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美术里的“现成品”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现代戏剧谷带来一部有点特别的作品——《龙的忧郁》,演出反响两极化——在一些观众眼中,它太过“简陋”了,而有些观众却非常喜欢,被逗笑,被治愈。本剧的导演菲利浦·肯恩,曾是一位舞台设计师,在访谈中,他提到他的创作方法并不是剧本先行的,而是以图像、概念为先,由导演和演员们共同讨论进行创作。这就给观众带来一个疑问:当戏剧不再以叙事为主体时,我们要“看”一些什么?
  在这里,作为一名舞台设计师,我想从舞台视觉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这部作品在舞美上,并不以制造舞台幻觉为目的,甚至,也并无意提供视觉的愉悦,这可能是部分观众觉得“简陋”的原因。在这部作品中,舞台上的物体(object)已经超出了它的日常定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可释性。20世纪初,马塞尔·杜尚将 “现成品”(readymade)带入了艺术领域,“通过艺术家的选择,使工业制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现成品真正的意义是否决了给艺术下定义的可能性”。這种颠覆性的观念,影响了至今一个多世纪的艺术走向。
  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分支,舞台美术也经历过这样的观念转化。随着布莱希特“间离”戏剧概念的提出,现成品就像是天生为这种戏剧形式提供的舞美手法一般。它的存在首先打破了舞台幻觉,但又因物品本身意义的已剥离,使观众能通过表演重建它的功能与意义。“现成品是对手工制造的解构,逃离趣味,逃离如同神造万物那样的美学感受,以及纯视觉的愉悦,用偶然的方式和对美学的漠不关心来取代它们。”
  《龙的忧郁》的舞美并没有“简陋”的问题,因为它意不在此。它展现的是一种艺术观念,这种观念在西方已经被普遍接受,而在中国一直没有被很好地介绍和普及。以下我以现成品装置艺术为例,尝试用“现成品”来解释“现成品”,以形拟形,来表达我对此剧的感受。
  费力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无题(北)》这个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灯串,从美术馆建筑内部自然垂下。灯串令人联想到节日的装饰,然而此处它却并没有被安置“妥当”,垂在了地上。官方导览中写道:“它们不过是普通的灯泡,但也可以被视为用来烘托节日气氛的照明,或者滴落的眼泪,或者脆弱的电流,或者任何可能改变你观看体验的东西。”我相信,每个观者看到这件作品时,都能多少感受到一些情绪,可能微小而复杂,难以说清。这种情绪,在我看来,是接近本剧名中“忧郁”的语汇。它像一个小品,原本是一个招人喜欢,令人快乐的把戏,就像剧中的摇滚乐手在展现他们的“乐园”时所做的那样。而欢乐过后,灯珠无力地垂在地上,美梦好像已经消散。不禁让人想到,再美的狂欢,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
  这些现成品是能运动的。《龙的忧郁》中的“充气”一幕让人印象颇深。在第一个白色的气球被充满时,演员进行了放气、充气的反复操作,好像在呼吸一样。这让我联想到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无题》:一个面包放置在一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上,随着时间流逝,空气从袋中漏出,面包也会逐渐腐烂,这个被重物挤压而走向干瘪的充气物,可能会让人觉得它是活的——像一个被工作慢慢榨干的年轻人,像一个经历中年危机的父亲……那么,在舞台上的气球何尝不是如此。它可能是一朵云,一个梦想的泡泡,一条会呼吸的鲸鱼,或者它就是你所看见的那个气球……这都取决于观者——你的理解。然而充气的物体,总有一天会干瘪无力,似乎从它被吹起的一开始,就避免不了消亡的结局。这也是种“忧郁”,是对美好事物命运的担忧。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现成品组成的作品,是一种可以由观者自由联想和解读的作品。正因为它逃离了品位和美学,逃离对积极和消极的评判与归类。我们可以把《龙的忧郁》中的“奇幻乐园”理解为喷泉、枕头、阅兵式……用现成品拟态这些元素,观众不觉得乐园宏伟美丽,却又有会心一笑的默契:在某个孤独无聊的夜晚,我们也曾用手边的日用品,搭过一个自己的“乐园”啊。现成品让观众跳过表面的视觉刺激与愉悦,开始思考起来。
  讲到这里,不难看出,无论是装置艺术,还是舞台美术,对现成品的选择都和物件本身的特质息息相关。在这点上,《龙的忧郁》的舞台设计是极为成功的。当然这也是受益于导演也是舞台设计这一优势。
  较之同样舞台设计师出身的罗伯特·威尔逊导演,肯恩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观念先行的思路。美丽的画面令人沉醉,而“漠不关心(indifference)的美”让人思考。在演出过程中,导演甚至让演员故意去打破仅有的一些舞台幻觉:把模拟雪的白色地毯翻起来,把树搬动地方,开关照明灯光等,时刻提醒着观众:看看这些现成品,这不是雪,这就是地毯,那不是树,那只是枯树枝,我让你看到它本来的样子,把“释义”的权利留给你。就连台上的演员,又何尝不是“现成品”呢?他们未经训练,不懂表演的技法。如女主角伊莎贝拉在采访时所述:我就在表演我本人,角色的名字也是我的本名,舞台上的反应,就是我遇到这种情境时的真实反应。甚至剧组在巡演时,还曾邀请当地的观众一起表演。这样的戏剧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呈现方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内涵和情感上,让人觉得温暖治愈的同时,又通过诗意的气氛和手法,疏离而清晰地展现着“忧郁”——作品对戏剧传统模式、规范、语言的转换,离散了戏剧的中心话语权利,使观众的主观精神重获自由。这种“自由”,是因为创造者的一种“漠不关心”,一种“不选择立场”。这种“自由”是观众能摒除旁枝末节的干扰,去思考,去审视,去“忧郁”。 (作者为舞台设计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编者按:  5月上海,“戏剧静安”风景独好。2018年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展演将会有来自8个国家17部作品,在5月5—23日集中亮相静安戏剧舞台。本期《上海戏剧》将分三个板块,更有层次、更有趣味地梳理和推介这些剧目。三个板块分别是:编辑推荐,分门别类地将剧目、剧团、导演等亮点综合呈现;私人戏单,特别邀约戏剧评论家、戏剧导演、戏剧观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出他们的私人戏单,供大家参考;主创自荐,创作者
