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ong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红色”主旋律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应声而起。
  2020年11月5日晚,广东省首部原创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州艺术剧院成功首演,彭湃烈士的亲属后人同现场观众一起,在音乐和歌声中感动、感慨、感叹:原来,你就是这样的人!这个人,在歌剧舞台上高歌咏叹获得永生。
  讲述农运大王的故事
  继原创民族歌剧《天地神农》2019年8月申城首演后,游之又将创作的目光投向了“一个生死于理想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彭湃。彭湃领导海陆丰农民武装运动,简单一句话,重新演化凝练为一部舞台艺术作品,谈何容易?
  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最忌惮落入概念化、模式化的窠臼。游之深谙其道成竹在胸,从初心开始就自觉要求:写出一个真实丰满、亲切可爱、可敬可信的彭湃。


  既然中国人喜欢听故事,编剧就讲给你们听。《红流澎湃》前期功课做得相当扎实,编剧对素材的收集与选用格外用心着意。革命者唤醒农友民众自觉投身革命,高喊几声口号、拼凑几条概念,容易;从尘封史料里的往事、旧事、故事,提炼出精华、精粹、精妙的歌剧文辞,不易。遵从歌剧创作的原则与规律,彭湃和蔡素屏、周凤与彭藩以及张妈安、陈宗仁、胡步清等正反角色,依照人物对应声部,如此合情合度合理。所有涉及的内容,基本都是从真实的生活到丰美的艺术。从一身洋装到一件布衣,彭湃拆掉了自己和农友的天然障碍;从分发田契到火烧文书,彭湃拉近了自己和农友的身份距离。
  全剧分为两幕六场。序幕尾声两相观照前后对应,始于也终于上海龙华监狱,两个地域空间母子心灵感应。编剧采用这种逆时序的手法,别出心裁引人入胜。我们先看到主人公的结局,必然会产生探究因果联系的心理动力。游之的序幕尾声,别具一格与众不同。通常舞台剧的前后两部分,基本以情景和情绪为主,而鲜见戏剧情节的铺陈与描述。《红》剧的序幕在彭湃周凤隔空对话之间,安排了一场前戏。重唱内容与哑剧表演,双语解读互为帮衬,视听效果穿插交集。少年与少妇都在“心里怜着那种田人”, 母子心意相通互感共鸣。十岁光景的彭湃,无惧豪强勇斗恶人,已然一身正气,后面的剧情由此奠定了基调。尾声出现一个新角色、插入一段告别戏。下来听到质疑,这个人、这段戏,是否会带来画蛇添足之嫌?本已慷慨赴死,突然又来一出?但,如果厘清思路便可心领神会,前后两次脱衣盖衣,匠心独运别有深意。少年彭湃脱下衣裳带给农友温暖,青年彭湃留下衣裳赋予战友力量。两次戏剧行动必有内在联系,第一次应为革命思想的启蒙阶段,第二次当属革命精神的薪火传递。既符合人物本性,又符合戏剧逻辑。


  写作充分顾及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无论七字句还是自由体,所有唱词,基本依照汉语特有的四声八调十三辙的声韵格律,写出角色身份应有的用意文意和诗意深意。从“社会主义”到“一片赤心”,躲不开的政治术语,全部出自真凭实据。彭湃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创办《赤心周刊》并撰写发表檄文《谁应当出来提倡社会主义?》。歌剧里甚至原文引用彭湃早年的诗句,“勿戆勿戆,醒来醒来”等俚语白话,“天上冷月”“春宵不眠”的浪漫情怀,无不顺理成章圆融贴切。因剧作家无意“高化”“神化”英雄,从祖孙、母子、夫妻的亲情下笔着墨,表现英雄成长历程中的情感情绪、情思情理、情景情怀,写出了一个真实生动、血肉丰满的共产党人。
