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开济老先生的一句口头禅“没文化”,意指那年头北京城的大拆大卸。他年轻时进京,火车开到东便门,见了城墙就特震撼。可惜后来没了,眼看的只有老照片,只能读读侯仁之先生的文章,或自己忆忆旧。幸运的是东便门和一段城墙还在,当年崇文门往东三角地的破烂房子挽救了它。墙角里能看出历史的机会不多,琉璃厂附近有一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旁边的墙有京剧武生的浮雕,黑黑的落满尘土。中国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百年纪念地,不仔细看就走过了,真该见见新。
北京的南城,当今的潮男潮女谁会相信中国的民族电影文化从这里开始?从这往东两三里地大栅栏的大观楼电影院,北京最早的看电影的园子,是70年代初宣武崇文少年的圣地。往南的珠市口电影院,荒废后只剩下前脸,变成了环保公厕。再往南的中华电影院还在,记得周边还有几家。当年看得最多的是《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动画片《半夜鸡叫》周扒皮。后来有名声的是《闪闪的红星》祝新运,受到红都人人羡慕的革命童星,可惜那时真没神马追星族,往事如浮云。
外国片那年代也有,遥远阿尔巴尼亚的《勇敢的人们》,邻居朝鲜的《鲜花盛开的村庄》,都有乐子,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最浪漫。看的都是露天场,喜欢去陶然亭公园的露天电影院,要提前买票,宽大的水泥座,不对号,开演以天黑为准。最爱看的是抗美援朝的片子,《奇袭》《打击侵略者》,纯正的红片,培养了我们这一代的爱国情怀。看露天电影也是北京一些大院的特权。到了70年代末有了解禁的《红楼梦》,有了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时两个大院比着演“内部片”,忙坏赶着看的人,挤门爬墙头有点闹。后来在食堂看电影,一放就连着两部,人多密不透风,也没觉得憋和酱油酸菜味。老觉冯导的电影是从这里启的蒙,要不咋就那么生活。
原始共产主义般的电影消费忽然有一天就消失了,像迅速消失的青春年华。
市场化有些舒适度的电影院如东城的“大华”、西城的“首都”成了恋人们的聚集地,就如大上海的外滩。单位最大的就是人民大会堂,看电影最有气场,几千人,印象深刻的《苔丝》,看完了不明白又去看哈代的小说。早一些时候,看最有争议的《创业》“左倾”、《苦恋》“右倾”,是在公安部礼堂和中央警卫局礼堂,戒备严,座椅好。后来,在市委常常去看受教育的片子,市委对面台基厂二条经贸部宿舍礼堂,简陋但方便,看完一拐弯就到家了。北池子电影公司小厅,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密云水库中的别墅体检休养看电影的好日子,一部《疯狂的石头》,有些另类的电影。别墅也另类,是给我们开国最高领导人建的,总理的房子小一点,主席的大,可他老人家一次没去过。
不能不提的80年代中期的法国、意大利电影回顾展,法国片最吸引国人的《火之战》,有票让我给送人了,后来再也没看过。据说有点色,但在现在应该属于见怪不怪,在那时是惊天动地,没办法,我们都还没见过世面。法国的“新浪潮”看不懂,意大利政治电影的故事又有点老。美国电影《金色池塘》感染人,在首都剧场看的。《克莱默夫妇》家庭伦理片,有一个一闪而过的裸体镜头。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位电影理论家,郑雪来。他的一本《电影学论稿》1986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精装3.35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于专业和业余的电影工作者,电影爱好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郑先生是我的乡党,抄一段算植入广告,可惜北京的旧书店不好找。
看这书让我想起上面这些零碎事。一句话,电影是大工业时代的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宠儿。
90年代的影碟机让很多人远离了电影院,电视成就了一波又一波明星,以为电影院就这样子衰败下去了,没想到在新世纪的第10个年头复兴。从第5代导演开始,坚持总要有回报,《红高粱》《黄土地》《甲方乙方》《霸王别姬》。看今年三部片子葛大爷轮番登场,本山大哥走江湖,终于完成了北京2010年总票房11.8亿。影院破百家,银幕破500块。
