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来源 :天津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辽宁省为例,介绍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5方面问题,并提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一个主要方面,解决两大关键问题,采取8项重点措施。
  关键词:辽宁;农技推广;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0.02.042
  
  Suggestions on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Guang-sheng
  (Dongjingling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Taizihe District of Liaoyan City,Liaoyan, Liaoning 111000,China)
  Abstract:Five existed problems of basic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were introduced taking an example of Liaoning Province, for the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to seize the main aspects, solve two key problems and take eigh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iaoning;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development;problem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提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国家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扎根农村,直接面向千家万户,长期坚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成果,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全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为解决粮食从短缺到自给有余、实现农业历史性跨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和农业大省,没有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有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意义。为此,也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以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期待,辽宁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却显得极不适应,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机构设置与管理很乱
  2003年以来,多数地区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最主要、最普遍的做法是归并机构、下放管理权限。归并机构的数量和新机构的名称,在各地之间、一个地区内不同县市区间,都不尽相同。少则2个多则7、8个归并成一个机构。原来省里规定的由县管或以县管为主的管理,改为完全归乡镇管理。省直有关部门就此曾单独或联合多次做过调查,发现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在机构归并和人员聘用等方面普遍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使得新机构没有新气象,名为归并合一,实际上仍各自为战,或者貌合神离。人员及职能政事不分、事企混淆的状况依然如故。现如今,独立站、小综合站、大综合站、中心站、区域站等多个模式并存,农业站、农业农机站、农业水利站、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科学技术综合服务站、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办公室等各种名称俱全,县管、县乡共管、乡管等3类体制皆有。
  1.2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的保障水平很低
  在近年中央强化公益性职能的改革精神引导和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的带动下,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定性和明确经费保障上,较之前几年有了一定进步,即绝大部分县市区在改革中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定性为公益性的全额拨款单位。但实际落实情况仍没有质的改变。现有种植业机构中只给人头费的占到总数的80%以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总体上仍未摆脱勉强“养兵”、无力“打仗”,或者“有项目就干,没项目就看”的被动工作状况。
  1.3专业技术力量很弱,人员知识更新很慢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60%,且其中非全日制学历或非农学历的不在少数。这与国发[2006]30号和辽政发[2008]13号要求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相差很大。2003—2007年的4年中,种植业基层站接受过3个月以上业务培训的人数仅占在编总数的9.2%,同期新接收的农口毕业生只有145人。很多乡镇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分配到1名正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1.4工作条件艰苦,服务手段落后
  据对12个县市的抽查,基层农技机构人员工资比同级公务员低200~900元。如果考虑到公务员依法享有的其它福利待遇,差距就更大。乡镇推广机构的人员工作上行政事业、跑腿挨累的活儿都有,而通讯费、交通费、下乡补助费、会议差旅费等等,都要单位自筹甚至个人垫付。2000年底,全省1 248个乡镇种植业推广站中独立建站且达到“1院4室1库1门市”标准化水平的,曾占到总数的73.2%。如今却退步到只有一两间办公室甚至一、二张办公桌的机构占到总数的2/3以上。即便少数机构(如辽中县的个别区域中心站)的原有资产设施得以幸存,但也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据对9个县市167个乡镇种植业推广站的調查,有独立办公房且产权自有的43个,自有试验示范基地的7个,分别只占25.7%和4.2%。一部电话机、几张办公桌,几乎就是大部分乡镇推广机构的全部“家底”。根本谈不上现代化的科技培训、信息传播手段及实用仪器设备。
  1.5机构队伍仍很不稳定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工资勉强、待遇低下、条件艰苦、工作繁重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方面对正规农业院校的本大专毕业生没有吸收力,使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骨干想方设法“逃”出去,或者人占着编而身在更有吸收力的岗位上。辽东某县农业水利站75个编制中,37个不在岗。另一方面,无专业技能、无象样儿学历、无好地儿可去的人员则乘改革之机想方设法要“挤”进来。1998年至今,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一直处于农村改革的风口浪尖之上,长期处在机构调整的动荡反复之中,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漫长、情况最复杂、变化最巨大的一次波折。管理权限的统统下放和改革操作上的一味“因地制宜”,使承担统筹县域农技推广工作任务的县级农技推广行政部门,对机构归并、人员聘用既无力发言也难得知情。知已不知彼,将帅难寻得力兵,成了当前县级农技推广行政部门无奈心境的写照。
  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的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市场化的服务组织又不愿意提供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失去了最基本的组织依托,广大农民求技若渴、望技兴叹。对此,不但老百姓不满意,农技人员也不满意,政府同样不满意。
  
  2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06年8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这是建国以来首个专门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国发文件,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文件明确了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国发[2006]30号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和辽宁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总结近年来省内外在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的实践,特别是在贯彻国发[2006]30號文件上,思路新、动作快、力度大、效果好的宁夏、四川、河北等省区的做法,笔者认为,深入贯彻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推进辽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持续发展,应该抓住一个主要方面,解决两大关键问题,采取八项重点措施。
  2.1抓住一个主要方面
  就是抓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与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整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与核心,是履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主力军,是全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最基础、最前沿和最关键的环节,也恰是当前力量最溥弱、问题最集中的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也就抓住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构建以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2解决两大关键问题