期刊
沪剧《早春》是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我清晰地记得,这部作品创作的开端,是我的导师罗怀臻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是宁波人,不如写柔石试试吧。  如果说,罗怀臻老师的引导鼓励和甬剧《典妻》对我的影响是我最初决定选择这个题材的缘由,那么,当我开始查阅柔石生平事迹材料时,不禁感叹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确有奇妙的缘分。  柔石被枪决于上海龙华的那一天,是1931年2月7日的凌晨。而五十七年后的同一天、同一时辰,我出生在这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导演之一,林兆华以强劲的革新姿态长期坚持着自己的戏剧实践,尝试构建具有民族品格的戏剧表演方法体系,创造了极具价值的戏剧表演新观念。  林兆华将自己的戏剧表演理论概括为建立“表演双重结构”。概念虽已提出,却尚未形成明确的阐述,仅围绕这一概念,较为集中地使用了一系列描述性话语:“演员既在戏中,又不在戏中”“既是角色又不是角色”“没有表演的表演”“提线木偶和提线人”“在叙述当
期刊
一、大师剧,不只是大师  《邬达克》,一个以人名为标题的戏,顾名思义,它像一个大师剧,讲述一位建筑师的一生,讲述一位值得敬仰和歌颂的国际友人。  几何型体搭建的舞台,从一战前的奥匈帝国的乡村,到20世界初叶的东方自由港上海,再到麦卡锡时代美国移民官的审讯室;几个木头箱子,陪着邬达克走遍了他流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是行李箱,是打样行,是凝结了邬达克毕生心血的众多建筑;一场漫长的审问,通过1952年
期刊
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自去年12月创排以来,从领导到剧组所有主创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激情全情投入,致力将上昆成立43年以来第一部昆剧现代戏创作好。  作为该剧的艺术指导之一,我认为昆剧要演好现代戏首先要抓住它的音乐结构,选择适合的曲牌。多年来,上海昆剧团以“传统剧目、改编剧目、新编剧目”三并举为建设方针,着重于传承和创新,在唱腔音乐方面大致由三种形式来体现:一是传统套曲形式。昆曲的音乐结构形式是曲
期刊
1  也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2  但是,现在的“写什么”,不是指素材和选题,而是指主旨、指这些素材和选题要表达什么。  同样面对邬达克,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中流亡到上海的欧洲人,一个在当年的“远东第一大都市”留下了超过100幢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师,不同的创作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不一样的角度和诉求,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戏剧作品。  当然可以把邬达克写成一个传奇,
期刊
以色列卡梅尔话剧团的《安魂曲》5月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上演。这对中国观众来说既是一次宝贵的精神食飨,也是一次巨大的精神震荡,因为它以最悲剧的形式叩响每位觀众对自我灵魂的拷问:我为什么活着?  这部话剧是以极其悲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它如此悲剧,以至于你从头到尾都感到压抑和沉闷。它不会让你嚎啕大哭,如果那样,反而会轻松些。它只会让你有欲哭无泪的感觉,让你感到生活的无望和悲哀。究其原因,本剧从故事情节、舞台
期刊
在上海美琪大剧院上演的、由南翔镇人民政府打造的音乐剧《爱情小笼包》没有大制作,也不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剧中更没有轰动的场面和通俗性的笑料,它只是融入了较多的商业性的元素,将商业和艺术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该剧以上海传统的名点南翔小笼包的封记点心店在掌门人新老交接时所发生的爱情故事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南翔小笼包的历史、现状、制作与特色,描写了两代人与小笼包密切相关的爱情故事,不但能刺激观众的味蕾,
期刊
对你而言,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还只是一个糊口谋生的“饭碗”?面对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是否内心会生出摆脱它的强烈渴望?别人眼中的肯定,也许恰恰是禁锢你活出自我的枷锁?假如以上问题会有些许触动到你的心弦,那么你不难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冒牌人生》一剧的观众席中得到共鸣。该剧改编自青年作家陈思安的同名小说集,由其本人担任编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导演吕睿执导。该剧曾于2019年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
期刊
欣逢今年建党百年大庆的日子。传承红色基因及众多的红色故事,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件大事。全国文艺界都行动起来了,可以想象一定会出现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想到此,不由我想起了1962年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改编《红岩》及参与演出的一些思想历程和经历。  我是课余参加复旦大学话剧团的,担任编剧。1962年长篇红色小说《红岩》出版,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全国广大青年最喜爱的读物。复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