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鸡腿蘑总状炭角菌的发生条件,并从充分处理培养料各成分、科学发酵培养料、栽培场地要实行轮作、覆土处理、床面处理、出菇前防止传染、发生部位处理、出菇后的管理等方面介绍其综合防治措施,以供鸡腿蘑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鸡腿蘑总状炭角菌;发生条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60-01
目前在鸡腿蘑生产中出现了一种危害严重的新杂菌,这种杂菌只在鸡腿蘑生产中发生,多在出菇期发生,严重危害鸡腿蘑正常生长,致使鸡腿蘑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给栽培者带来经济损失,已成为困扰鸡腿蘑生产的一种难以防治的最主要杂菌。这种杂菌的子实体(子座)形似鸡爪,菇农称之为“鸡爪菌”。曾先富曾对其进行过报道,认为鸡爪菌是鸡腿蘑的畸形菇,由霉菌菌丝与鸡腿蘑菌丝结合后变态组结形成。王波研究后认为:鸡爪菌为叉状炭角菌(Xylaria Jurcata),属于子囊菌亚门、炭角菌属。卯晓岚经过进一步鉴定后确认其为总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 Fr.)。总状炭角菌属于竞争性杂菌,寄生于鸡腿蘑菌丝体上,与鸡腿蘑菌丝争夺营养,然后转入生殖生长,产出形状似鸡爪的子实体。总状炭角菌菌丝初期灰白色,后形成索状向料层伸展,然后爬上料面产生原基长于土层表面。子实体初期为浅褐色或棕红色,内部白色木质化,闻有异味。总状炭角菌原生于土壤腐殖层,子实体成熟后散发担孢子,通过空气、土壤、水、堆肥以及昆虫等传播。夏秋季节孢子大量萌发,传播很快。总状炭角菌前期菌丝生长阶段发生鸡爪菌侵袭时,养分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生长;后期随着总状炭角菌的菌丝蔓延,分泌出一种有害的胞外酶,蚀袭鸡腿蘑菌丝,使菌丝逐步萎缩,无法转入生殖生长,以致不出菇。
1发生条件
总状炭角菌适宜生长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其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5~30℃;其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为25~35℃,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该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在pH值为3~11时菌丝和分生孢子均能生长和萌发,最适宜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值分别为5~7和5~8。光照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但分生孢子在有无光照或连续光照的条件下均可萌发。通气不良、培养料和覆土含水量高、覆土厚等都有利于总状炭角菌的发生。
2综合防治措施
2.1培养料各成分处理要充分
目前在生产上多用发酵料来栽培鸡腿蘑,所选用的原辅料必须是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培养料在发酵前各种成分都要打碎、磨细、曝晒3~7d,尤其是有些配方中要加入畜禽粪,这些粪类原料不经过充分曝晒是不能使用的。如使用栽培过其他食用菌的废料栽培鸡腿蘑,也应选用菌丝生长较好、料未被杂菌污染的,将废料晒干后添加30%到新原料中栽培鸡腿蘑。
2.2培养料发酵方法要科学
培养料正确的发酵方法是:首先把所需各种原料成分混合均匀,加水并把含水量调至65%~70%。建堆时堆宽1.2~1.5m,高0.8~1.0m,自然成梯形纵向延长。在堆的腰部隔30~40cm,用直径为3~4cm木棍平行打2排眼,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发酵。当料中心温度上升到60~65℃以上时翻堆,把中间的培养料翻到两边,两边的培养料翻到中间,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共堆积发酵7~10d,间隔3~4d翻堆1次,达到料色棕褐,呈现大量放线菌菌丝及孢子,有香味。发酵结束后应重新调整培养料含水量60%~65%,调整培养料pH值为7.5~8.0。有条件的可进行常压灭菌处理,灭菌时间为6~8h。
2.3栽培場地要实行轮作