  最近這些年,中国民族歌剧导演队伍频添新军。曾以舞剧《边城》荣获“文华大奖”的国家一级编导谢晓泳,再度挂帅“广东首部原创歌剧”。他并未以自己熟悉且擅长的舞蹈挤压舞台,而是严格遵循歌剧创作特性,在空间分隔区域划界、人物关系走位调度上,做到重点突出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总体的画面极富美感,虚实相间动静相宜。《红》剧写的是武装斗争农民起义,但,舞美设计吴天不拘一格另辟蹊径,他刻意回避了大色块大对比的浓墨重彩腥风血雨,而以精巧流丽简约素淡的笔调,描绘出潮汕的自然风光山水草木,点缀着海丰的人文景观门楼宅第。同样,影像设计丁学平的技术手段用得也相当节制恰如其分,老天爷发怒的乱云飞渡台风骤起、农友们暴动的狂飙漫卷激情奔涌,他的多媒体都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仿真效果,既不出戏更不抢戏。
  服装设计孙玉玲以温俭相宜的色彩、灯光设计胡耀辉以冷暖分明的层次,赋予《红》剧既有年代感、又具乡土风的醒目标识。彭湃的一身米色洋服、一件驼色短褂,儒雅潇洒不张扬;素屏一袭小衫长裙,前为淡蓝渐变,后为青绿镶边,温婉清丽不艳丽。周凤出身贫户嫁入豪门,她的衣着端庄大方;彭藩、陈宗仁,深色团花长袍马褂,自成富豪乡绅风范。孙玉玲并未让舞台上的田仔蓬头垢面褴褛衣衫,经她艺术化的设计,农夫张妈安的扮相不寒碜不穷酸,看上去十分自然得体。胡耀辉非常善于运用调配灯光语言营造气氛传达情绪,素屏星夜静思、农妇田间吁叹;彭家老宅外景、陈家客厅内饰,应有的亮度、角度与宽度、深度,无不清晰明确。序幕和尾声,在全黑的背景下突出英雄的群像,彭湃和难友,带铁镣锁铁链浩气凛然,如一幅油画、一座石雕般岿然挺立,视觉冲击震撼天地。好戏!
  谱写英雄人物的赞歌
  《红》剧选定杜鸣作曲,可谓天造地设人尽其才。在广东工作生活数十年的作曲家,曾以文华大奖作品舞剧《沙湾往事》闻名遐迩。想起2015年8月在北京第一次听民族歌剧《天下黄河》,我站在大幅广告下开玩笑说,嘿,有意思,两个作曲家,“杜鸣”缺了“心”、“陈丹”少了“青”!且不说那海归画家,在我心目中,写过一批经典之作的老一辈作曲家杜鸣心,那就是一座常人难以企及和逾越的高峰。这个没“心”的作曲家,在成就造诣声誉上怕是没法和老先生比?但自从听了这版《天下黄河》首演,后来又相继看了荣膺“荷花奖”的舞剧《花木兰》,听了入选“歌剧节”的新作《二泉》,我越来越发现,这个杜鸣不简单。他的作品,有板眼儿有名堂有水准,功力不浅实力不凡,足以令人心悦诚服刮目相看。这次听编剧游之和指挥王燕两个既“严格”又“挑剔”的歌剧主创提前预告,《红流澎湃》音乐写得很不错,我,愿意相信也格外期待。


  杜鸣并非第一次接触红色题材,他作为军旅作曲家,早已心系红色情结,歌剧《天下黄河》如是,舞剧《闪闪的红星》亦如是,《红流澎湃》再次让杜鸣解决一个新的课题、接受一次新的挑战。曾有媒体报道他的观点:红色题材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正因为《红》剧又是一个红色题材,他更在意让音乐自然地亲近、贴近、走近普通观众,自然地深入人心引动共鸣:英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彭湃真实可爱可敬。杜鸣告诉笔者,中国民族歌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既定的写作方法与表现模式,他每写一部新作都在向中外经典学习和致敬,这是一个在坚持探索中努力创新的过程。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情感和美感,在尊重主题思想与选材内容的基础上,好听好看是第一原则。他每写一部歌剧,最先考虑怎么才能写得好听。好听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再去兼顾其他,做下一步的事。
