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求真性、系统性、实证性四个方面。它既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之源,也有深深的当代社会实践之根。在理论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中,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求真性、系统性、实证性四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既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之源,也有深深的当代社会实践之根。在理论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中,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具有客观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特定的时代条件、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从时代条件看,它是建立在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从历史根据看,它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基础之上的;从现实依据看,它是建立在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特点及其发展要求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完全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求真性。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思考解答人类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务实精神,探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关于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具有系统性。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它是否有科学的、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二是看它是否有一个中心问题;三是看它是否围绕着中心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基本观点。对照这三个基本要件,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已形成了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心和主题,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时代课题。再次,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有序展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这些基本理论和观点具有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证实,具有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一个必备特征。这里的可验证性,除了在学理层面要合乎逻辑推论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实际运用中接受社会实践的持续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持续检验并得到证实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来,不仅因其思想内涵的客观性、可靠性迅速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响应,而且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改变社会实际的强大效用,已经被实践初步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它将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归根结底都得益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解决和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仍然要靠发展。发展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硬道理”,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之“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创造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思维,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系统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兼顾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作者单位:贵州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
  
  延伸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深刻解释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核心是与人为本。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的。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机联系、全面进步、协调推进的总体运动过程。(摘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青年及大学生版)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型医疗保障体系由“需方”“供方”“保方”和“管方”四要素构成。医疗保障体系信任体现的是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中供方、保方和管方等三方的信任程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医疗保障体系总体信任水平中等偏高。其中,对供方信任水平最低,对管方信任水平中等偏高,对保方信任水平最高。调查还发现,公众对非政府主导的医保行为的信任水平偏低。医疗保障信任水平受到城乡地域和工作类型的影响。供方市场化、管方
【摘要】科学传播同科普不同,强调的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从政府、科学共同体、公民和媒体四种视角来看,科学传播的主要受益者、受益方式及利益机制均有差别,科学传播有待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传播 视角 利益机制    科学传播是研究科学共同体内及其与外部社会各主体之间相关科学信息的双向传达的学科。科学传播的视角和立场是多元化的,这把后面隐藏的利益机制凸显出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传播也是
【作者简介】  刘国力,美国查尔斯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等。  主要著作:《States and Markets: Comparing Japan and Russia》、《剪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合著)、《Managing the China Challenge: Global Perspectives》(合编)等。  摘要 中美两国是
【摘要】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回应国际国内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总体目标上有利于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战略布局上有利于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理进程上,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具体战略
一  离开拉萨这一刻,夕阳正在西下,晚霞满天。  去机场的路上,她忍不住向车窗外多望一会儿。那透彻多姿的天空,似乎正在凝视,与她一样,表达出某种依依不舍。她跑过许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会像眼前一样令她留恋。这个神秘之地,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平和。  这是她第一次来拉萨。一个人,自由行。背著背包,穿行在拉萨飘着藏香的寺院里。蓝蓝的天顶在头上,每一天,她都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在与佛对话。自从一年前
【摘要】我国的重刑体系制度安排凸显了重刑体系的不合理性,使群众误认为我国惩治重刑犯过于宽缓,不利于限制死刑的适用目的的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提高我国有期徒刑的上限。相比国际上对有期徒刑期限的立法规定,我国的重刑体系确实有待改进。    【关键词】重刑体系死刑限制有期徒刑上限    我国的刑罚政策在保留死刑的同时,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这就导致死缓、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适用数量相应增加。但是在
“我儿子不见了。”那老太太等不及坐稳,跟我说。  “多大的儿子?”  “68年生的,不小了,我想想,47了,虚岁。”  “那丢不了,只是离家出走。”这位老太太有一双柔和的眼,眼窝深凹,不像是说瞎话的人,我莫名地相信她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何况她随身带着一只帆布口袋,里面装着儿子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她也拿出来给我看。  “他和儿媳妇住在北京,我也很少过来,直到三天前儿媳妇给我打电话,说他离家出走了。” 
那时我和爸爸妈妈住在布什维克。我们那栋楼的左右两侧,都是用来买卖毒品的废弃楼房。两栋楼的唯一区别在于,一栋楼里贩毒的人也吸毒,所以相比之下,他们的状态更不稳定;而在另一栋楼里,贩毒的人从不吸毒,也因此更为狡猾——在那个时候,我们住在一间一室公寓里。那间公寓极其破败。早上醒来时,我们会在床单上发现被压扁的蟑螂,有时在我们的胳膊肘上还能再找到三四只。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小腿上压着十四只蟑螂,即使我们努
【摘要】关于国企改革应该是加强国家掌控还是推进市场化的争论近年来越发激烈,而争论里却较少有底层工人的声音。本文聚焦于普通煤炭国企中的基层工人,从他们日常生活、工作场景、沧桑人生中,尝试以“穷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重构工人这一消逝的阶级主体的政治话语和经济民主权利。无论站在国家或是资本的立场上谈国企出路,都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和工人的问题,只有让工人重新掌握生产资料,重建经济民主,确立工人阶级的主体
【摘要】在政治愈加民主和开放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我国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愈来愈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愈来愈畅通的情况下,干部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公众的“政治消费对象”。干部对群众有所敬畏,才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约束自己的行为。  【关键词】民本 领导 群众 敬畏    尽管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着先进的“民本”思想和认识,但从来没有当官的怕老百姓的。非但不怕,还要把老百姓看作是供官员任意驱使和奴役的“群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