吃电影饭,发电影财,故事天天都有。最新消息《让子弹飞》票房过6亿,姜文可以高高昂起头,咱也有钱了。继续奋斗吧,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了《鬼子来了》,为了永远的《本命年》。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北京的南城,当今的潮男潮女谁会相信中国的民族电影文化从这里开始?从这往东两三里地大栅栏的大观楼电影院,北京最早的看电影的园子,是70年代初宣武崇文少年的圣地。往南的珠市口电影院,荒废后只剩下前脸,变成了环保公厕。再往南的中华电影院还在,记得周边还有几家。当年看得最多的是《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动画片《半夜鸡叫》周扒皮。后来有名声的是《闪闪的红星》祝新运,受到红都人人羡慕的革命童星,可惜那时真没神马追星族,往事如浮云。
外国片那年代也有,遥远阿尔巴尼亚的《勇敢的人们》,邻居朝鲜的《鲜花盛开的村庄》,都有乐子,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最浪漫。看的都是露天场,喜欢去陶然亭公园的露天电影院,要提前买票,宽大的水泥座,不对号,开演以天黑为准。最爱看的是抗美援朝的片子,《奇袭》《打击侵略者》,纯正的红片,培养了我们这一代的爱国情怀。看露天电影也是北京一些大院的特权。到了70年代末有了解禁的《红楼梦》,有了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时两个大院比着演“内部片”,忙坏赶着看的人,挤门爬墙头有点闹。后来在食堂看电影,一放就连着两部,人多密不透风,也没觉得憋和酱油酸菜味。老觉冯导的电影是从这里启的蒙,要不咋就那么生活。
原始共产主义般的电影消费忽然有一天就消失了,像迅速消失的青春年华。
市场化有些舒适度的电影院如东城的“大华”、西城的“首都”成了恋人们的聚集地,就如大上海的外滩。单位最大的就是人民大会堂,看电影最有气场,几千人,印象深刻的《苔丝》,看完了不明白又去看哈代的小说。早一些时候,看最有争议的《创业》“左倾”、《苦恋》“右倾”,是在公安部礼堂和中央警卫局礼堂,戒备严,座椅好。后来,在市委常常去看受教育的片子,市委对面台基厂二条经贸部宿舍礼堂,简陋但方便,看完一拐弯就到家了。北池子电影公司小厅,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密云水库中的别墅体检休养看电影的好日子,一部《疯狂的石头》,有些另类的电影。别墅也另类,是给我们开国最高领导人建的,总理的房子小一点,主席的大,可他老人家一次没去过。
不能不提的80年代中期的法国、意大利电影回顾展,法国片最吸引国人的《火之战》,有票让我给送人了,后来再也没看过。据说有点色,但在现在应该属于见怪不怪,在那时是惊天动地,没办法,我们都还没见过世面。法国的“新浪潮”看不懂,意大利政治电影的故事又有点老。美国电影《金色池塘》感染人,在首都剧场看的。《克莱默夫妇》家庭伦理片,有一个一闪而过的裸体镜头。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位电影理论家,郑雪来。他的一本《电影学论稿》1986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精装3.35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于专业和业余的电影工作者,电影爱好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郑先生是我的乡党,抄一段算植入广告,可惜北京的旧书店不好找。
看这书让我想起上面这些零碎事。一句话,电影是大工业时代的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宠儿。
90年代的影碟机让很多人远离了电影院,电视成就了一波又一波明星,以为电影院就这样子衰败下去了,没想到在新世纪的第10个年头复兴。从第5代导演开始,坚持总要有回报,《红高粱》《黄土地》《甲方乙方》《霸王别姬》。看今年三部片子葛大爷轮番登场,本山大哥走江湖,终于完成了北京2010年总票房11.8亿。影院破百家,银幕破500块。
吃电影饭,发电影财,故事天天都有。最新消息《让子弹飞》票房过6亿,姜文可以高高昂起头,咱也有钱了。继续奋斗吧,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了《鬼子来了》,为了永远的《本命年》。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