  杜鸣强调:塑造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必须首先寻找与之对应的地域属性。同为红色故土革命老区,海陆丰一定有别于陕甘宁。他认为,只有明确的地域属性,这个人物才会有血有肉有根基,用句俚语说,这个人,很地道。即便外省观众,从他的音乐也会辨识其应有的面貌与表情。彭湃、素屏和亲眷农友,原籍原住汕尾海丰,这一带自古流传的渔歌田歌、乡谣俚曲极富特色,为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始素材。杜鸣选择化使用的素材首先也是要求好听,再去说它如何融入角色浑然同体。他希望歌剧音乐要适合中国观众的听觉习惯和审美取向,他们就是单纯来听音乐听歌剧,他们没义务没必要来参与作曲家的冒险与实验。如果由此产生观赏的心理隔阂与审美距离,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的创作尽可能不要给人留下刻意说教或人为渲染的印象痕迹。
  总体上,《红》剧音乐非常中国、非常民族,非常“潮汕”、非常“彭湃”。


  通篇采用中国式的旋法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写一位和一群共产党人,《国际歌》是绕不开的音乐主题。在红色的基调上,作曲家精心描绘出一个个清晰生动的音乐形象。用潮汕的音乐讲好一个潮汕的故事,他不故作高深也不故弄玄虚。序幕中圆号领奏引出彭湃和狱友哼鸣的主旋律,四度上行的动机延展出一个优美而温暖的抒情性主题,非常典型带民族性的五声徵商调式,这个主题贯穿全剧多次变化出现。从而强化了地域性、可听性,同时也保证了音乐风格的完整性、连贯性。
  全剧主要人物的重点唱段写得极为用心。女一号的音乐主题“方言”更纯正浓郁,素屏的“独白”、婆媳的“对话”温婉柔美;男一号的角色动机“乡音”更具可塑性,彭湃的“独白”、他同农友的“交谈”、他和敌人的“交锋”刚柔兼济。经常可听到借鉴传统戏曲或地方民谣的上下句平衡发展的笔调,大段咏叹调也有起承转合的章法。所有的重唱包括男女混声合唱,无不通顺流丽声声悦耳句句入心。即便是陈宗仁、胡步清等反派角色的唱段,声乐部分听起来也很顺,所谓“黑化”“丑化”的标签则多在器乐部分留痕,如,三弦的滑奏、小锣的点击,等等。经作曲家引线穿针,农人吟哦的《薅草谣》、狱友哼鸣的《国际歌》,两相照应毫无违和感。那些分节歌式的段落,因为做了音区音色节奏调性等技术上的调整变化,有效避免了单一重复容易造成的听觉心理审美疲劳。杜鸣的音乐,丝毫不会弱化英雄的理想追求与坚韧力量,彭湃对农友的亲切、亲近、亲和让英雄的形象更为可敬、可爱、可信。
  《红》剧体现出作曲家的非凡功力与超然定力。他说,因为文本带给他足够的创作自信。读着优美动人富于音乐韵律感的词句,写作的感觉随即油然而生。他说,因为这样高质量歌剧化的文本对于作曲家就是一种充满幸福感、成就感无比开心的事情,所以,上手非常顺。
  突然想起来2015年,那次就是请王燕来京指挥的歌剧《天下黄河》。再度合作《红流澎湃》,指挥家对作曲家的路数,理应了如指掌。珠影乐团是有根基有作为的老乐团,面对广东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同王燕合作,应该也是相当默契的吧。相比音乐会演奏、影视配乐等,歌剧作品的演奏还是更具难度。舞台上众多角色各种场景,需要在声乐与器乐之间出入进退周全兼顾。无论戏剧性的动态与张力,还是和声织体的色彩性与层次感,王燕与乐队都给出了音乐应有的能量与质感,带给观众丰富而生动的艺术感染力。好戏!
