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生不息的生活里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9466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在我早期的小说写作中,就颇为动情地描写了老街区的风情,在这片纵横交错的老街区里编排、演绎了许多寻常百姓悲欢离合的故事。圩尾街、娘妈宫、大庙口等等地域色彩鲜明的词汇,成为我许多小说的标签。我所在的这个小城位于闽西南平原与山地的交接地带,历史上一直称作“山城”,工商业一向较为发达,市井气息浓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县城搬迁至此,虽然从此贵为县城所在地,但从建设上看,似乎没有太大的改观,依古制,县城要配套有城隍庙、文庙,它都没有。不过,它有一条中山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县城挽回了许多面子。这是山城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街道,始建于1925年,由当时本地的一位省议员发动商会修建的,两边一排二层骑楼,砖混结构,立面有窗雕、石雕,充满着南洋热带风情。据说当年这里是全城最繁华的街区,拥有上百家老字号的门号,诸如鸿美、隆昌、美南、长裕昌等等,当年城区的扩张和街道的辐射,大体上都是围绕着中山路的,横向或纵向或不规则地沟连,都逃不脱中山路这个手掌心,橄榄街、盐馆街、杉行街、羊肉街、桶子街、麦子街,还有我出生、成长的圩尾街,众多街巷错落交致,鳞次栉比,簇拥着、拱卫着中山路。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中山路如今已破败不堪,四周围耸立起许多新的大型的现代化建筑,有住宅、学校、超市、机关办公楼等等,新开的街道宽敞而又整齐,其中一条街就命名为新中山路。不能不感叹时间的磨损力量太强大了,如今中山路的骑楼被损毁以及人为改造,基本上失去了通行的功能,只不过,还顽强地生存着一些特别小众的老行当,寿衣店、竹器店、扎纸店、草药店、打锡店、鸟笼店等等,有时我白天走过,也感觉到特别冷清,只能见到一两个老人蹒跚的身影。
  这一片街区,行政上历经多次演变,村委会和居委会相互交织,这几年基本廓清了,如果户籍为农业户口,则属于山城村委会,如果非农业户口,则划分为中山社区和解放社区。我小时候生活的圩尾街至今还在,当然也是一片衰败了,那房子是我爷爷手上建的,至今也还在,而我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房子则被拆迁了,那里现在开工建设商品楼,成为新中山路的延伸部分。父母用拆迁款在附近买了一套安置房,他们不愿意离开这片老街区,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父亲在新房子住了一年多,患病过世,他76年人生所住过的三处房子,都在距离不过一千米的范围之内。现在,我每天下午从自己的家里出发,差不多也是走一千米就来到母亲的家里,陪老人家拉拉家常。我活动的范围主要就在中山社区、解放社区这一带,时常出没于这里的大街小巷。有一次,我在圩尾街一处老房子的墙壁上察看红军留下的标语,而后面有人在看我,当我准备离开时,那人突然叫住我,他叫的是小时候街坊喊我的名字“阿国”,能够这样叫我的人,肯定都是老熟人或者小时候的玩伴,但我看着他的面容不陌生,却叫不出他的名字。在我犹豫之际,他说“我是阿扁啊”,记忆像潮水一样涨上来了。人们对往事的记忆,有时候只需要个小小的符号,就立即可以复原。近四十年的时间,已经把我们变成了两个不同行业的人。他对“作家”这个行业显然不大熟悉,我一时找不到比较浅显的词语,只能用这样文绉绉的语言告诉他,“就是把我们的生活用文字表现出来”,他竟然听懂了,连声说:“这个好,这个好。”
  其实,生活就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作为一个作家,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还是下沉到水里,奋力地潜泳?一个作家的观察角度、表达方式,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水性。对于我来说,在生活这条河流里,我要下沉到深处,也时常要上来换口气,同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如今破败不堪的中山路有一条小巷子,叫作工农巷,在还没有中山路的时候,它叫作美人巷。据说慈禧太后少年时代到漳州寻父,曾经流落至此,被一户姓阮的人家收留,她飞黄腾达之后,对阮氏有许多赏赐,阮氏因此建起了豪宅,可惜后来毁坏了,如今只留下一些无法确认的传说。其实这个故事在上世纪初期,也就是慈禧太后尚在世时就流传一时。文学大师林语堂少年时从平和坂仔坐五篷船,从花山溪经由山城到厦门鼓浪屿上学,他在船上就听船工说起了这个传说,这在他的文章里有记载。其实我此前也听说过,几次到已经改名工农巷的这条小巷子考察,并没有什么收获,我也读了几篇当地文史作者所撰的文章,难于认同他们的论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给中山路这个老街区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林语堂与中山路有关系,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實。林语堂的二姐美宫,“欢快如雀,美如桃花”,这是文学大师对她的形容,在众多姐弟中,她和语堂是最亲密的。后来,二姐美宫从平和坂仔嫁到了山城中山路一位教友家里,林语堂便在假期返乡时,两次在山城上岸,前来中山路看望姐姐,可惜,美宫因为染病,未及生育便早早离开了人世。从此林语堂未再踏进中山路一步,一条街和大师之间的关联从此中断,我想,那留给大师的一定是满怀的伤痛。据说,林语堂终生都携带着二姐唯一存世的一张单人照片。