鸡腿蘑收获完毕后彻底清理床面,有条件的可实行1年以上轮作,从而减轻病虫危害。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鸡腿菇时,夏茬可种1茬玉米或大豆。如果春茬种植鸡腿蘑后,紧连着种植秋茬,往往会引起总状炭角菌的大发生。如条件不允许轮作,菇房进料前应做好消毒工作,主要有以下方法:①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菇房密封后,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②硫磺熏蒸。菇房密封后点燃硫磺,用量15g/m3。③用5%的苯酚溶液喷雾消毒。④棚内用20%的三氯杀螨醇乳油500倍液和50%的辛硫磷800倍液混合喷雾消灭害虫滋生地。⑤用40%的甲醛稀释150~200倍水溶液喷洒空中、地面及棚顶、墙壁。⑥棚内、墙上和地面用生石灰粉浓撒1遍,用于场地消毒。
2.4覆土处理
鸡腿蘑不覆土不出菇,覆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总状炭角菌的发生与否。一般来说,覆土要选择远离栽培场地从未种过鸡腿蘑地块的土壤,最好是20cm以下的深层土,覆土要过筛并加入1%的石灰粉,每100kg土壤喷施1 000倍甲醛溶液5~10kg起堆,用塑料膜压严闷24h后,摊开排除药味再使用。
2.5床面处理
发好菌的鸡腿蘑菌棒入床之前,栽培床面要认真进行清理,为了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可喷施90%敌百虫1 000倍
液。同时要用pH值为l4的石灰水喷洒床面和四壁。
2.6出菇前防止传染
脱袋覆土栽培时,要仔细检查菌袋内菌丝生长状况,将出现有菌丝体呈现索状、变黄的菌袋、疑为侵染总状炭角菌的菌袋,应单独栽培,才能防止扩散传染。在气温较高时,应采取不脱袋覆土出菇的方法,即将发好的菌袋打开袋口后直接排放在床畦上,只在袋口料面覆土3cm厚,这样可防止总状炭角菌传染。
2.7发生部位处理
总状炭角菌一旦在床面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及时连带下面的培养基一块清除掉,放入塑料袋中带出棚外进行深埋。发生总状炭角菌的部位四周撒施生石灰粉或在感染处喷5%~10%的石灰乳并覆上新土,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700倍液进行喷雾。
2.8出菇后的管理
每茬菇出完后都要及时把剩余的菇脚及残体清除掉,铺平床面,需要补水时喷施pH值为8.0~8.5的石灰水,为了预防杂菌的危害,还可在床面喷施50%多菌灵700~800倍液。
关键词 鸡腿蘑总状炭角菌;发生条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60-01
目前在鸡腿蘑生产中出现了一种危害严重的新杂菌,这种杂菌只在鸡腿蘑生产中发生,多在出菇期发生,严重危害鸡腿蘑正常生长,致使鸡腿蘑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给栽培者带来经济损失,已成为困扰鸡腿蘑生产的一种难以防治的最主要杂菌。这种杂菌的子实体(子座)形似鸡爪,菇农称之为“鸡爪菌”。曾先富曾对其进行过报道,认为鸡爪菌是鸡腿蘑的畸形菇,由霉菌菌丝与鸡腿蘑菌丝结合后变态组结形成。王波研究后认为:鸡爪菌为叉状炭角菌(Xylaria Jurcata),属于子囊菌亚门、炭角菌属。卯晓岚经过进一步鉴定后确认其为总状炭角菌(Xylaria pedunculata Fr.)。总状炭角菌属于竞争性杂菌,寄生于鸡腿蘑菌丝体上,与鸡腿蘑菌丝争夺营养,然后转入生殖生长,产出形状似鸡爪的子实体。总状炭角菌菌丝初期灰白色,后形成索状向料层伸展,然后爬上料面产生原基长于土层表面。子实体初期为浅褐色或棕红色,内部白色木质化,闻有异味。总状炭角菌原生于土壤腐殖层,子实体成熟后散发担孢子,通过空气、土壤、水、堆肥以及昆虫等传播。夏秋季节孢子大量萌发,传播很快。总状炭角菌前期菌丝生长阶段发生鸡爪菌侵袭时,养分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生长;后期随着总状炭角菌的菌丝蔓延,分泌出一种有害的胞外酶,蚀袭鸡腿蘑菌丝,使菌丝逐步萎缩,无法转入生殖生长,以致不出菇。
1发生条件
