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都是秉承着传统的一课一精讲的方式来教学,让孩子们在课文精读中学会阅读的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又常常不满足于教材提供的单篇文本,会去寻找相关的文章,有的是与主题相关,有的是同一作者的文章。通过多篇文章的阅读,深入了解作家的文风。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不足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呈现几篇文本给孩子们泛泛而读,效果确实是不佳的,这其中应当有一定的指引性做法。
后来,李祖文老师给我们讲了群文阅读的理念,我发现自己的思考终于有了归属。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群文阅读的内涵,李老师又从统整的概念和统整课程的特质,提出了群文阅读是在统整课程的概念下,结合教材和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理念。既然在群文阅读中看到了解决疑惑的方向,我便认真地学习,并通过课堂观摩深化自己的理解。在分析了李老师的统整课程后,我发现李老师打乱了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设置了一个个专题,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以及课外文章的阅读,达到指向写作的目的,且每一个专题进行的写作指导也是不同的。我本来对统整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这样一来,就清晰了。原来,我们不用一味地盲从教材的编排,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
对群文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便开始了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这时,困扰我的便是“议题”了,什么是“议题”?“议题”和“主题”有什么区别?出现了疑惑,意味着对群文阅读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弄清楚什么是“议题”后,我便根据六年级的教材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议题。正好教材中有“人与动物”单元,我便着手设计了一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刚开始时我设定的议题是“人与动物”,后来觉得这个议题太大,讨论后发现所组建的一组文章都存在动物面对生存状态时进行的各种抗争,便将议题更改为“动物生存的抗争”。这时候,李老师建议重新选文,从椋鸠十的《生于天空》中节选不同的片段。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同一本书不同篇目”的类型,文本既有趋同的特性,又有截然不同的地方,正好体现了“趋同存异”的特点。如此议题和选文确定之后,我便开始了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时候,又出现问题了,既然我是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群文阅读,那么教材内容与群文阅读内容应如何分配?在观摩了曾明媛老师的一节群文阅读课后,我豁然开朗,教材内容是作为一个引子,既紧扣了教材,又顺延展开了群文阅读;既是内容的衔接,又是学习方法的渗透。到这里为止,我探索的脚步也没有停歇,又跟随工作室的老师到河南商丘参加河南省群文阅读年会,现场观摩了几节课,对群文阅读如何体现“选择、建构和过程关注”有了深入的体会。尤其是李祖文老师的《故事中的神奇》令我印象深刻。我一边听课一边反观自己的课堂设计,并带着思考再次修改已有的教学设计。
看似简单的一份设计,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这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对群文阅读理解得越来越深入。“统整教学环境下的群文阅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不同的人对群文阅读的理解是不同的,我非常赞赏这种选择权,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许多。我也将选择的元素贯穿进自己的群文阅读教学中,让小组选择阅读的文本,来达到同一时间阅读多篇文章的目的。回想起台湾吴敏而老师给我们上的“文学圈”活动课,上课时的快乐也是与选择的内容相关的,选择不同的阅读书目,选择不同的任务。我们何不将这种选择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呢?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庆幸自己遇上了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改变了我已有的教学方式,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的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气息。我相信,要想天堑变坦途,必须要胸藏千万书,心常多思索。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后来,李祖文老师给我们讲了群文阅读的理念,我发现自己的思考终于有了归属。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群文阅读的内涵,李老师又从统整的概念和统整课程的特质,提出了群文阅读是在统整课程的概念下,结合教材和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理念。既然在群文阅读中看到了解决疑惑的方向,我便认真地学习,并通过课堂观摩深化自己的理解。在分析了李老师的统整课程后,我发现李老师打乱了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设置了一个个专题,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以及课外文章的阅读,达到指向写作的目的,且每一个专题进行的写作指导也是不同的。我本来对统整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这样一来,就清晰了。原来,我们不用一味地盲从教材的编排,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
对群文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便开始了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这时,困扰我的便是“议题”了,什么是“议题”?“议题”和“主题”有什么区别?出现了疑惑,意味着对群文阅读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弄清楚什么是“议题”后,我便根据六年级的教材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议题。正好教材中有“人与动物”单元,我便着手设计了一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刚开始时我设定的议题是“人与动物”,后来觉得这个议题太大,讨论后发现所组建的一组文章都存在动物面对生存状态时进行的各种抗争,便将议题更改为“动物生存的抗争”。这时候,李老师建议重新选文,从椋鸠十的《生于天空》中节选不同的片段。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同一本书不同篇目”的类型,文本既有趋同的特性,又有截然不同的地方,正好体现了“趋同存异”的特点。如此议题和选文确定之后,我便开始了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时候,又出现问题了,既然我是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群文阅读,那么教材内容与群文阅读内容应如何分配?在观摩了曾明媛老师的一节群文阅读课后,我豁然开朗,教材内容是作为一个引子,既紧扣了教材,又顺延展开了群文阅读;既是内容的衔接,又是学习方法的渗透。到这里为止,我探索的脚步也没有停歇,又跟随工作室的老师到河南商丘参加河南省群文阅读年会,现场观摩了几节课,对群文阅读如何体现“选择、建构和过程关注”有了深入的体会。尤其是李祖文老师的《故事中的神奇》令我印象深刻。我一边听课一边反观自己的课堂设计,并带着思考再次修改已有的教学设计。
看似简单的一份设计,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这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对群文阅读理解得越来越深入。“统整教学环境下的群文阅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不同的人对群文阅读的理解是不同的,我非常赞赏这种选择权,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许多。我也将选择的元素贯穿进自己的群文阅读教学中,让小组选择阅读的文本,来达到同一时间阅读多篇文章的目的。回想起台湾吴敏而老师给我们上的“文学圈”活动课,上课时的快乐也是与选择的内容相关的,选择不同的阅读书目,选择不同的任务。我们何不将这种选择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呢?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庆幸自己遇上了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改变了我已有的教学方式,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的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气息。我相信,要想天堑变坦途,必须要胸藏千万书,心常多思索。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