  首要的是认识问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及主要领导,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发[2006]30号文件和中央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上的紧迫感、责任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肩负普及农业科技成果、服务千家万户农民的历史重任,不仅关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最大的民生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持续遭冲击、受削弱、被边缘化,根本原因是个别政府及部门特别是关键的决策者,认为粮食问题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有可无。国发[2006]30号文件的出台,以及十七大以来中央围绕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有力地说明,任何放松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忽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想认识都是错误的。
  另一个是投入问题。长期不重视,必然导致长期不投入或少投入。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服务手段、人员结构和素质,已经远远落后于信息化时代要求。解决投入问题,包括加大投入力度、确定投入方向和明确投入主体。对此,中发[2008]1号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从而为我们贯彻落实[2006]30号文件,增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今后,要着力加大省级和地市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和比重,因为,在转移支付已经成为县及县以下公共财政主要来源的情况下,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对县及县以下公共财政期望过高是不现实的。
  2.3采取8项重点措施
  (1)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主要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独立法人单位。(2)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行业综合设置、顺应统筹区域发展的总趋势,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按行业跨区域设置。(3)按照财与事配的原则,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管或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4)根据满足履行县域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需要,统一、科学核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5)以改革用人机制、完善考评制度为核心,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激发工作活力。(6)建立和强化公益性职能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供给,加大对公益性科技推广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的投入,改善基层推广条件,提升服务能力。(7)放活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实行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强化推广行为监管,扶持和规范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8)用好既有政策,创新安置思路,妥善解决人员分流等敏感问题,在改革中保持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孙玉珍,马英建,李修珍,等.莒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9(2):85-86.
  [2] 张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天津农业科学,2008 (2) :62-64.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栽培试验,从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几个方面,筛选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号菌株最优。  关键词: 金顶侧耳;菌丝体培养;筛选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6  Abstract:Eight Pleurotus ci
期刊
摘 要:采用无线传感器采集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利用无线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自动获取、传输及控制。当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到土壤含水量低于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电磁阀,进行滴灌作业,可实现黄瓜幼苗期、结果初期、结果盛期、结果后期智能灌溉控制,较常规滴灌作业节水15%~20%。  关键词:物联网;日光温室;黄瓜;智能灌溉控制  中图分类号:S64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对33个品种小麦试验地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出29块样地麦长管蚜的4种聚集度指标,进而确定了早春麦长管蚜空间分布型及其序贯抽样参数。为揭示田间麦长管蚜天敌的伴随效应,利用标准化诱虫黄板进行了天敌与麦长管有翅蚜种群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趋黄性天敌对麦长管蚜种群的数量伴随效应的大小顺序为:七星瓢虫>蚜茧蜂>异色瓢虫>大灰食蚜蝇>黑带食蚜蝇>龟纹瓢虫。  关键词:空间分布型;麦长
期刊
摘 要:以养生为主题进行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主要研究如何将传统的农业观光园与养生思想的有机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找寻两者的契合点。本次规划选址在溧水县洪蓝镇,“以慢养性,五维养生”为设计理念,打造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养生为目标的现代农业观光园。以“科技养生区、田园养生区、乡土养生区、运动养生区、文化养生区”为功能分区,打造了一个从“心境、食、住、行、乐”五大方面来实现养生与农业生产、观光有机结合的现
期刊
摘 要:为了优化全蚀病生防菌株YB-81的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提高其对全蚀病的抑制效果,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对小麦全蚀病生防菌株YB-8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生防菌株YB-81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时间36 h,温度36 ℃,初始pH值8.0,转速200 r·min-1,牛肉膏+葡萄糖(1∶1)0.53%,蛋白胨0.99%,氯
期刊
摘 要:对太行山区的资源、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条件进行了简述,运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对太行山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了分析,并以河北省行唐县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考虑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园区发展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农产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开发多元化的旅游项目的建议。通过规划设计研究,园区功能区划分为“一核、六区、一长廊”,并制定了“142”(一体四翼双功能)产业总体发
期刊
摘 要:针对天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天津农业机械化现状的数据调查,提出构建天津现代农业机械化体系,必须走绿色产业化道路、做大做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素质和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制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
期刊
摘 要: 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贵州省道真县现存的野生道真润楠(Machilus dauzhenensis)群落类型与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森林群落可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分别为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杉木林+道真润楠林、道真润楠林、道真润楠+南酸枣林、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道真润楠在群落中,大多处于优势种地位并属于建群种,群落垂直结构较
期刊
摘 要:针对河北省滨海地区夏玉米地土壤耕层变浅、病虫草害严重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免耕为对照,设置深翻30 cm后旋耕(T1)、深松40 cm后旋耕(T2)、旋耕(T3)3种耕作方式,分析各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1或T2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耕层含水量,其中以深松40 cm后旋耕保墒效果最佳;T1或T2处理均增大了玉米叶面积指数、穗长、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降低了
期刊
摘要:介绍了蓟县城关镇的农村财务管理经验,即实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健全机制,强化民主监督;稳定财会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6.028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Rur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