总状炭角菌适宜生长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其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为25~30℃;其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为25~35℃,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该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在pH值为3~11时菌丝和分生孢子均能生长和萌发,最适宜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pH值分别为5~7和5~8。光照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但分生孢子在有无光照或连续光照的条件下均可萌发。通气不良、培养料和覆土含水量高、覆土厚等都有利于总状炭角菌的发生。
2综合防治措施
2.1培养料各成分处理要充分
目前在生产上多用发酵料来栽培鸡腿蘑,所选用的原辅料必须是新鲜、干燥、无霉变的,培养料在发酵前各种成分都要打碎、磨细、曝晒3~7d,尤其是有些配方中要加入畜禽粪,这些粪类原料不经过充分曝晒是不能使用的。如使用栽培过其他食用菌的废料栽培鸡腿蘑,也应选用菌丝生长较好、料未被杂菌污染的,将废料晒干后添加30%到新原料中栽培鸡腿蘑。
2.2培养料发酵方法要科学
培养料正确的发酵方法是:首先把所需各种原料成分混合均匀,加水并把含水量调至65%~70%。建堆时堆宽1.2~1.5m,高0.8~1.0m,自然成梯形纵向延长。在堆的腰部隔30~40cm,用直径为3~4cm木棍平行打2排眼,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发酵。当料中心温度上升到60~65℃以上时翻堆,把中间的培养料翻到两边,两边的培养料翻到中间,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共堆积发酵7~10d,间隔3~4d翻堆1次,达到料色棕褐,呈现大量放线菌菌丝及孢子,有香味。发酵结束后应重新调整培养料含水量60%~65%,调整培养料pH值为7.5~8.0。有条件的可进行常压灭菌处理,灭菌时间为6~8h。
2.3栽培場地要实行轮作
鸡腿蘑收获完毕后彻底清理床面,有条件的可实行1年以上轮作,从而减轻病虫危害。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鸡腿菇时,夏茬可种1茬玉米或大豆。如果春茬种植鸡腿蘑后,紧连着种植秋茬,往往会引起总状炭角菌的大发生。如条件不允许轮作,菇房进料前应做好消毒工作,主要有以下方法:①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菇房密封后,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②硫磺熏蒸。菇房密封后点燃硫磺,用量15g/m3。③用5%的苯酚溶液喷雾消毒。④棚内用20%的三氯杀螨醇乳油500倍液和50%的辛硫磷800倍液混合喷雾消灭害虫滋生地。⑤用40%的甲醛稀释150~200倍水溶液喷洒空中、地面及棚顶、墙壁。⑥棚内、墙上和地面用生石灰粉浓撒1遍,用于场地消毒。
2.4覆土处理
鸡腿蘑不覆土不出菇,覆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总状炭角菌的发生与否。一般来说,覆土要选择远离栽培场地从未种过鸡腿蘑地块的土壤,最好是20cm以下的深层土,覆土要过筛并加入1%的石灰粉,每100kg土壤喷施1 000倍甲醛溶液5~10kg起堆,用塑料膜压严闷24h后,摊开排除药味再使用。
2.5床面处理
发好菌的鸡腿蘑菌棒入床之前,栽培床面要认真进行清理,为了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可喷施90%敌百虫1 000倍
液。同时要用pH值为l4的石灰水喷洒床面和四壁。
2.6出菇前防止传染
脱袋覆土栽培时,要仔细检查菌袋内菌丝生长状况,将出现有菌丝体呈现索状、变黄的菌袋、疑为侵染总状炭角菌的菌袋,应单独栽培,才能防止扩散传染。在气温较高时,应采取不脱袋覆土出菇的方法,即将发好的菌袋打开袋口后直接排放在床畦上,只在袋口料面覆土3cm厚,这样可防止总状炭角菌传染。
2.7发生部位处理
总状炭角菌一旦在床面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及时连带下面的培养基一块清除掉,放入塑料袋中带出棚外进行深埋。发生总状炭角菌的部位四周撒施生石灰粉或在感染处喷5%~10%的石灰乳并覆上新土,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700倍液进行喷雾。
2.8出菇后的管理
每茬菇出完后都要及时把剩余的菇脚及残体清除掉,铺平床面,需要补水时喷施pH值为8.0~8.5的石灰水,为了预防杂菌的危害,还可在床面喷施50%多菌灵700~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