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经济生活》教学中,通过观点辩论、社会调查、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经济心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活动;经济心理;核心素养
《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经济心理,包括消费心理、投资心理、就业心理、税收心理、保险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课堂中的“活动”教学,“是一种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符合学成教育与养成教育并举的要求”[1],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选用辩论、调查、走访、讨论、问卷、参观等具体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效果较为显著。这里略谈几种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观点辩论——引导学生走出拜金沼泽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中,不可否认,金钱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懵懂时代的高中生,该如何看待金钱?面对金钱的诱惑,又该何去何从?这是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有人说,金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有人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然而,现实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学生并不当然接受这一观点,还有可能深陷拜金沼泽。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中设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辩论。辩论的正方观点是“爱比钱更重要”,反方观点是“钱比爱更重要”。事前,辩论双方收集古今中外人们对金钱与爱的看法,经过集中筛选,提炼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碰撞出别样火花。经过辩论,学生对于各种金钱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金钱的理性认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学生深陷金钱拜物教的状况得到扭转。更加可喜的事,辩论双方意犹未尽,将辩论延续到课外,课堂由此自然得到延伸。
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树立消费理性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只有健康的消费心理才会产生理智的消费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高中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消费观念正在形成当中,呈现不稳定、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费行为,运用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做理智的消费者。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基于社会调查的主题讨论。课前,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研究当今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及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消费现象。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两个议题开展主题讨论:
(1)当今时代存在哪些消费方式?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针对中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你会建议同学们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既是社会调查的主体,又是社会调查的对象,实现了主题讨论与价值引导的交融,从而走出消费的种种误区,理性看待各种消费现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7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部分大学生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这样的就业形势对于憧憬着美好未来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现实,部分学生因此产生“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次“模拟招聘会”。课前,笔者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模拟招聘会”,并引导其明确分工,分头准备。课上,教室变成了“与社会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舞台。许多家长积极参加,踊跃担任“面试官”;许多“用人单位”带着宣传展板来招人,许多学生带着“简历”前来应聘。在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又消除了各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就业心理,还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积累了实战体验。“模拟招聘会”昭示学生,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开辟一片新天地。
四、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评估心理预期
对投资者而言,市场蕴藏着前所未有的玄机与变数,游戏规则与定价体系随时都可能发生深刻变化,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预期。有道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承认自己不擅长投资理财,也许恰恰是成功理财的开始。初涉社会的高中生,正在积淀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保持理性开明的理财心理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引导高中生保持正确的理财心理呢?
在“股票、债权与保险”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设计家庭理财方案”的教学环节。学生结合不同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结合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设计了多种个性鲜明的理财方案。学生在交流展示、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方案的不足,并积极调整方案不完善的地方。这样的设计活动,把学生从课堂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能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从而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
教学可以预设,但是学生的实际表现常常是不可预知的,学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要因时、因地、因内容而不断地创新和实践”[2],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才会凸显其生成性特点,才会使学生收获成长的喜悦。高中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实践表明,如果缺乏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程活动的体验中形成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新一轮改革的取向与灵魂![□][◢]
参考文献:
[1]侯旭平.“活動型”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99-100.
[2]温富荣.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课的教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0-1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活动;经济心理;核心素养
《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经济心理,包括消费心理、投资心理、就业心理、税收心理、保险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课堂中的“活动”教学,“是一种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符合学成教育与养成教育并举的要求”[1],是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学习任务,灵活选用辩论、调查、走访、讨论、问卷、参观等具体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效果较为显著。这里略谈几种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观点辩论——引导学生走出拜金沼泽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中,不可否认,金钱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懵懂时代的高中生,该如何看待金钱?面对金钱的诱惑,又该何去何从?这是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有人说,金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有人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然而,现实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学生并不当然接受这一观点,还有可能深陷拜金沼泽。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中设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辩论。辩论的正方观点是“爱比钱更重要”,反方观点是“钱比爱更重要”。事前,辩论双方收集古今中外人们对金钱与爱的看法,经过集中筛选,提炼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辩论中,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碰撞出别样火花。经过辩论,学生对于各种金钱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金钱的理性认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学生深陷金钱拜物教的状况得到扭转。更加可喜的事,辩论双方意犹未尽,将辩论延续到课外,课堂由此自然得到延伸。
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树立消费理性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只有健康的消费心理才会产生理智的消费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高中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消费观念正在形成当中,呈现不稳定、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费行为,运用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做理智的消费者。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基于社会调查的主题讨论。课前,学生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研究当今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及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消费现象。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两个议题开展主题讨论:
(1)当今时代存在哪些消费方式?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针对中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你会建议同学们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既是社会调查的主体,又是社会调查的对象,实现了主题讨论与价值引导的交融,从而走出消费的种种误区,理性看待各种消费现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7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部分大学生很可能在今年不景气的就业市场中沦为弱势群体。这样的就业形势对于憧憬着美好未来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现实,部分学生因此产生“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次“模拟招聘会”。课前,笔者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模拟招聘会”,并引导其明确分工,分头准备。课上,教室变成了“与社会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舞台。许多家长积极参加,踊跃担任“面试官”;许多“用人单位”带着宣传展板来招人,许多学生带着“简历”前来应聘。在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又消除了各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就业心理,还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积累了实战体验。“模拟招聘会”昭示学生,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开辟一片新天地。
四、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评估心理预期
对投资者而言,市场蕴藏着前所未有的玄机与变数,游戏规则与定价体系随时都可能发生深刻变化,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预期。有道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承认自己不擅长投资理财,也许恰恰是成功理财的开始。初涉社会的高中生,正在积淀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保持理性开明的理财心理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引导高中生保持正确的理财心理呢?
在“股票、债权与保险”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设计家庭理财方案”的教学环节。学生结合不同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结合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设计了多种个性鲜明的理财方案。学生在交流展示、对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方案的不足,并积极调整方案不完善的地方。这样的设计活动,把学生从课堂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使学生能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从而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
教学可以预设,但是学生的实际表现常常是不可预知的,学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要因时、因地、因内容而不断地创新和实践”[2],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才会凸显其生成性特点,才会使学生收获成长的喜悦。高中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实践表明,如果缺乏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程活动的体验中形成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新一轮改革的取向与灵魂![□][◢]
参考文献:
[1]侯旭平.“活動型”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2):99-100.
[2]温富荣.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课的教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