  演好革命先辈的形象
  通常说“人抬戏”“戏抬人”。前一种,这些年可没少领教。于是由此心生感慨,如果不靠角儿撑着,这戏还有法儿看吗?于是由此心生怜悯,这么好的角儿演这么烂的戏,你不难受也不委屈吗?《红》剧则让一众演员一夜之间“小宇宙”爆发,他们释放出来的艺术潜能十分惊人。
  看过两遍同一组演员,彭藩饰演者-抒情男低音歌唱家杨建新,在专业造诣与舞台经验上相对更具优势。但我还是更想给南方歌舞团的青年演员点赞,舞台上的“90后”“00后”令人刮目相看。杨力饰演的张妈安耿直淳朴,龙嘉强饰演的管家伯忠厚沉穩,吴博文饰演的田渔鼓有板有眼。他们的基本条件和歌唱能力都不错,在表演上也自觉努力贴近人物。彭湃母亲周凤的饰演者黄晓捷只有23岁,她的音色宽厚柔润,表演也端严含蓄,很好地塑造出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同饰反派的王尊强、李遥,两个男中音的对手戏表现不俗,有效避免了“洋腔洋调”“装腔作势”,既保留了声部的特性,又注意了角色的个性。最可贵的是无需借助字幕,陈宗仁、胡步清唱段即可听得清晰分明。虽然不是职业歌剧合唱队,但在舞台上,他们充满青春激情活力的歌声以及身份入位的表现确实令人感动。我想,这么多的年轻人,他们看过、演过的歌剧可能极为有限。通过《红》剧迅速成长,既有其自身的用功与开悟,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戏剧导演王佳纳、声乐指导穆红、合唱指导陈奕彤幕后付出的心血与劳作。
  曾在《英·雄》《彝红》《心之恋》等歌剧音乐剧担任过女一号的刘洺君,这次领衔彭湃原配夫人蔡素屏。女高音歌唱家特别注意应该如何去刻画一个全新的、陌生的、遥远的潮汕女子。总的感觉,刘洺君的角色塑造相当到位。一个自从嫁给了彭湃、看到了自由天光的少妇,那般温婉贤淑上孝下慈。我特别喜欢素屏和周凤那段女声二重唱,母亲牵挂儿子,妻子惦念丈夫,同理共情也有身份之别年龄之分。在民族女高音里,刘洺君可能不算最美艳的一个。但我很喜欢素屏的声音,毫无单薄扁窄尖亮之感,演唱起来是有一定宽度与密度的音色之感,非常符合潮汕女子的性格、开明大方追求进步的女性人格。从夫唱妇随的温柔和顺到投身革命的刚强,从“看那天上冷月”的清寂盘诘思忖沉吟,到“阿湃何时会还”的焦灼不安柔肠百转,再到“一颗心随你是眼前天边”的神往心驰牵挂无限,素屏所有唱段,女高音的歌声,倾情舒展着角色精微细腻的心曲。   从2011年听歌剧《红河谷》开始关注琼斯的饰演者毋攀,这些年,看遍听熟了由他领衔主演的小二黑、大春啊,苏武、涓生、星海啊,王景隆、司马相如啊,可真不少。他从一个小配角已然跃升为大头牌,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男高音。彭湃,这个新角色,神奇绽放夺目光芒!毋攀,你是被他逝去的灵魂附体了吗?杜鸣、游之神来之笔让你神采焕发,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恍然间我几乎认不出你的本相原形,太让人欣喜讶异甚至有些难以置信了。毋攀,硬是演活了杜鸣和游之笔下“一个22岁~33岁的中国农民运动领袖”,他是英俊健朗不乏风趣活泼的热血青年,祖父膝下受宠的少爷;在田间地头搭讪农夫村妇,彭湃是尴尬困窘的书生;贤妻良母身边温厚的暖男、彭氏门楼前坚毅的勇者、陈家鸿门宴上果敢的斗士、重返故乡镇定的革命家,彭湃十年历程中的成长成熟进步变化,表演得极富层次和内容。
  从“起风了”的抒怀宏愿,到“哭爷爷”的无尽悲叹,从“长天里狂飙起”的丰沛激情,到“在我心中有一条巨龍”的深情寄语,彭湃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丰厚的内心世界,通过毋攀美妙迷人的歌喉得以真实自然地开掘与展现。他,高音区通透圆融、中音区温润柔美;他,气息深长共鸣舒畅,弱声控制自如极富魅力。最后一首咏叹调,作曲家为歌唱家提供了自由发挥充分施展的空间。彭湃不断积蓄与释放的能量,在这一刻达到峰值。毋攀啊,你唱得特过瘾吧?我们是听得如痴如醉相当舒爽。在《红》剧中,男高音歌唱家不仅唱得好,表演上同样达到了一个高层次新台阶。彭湃与祖父、母亲、妻子以及朋友、农友,面对黑暗势力与之争锋对抗,他的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一套行动都能精准地掌控尺度、调整角度,非常到位。毋攀以其我们从未领略过的魅力,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舞台上的彭湃让书本中的彭湃走进现代人的心,从而让烈士的亲眷乡党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高度的认同感,他成功而自然地征服了全场观众。好戏!