  这片老街区的陈年往事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更多鲜活的热气腾腾的事件正在发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探询历史还原往事是一种能力,观照当下书写现实更是一种能力。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片街区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可以说天翻地覆,这一变化不仅仅在城市建设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给世道人心带来巨大的蜕变。当我决定把这“定点生活”的创作定名为《生于1978》时,这片街区的往事与新貌在我面前交替出现,那些我所熟悉的人纷纷向我迎面走来——他们与这个时代一起成长,一同呼吸八面来风,共同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命运……
其他文献
大姨走了!  今早起来,好友发来的一条微信“你阿姨亦好发生意外”,把我给惊呆住了。虽然寥寥几个字,也就是因为字数太少了,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果不其然,我打通了大舅的电话,电话那头大舅悲痛地告诉我大姨走了,意外的安详的走了。那一刻我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外婆家的顶梁柱倒了,往日里最关心我的大姨永远的离我而去了。  放下手机,悲伤不已。我立即改变了从东南花都到漳州动车站坐车去东莞的行程,心情无
期刊
在古城漳州,曾有一位圣医是因为对普罗众生的大爱而由人入神的,他也铸成了闽南传奇里不应缺少的重要一环,他就是吴夲。人们一般亲切称他大道公,当然闽南人还把大道公尊为吴真人或保生大帝。  在古城有不少专属传说是围绕大道公而展开的,古城东濠沟边原本就有一座专祀大道公的渔头庙。坊间除了人尽所知的“点龙眼、医虎喉”的诊病传说,还有广为传颂的治好宋仁宗母亲又放弃御医之位,千里迢迢再回闽南为百姓诊治的感人义举。 
期刊
“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想起故乡,我总会想起不知哪里看来的那么一段文字,历史长河进程,不管日月星辰如何变幻,村落建设的发展,一般会保留村中的古树、庙宇、祠堂,特别是古树,那是给在外地的游子回到家乡的第一份“欢迎辞”。在我所在的闽南城乡,这些古树,充满了灵性,一般以榕树居多。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便是村庄西边社庙前两棵相向而立的古榕。不知道它们种植于何时,每次问起树的年龄,
期刊
哥哥是我唯一的亲兄弟。几十年来,他活得苦,活得沉重,我心里一直牵挂着他。  本世纪初,在厦门一家工厂打工的哥哥眼睑部位长了瘤子,医生诊断是眼部肿瘤,从此,哥哥在将近20年的光阴里,过着求医问药的日子,每年都要去厦门的医院复检、开药,还先后做过化疗、放疗手术,备受疾病的折磨,后来不得不挖掉一只眼睛。医生说,像哥哥这种眼部肿瘤患者,从病发开始算起,活了最长久的是14年。哥哥非常达观,积极配合治疗,坚强
期刊
元月2号,我们去了一趟山区,华安县新圩镇黄枣村。  新圩镇的古渡口我们已经去过多次,但直到去年十月看多位朋友晒出一片靓丽的粉黛乱子草图片,方知附近还有一个黄枣村,那片网红草地就在该村的公园里,便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个村庄的名字。  在新圩下高速后行驶到219国道,正想导航,却赫然发现路边有巨大的广告宣传牌,那片粉黛草很醒目,目标就在眼前。沿着村道行驶,看到萝卜采摘基地的指示牌,这些年见过很多水果采摘
期刊
闽南名山本就不多,但与灵通山、云洞岩、乌山相比,藏身闽粤边界、地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和九峰的大芹山显得更为低调内敛。不知何故,她时常低调得连部分闽南人都不曾听闻,内敛得有些顾影自怜。  對于大芹山,我几年前因关注漳州第一高峰才得知,当我试着深度了解它时,却只获得零星资料。而这种原生态保护式的宣传,恰好给大芹山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令人愈发向往。  谷雨这天,我有幸抓着春天的尾巴登
期刊
作家迟子建在散文《那盏叫父亲的灯》中回忆她的父亲给予了她“风光无限”的童年,因为父亲在她小时候每逢过年会给她自制一盏灯盏是玻璃的蜡烛灯,让年幼的她骄傲地提着灯四处炫耀。在我的记忆里,也有一盏明亮的煤油灯,温暖了那个没有电灯的童年时代。  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盏煤油灯,厚厚的玻璃底座中间形状是类似人体小巧的腰身,方便用手拿,腰身上面是装煤油的瓶身,瓶口是用金属盖子做成的,中间有个小孔,小孔
期刊
那是1980年早春,大一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刚进教室,我就瞥见讲台上站着一位姐姐样貌的美女,齐耳短发,朝我微微点头微微笑。  等同学都到齐了,学生处长介绍说,讲台上站的是你们的“学生政治辅导员”林老师……林老师说,我刚毕业,是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的……  后来,我渐渐了解到,林老师是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当年,她所在的公社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经过层层推选,她以排名第一胜出。毕业时,由于她品学兼优
期刊
芋头派生的芋仔,客家人叫芋卵仔,芋卵仔跟青菜一起煮的菜,叫芋卵菜。芋头、芋卵仔是一种易储存的农作物,困难时期,可当主食,亦可当菜。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每年拿一块肥田,供队员种芋头。在粮食紧缺,肚子吃不饱的年代,芋头可当部分主粮,生产队按人口、劳动力,分配芋头地。每家每户,可分到一段良田,用来种芋头。队员抽签后,用扁担丈量,统一分配。  小时候,母亲在分得的耕地锄地、挖穴,我跟在后面,把芋苗放
期刊
秋天所及之处  目光所及之处  你的城你的秋早已经不是你的  她属于一节干枯的河流  属于一段没有方向的风  或者是一片带电且萧飒的星空  我更喜欢抛媚眼的春天  她的新生 努力 执着  像一位饱满的姑娘  而秋的萧瑟必带着叶的昏黄  摘下的几片枫叶  失去了可人的童话色彩  在秋里  我要像一根没有人放牧的野草  伴随着野花的丛生  去喂食我枯瘦的理想  在秋里  我要像孤独的野狼一样地出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