料,但是由于含Li2O材料价格昂贵,致使保护渣的生产成本攀升。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工业化试验,表明在保护渣中加入BaO,即可达到设计的理化性能,满足客户要
海洋二号A卫星(HY-2A)是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于2011年8月1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海洋动力环境测量、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Y-2卫星的主载荷包括雷达高度计和校正辐射计两个分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
期刊
利用准线性理论计算了磁层高能粒子运动的Fokker Planck方程在可观测相空间的位置项扩散系数,并与绝热不变量径向扩散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位置项扩散系数随径向距离呈现R6的比例关系快速增大.相同径向距离条件下,由于空间位置项z分量的作用,高纬度地区的位置项扩散系数小于低纬度地区.通过与径向扩散系数对比发现,两者具有相同的量级,但两者的相对大小需要根据具体的扰动形态进行分析.此研究对使用测试粒子模拟磁层高能粒子运动,尤其是根据引导中心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磁层高能粒子运动的Fokker Pl
统计第23个太阳活动周内中等及以上强度(Dstmin<-50 nT)的磁暴事件,线性拟合分析磁暴主相Dstmin和达到Dstmin前一个表征太阳极紫外辐射强度的F10.7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随着太阳极紫外辐射增强,Dstmin<-50 nT的磁暴出现的总数增多,在弱、中等和强太阳极紫外辐射条件下,其数量分别为56,84和85;随着太阳极紫外辐射增强,强磁暴(-200 nT≤Dstmin<-100 nT)和大磁暴(Dstmin<-200 nT)发生的数量和相对发生率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大磁暴数目(1,4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可见度噪声之间的相关性不但影响灵敏度的大小,而且影响阵列冗余对灵敏度的优化作用.本文研究对可见度噪声相关性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目标场景亮温分布和接收机等效噪声温度,并利用仿真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灵敏度仿真实验,证明经过阵列冗余优化可以实现对灵敏度的优化,并且优化程度受到冗余基线可见度噪声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在欧洲遥感卫星发射30周年之际,ESA总结了该卫星编队在土地测绘、海洋监测、冰跟踪、大气感知方面取得的科学成果。于1991年7月17日发射的欧洲遥感卫星-1 (ERS-1)是ESA首个对地观测任务,也是当时欧洲有史以来开发和发射的最先进的航天器之一,为大气、陆地、海洋和冰监测领域的卫星技术铺平了道路。1995年欧洲遥感卫星-2(ERS-2)成功发射。
期刊
基于水电用钢XG800CF应变时效冲击试验,通过强度和冲击功对比、显微组织观察以及应变时效敏感性系数计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应变时效后,0~-60℃冲击功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在-40℃时冲击功下降约40%,但是仍满足水电钢冲击性能要求。低于-60℃时具有较高的应变时效敏感性系数,高达70%左右。应变时效前后显微组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主要为回火贝氏体,沿厚度截面由表及里分别是板条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另外随开轧温度的提高,晶粒度逐渐降低,晶粒粗大,常规冲击功和应变时效冲击功均有较
采用MMS-2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950 ~1200℃以及变形速率0.01~10 s-1条件下对0.07C-0.85Mn-0.16S-0.05Bi钢进行一系列热压缩实验.结果 表明,实验钢的流变应力曲线呈现明显的动态再结晶特征,并且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提升或者应变速率的下降而降低.根据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峰值应力,由Arrhenius模型构建了峰值应力下的本构方程,计算实验钢热变形激活能Q并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绘制真应变为0.1、0.3、0.5、0.7的热加工图.研究分析了实验钢在不同应变下的失稳区域和
某钢厂生产厚度规格为60 mm的Q355B中厚板出现边部横裂。金相检验未在裂纹周围发现明显氧化质点和脱碳现象,但表层至板厚1/4部位出现了大量WF+B组织,且距表层约1~3 mm部位组织呈现沿轧制方向的流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轧制喷水过程钢板边部聚集大量残留水,导致产生异常组织和表面裂纹,可通过强化冷却过程层流水的管控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