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东南州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十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这里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同时还有布、水、壮、瑶等26个其他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服饰、传统节日、民间游艺及民俗活动积淀厚重。
近一、二十年来,受都市外来文化的冲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失传,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
调查发现,一般50岁以上的人,多保留穿戴民族服饰,50岁以下,尤其3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穿。黎平县的肇兴,号称“天下第一侗寨”,但现在肇兴仍穿侗装的人不到30%,虽然许多家庭仍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但只在逢年过事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衣着习惯的改变,一方面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另外与民族服饰传统制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不经济有关。
台江县的苗族,不同场合要唱不同的歌,比如有酒歌、情歌、儿歌、叙事歌、起义歌、婚嫁歌等。现在,情歌因不再兴游方活动,几乎断层了。现在的年轻人,要么在校读书,要么出外打工,而且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致情歌失去依托的生活载体而逐步消失。
丹寨县苗族的舞蹈,过去共有7种,即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鼓瓢费、木鼓舞、傩舞和巫舞。但目前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 木鼓舞、傩舞、巫舞已基本失传,鼓瓢舞现在只有雅灰乡的重隆村保留,但没有年轻的传人。
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原始古朴,雄浑豪放,被盛赞为“东方迪斯科”。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世,传承也受到威胁。
少数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但流传广泛的只是少数,许多都面临失传的危险。斗牛是苗族、侗族都保留有的传统项目,现在推崇民族风情旅游,稍有复兴,但依然存在危机。斗牛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参与的,斗牛也是由村寨各户喂养、看护。可现在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接受了现代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无心养牛、喂牛,使这一活动潜藏着消亡的危机。
传统社交习俗影响的范围也在缩小。鼓社节是苗族一个重大节日,近几年台江县就有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节庆活动。
归咎起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民族传统文化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加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许多东西未能进入学校课堂。过去,民族教育只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民族民间文化远离学校,得不到较好的传承。“普九”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文盲,却增加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新文盲。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举办 “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龙舟节”、“过苗年”等民族节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台江县在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倡导下,把苗族文化引进全县中小学课堂。丹寨县民族中学把民族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项目纳入活动课程,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开设有“民族特长班”,包括“苗族芦笙歌舞队”、“蜡染工艺班”、“美术基础班”、“声乐班”、“舞蹈班”等。
受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派谴,爱尔兰的诺谩博士一家人在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办起了侗族少儿双语教学点。从学前开始,先母语教学,再过渡到普通话,与普通教学接轨。这种教学方式很受侗族小朋友的欢迎,入学率提高到98%。4个班200多名学前学生不仅都会唱80多首侗族歌,还能熟读许多侗文书籍,能将会说的侗话拼写出侗文。
近一、二十年来,受都市外来文化的冲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失传,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
调查发现,一般50岁以上的人,多保留穿戴民族服饰,50岁以下,尤其30岁以下的人基本不穿。黎平县的肇兴,号称“天下第一侗寨”,但现在肇兴仍穿侗装的人不到30%,虽然许多家庭仍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但只在逢年过事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衣着习惯的改变,一方面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另外与民族服饰传统制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不经济有关。
台江县的苗族,不同场合要唱不同的歌,比如有酒歌、情歌、儿歌、叙事歌、起义歌、婚嫁歌等。现在,情歌因不再兴游方活动,几乎断层了。现在的年轻人,要么在校读书,要么出外打工,而且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致情歌失去依托的生活载体而逐步消失。
丹寨县苗族的舞蹈,过去共有7种,即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鼓瓢费、木鼓舞、傩舞和巫舞。但目前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 木鼓舞、傩舞、巫舞已基本失传,鼓瓢舞现在只有雅灰乡的重隆村保留,但没有年轻的传人。
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原始古朴,雄浑豪放,被盛赞为“东方迪斯科”。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世,传承也受到威胁。
少数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但流传广泛的只是少数,许多都面临失传的危险。斗牛是苗族、侗族都保留有的传统项目,现在推崇民族风情旅游,稍有复兴,但依然存在危机。斗牛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参与的,斗牛也是由村寨各户喂养、看护。可现在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接受了现代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无心养牛、喂牛,使这一活动潜藏着消亡的危机。
传统社交习俗影响的范围也在缩小。鼓社节是苗族一个重大节日,近几年台江县就有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节庆活动。
归咎起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民族传统文化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加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许多东西未能进入学校课堂。过去,民族教育只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民族民间文化远离学校,得不到较好的传承。“普九”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文盲,却增加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新文盲。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举办 “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龙舟节”、“过苗年”等民族节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台江县在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倡导下,把苗族文化引进全县中小学课堂。丹寨县民族中学把民族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项目纳入活动课程,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开设有“民族特长班”,包括“苗族芦笙歌舞队”、“蜡染工艺班”、“美术基础班”、“声乐班”、“舞蹈班”等。
受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派谴,爱尔兰的诺谩博士一家人在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办起了侗族少儿双语教学点。从学前开始,先母语教学,再过渡到普通话,与普通教学接轨。这种教学方式很受侗族小朋友的欢迎,入学率提高到98%。4个班200多名学前学生不仅都会唱80多首侗族歌,还能熟读许多侗文书籍,能将会说的侗话拼写出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