  我以个人所见,在最近几年出品的多部原创民族歌剧中,《红流澎湃》很可能是一部低成本制作、高质量演出的范例。它的音乐和文本、舞台和演员,相互之间最融最顺也最合拍最平衡最完整。当然,再好的戏初次首演,可以接近艺术理想却也难说艺术完美到顶,那么就一定还有提升改善的空间。如,有些争议的尾声那场戏,是否可以再精炼一些?幕后合唱段落是否可以调序合并?这样或许更利于情节的集中与节奏的顺畅。
  正式首演之前,《红流澎湃》已光荣入选“百年百部”舞台作品。这桩喜讯,无疑将会带给全体主创演职人员巨大的动力。愿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演出,赢得呼声喝彩更强更多更响亮。加油!
其他文献
上海古典音乐与歌剧爱好者对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Joyce DiDonato)并不陌生。201 5年春暖花开时节。迪多纳托与意大利金苹果古乐团首度访沪,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一场“巴洛克女王——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独唱音乐会”,令人至今记忆犹新。迪多纳托一开嗓,全场的耳朵都被吸引,演出结束,全场的掌声与欢呼声爆棚。  2016年11月,迪多纳托与金苹果古乐团首次合作,录制发行了独唱专辑
期刊
近期热点:2018年,是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建团百年纪念。而克利夫兰管弦乐团2018-2019年乐季是乐团与弗朗茨·威尔瑟一莫斯特结盟的第17个乐季,也是弗朗兹·威尔瑟一莫斯特率领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第19次国际巡演。这是乐團第二次在中国内地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深圳1、武汉等城市的大范围巡演,同时乐团也将在澳门和中国台北巡演。  出生年月:1960年8月1 6日  出生地:奥地利,林茨  从艺经历:弗
期刊
这几天,我多次在线观赏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中共中江县委为出品单位,四川交响乐团、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四川交响乐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歌舞剧院演出的旧剧新推歌剧《同心结》,倍觉温馨,亦颇为激动。  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吐子弹、喷火苗的枪眼;用长眠置换惊风雨、泣鬼神的傲然。对于这样一个战斗英雄,创作团队用音乐、戏剧,借简单但制
期刊
艺术领域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等级制度”——越古老越好,古老的、“高雅”的叙事形式(史诗、小说、戏剧、芭蕾),比新媒体(漫画、电影、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高其一等”。改编也被要求遵循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譬如彼得·杰克逊的大片《挪威传奇》就是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原著的浓缩版,就好像在你孩子的xbox游戏(任天堂开发的一款家用电视机游戏)上烙下“魔戒”的商标(《魔戒》是托尔金教授最著名的代表
期刊
小瓊:自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这段特殊时期里中国可谓是上演完整规格歌剧制作的先锋。我也很高兴地向大家分享:日本最近也把一部完整规格的歌剧《末日之梦》搬上舞台。这部歌剧由藤仓大(日本作曲家,现居伦敦)作曲,哈里·罗斯作词;此次世界首演则由琳达·施泰尔导演,东京新国立剧场歌剧艺术总监大野和士指挥。  小薇:乐团、合唱团、独唱家这么多人同时参加排练,加上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隔离等种种防疫政策
期刊
《纳布科》是威尔第创作的第三部歌剧,也是他一炮打响的成名作,虽然在戏剧结构上尚有不足之处,但在音乐上,威尔第的一些标志性特色已经出现,并影响了他以后一系列的歌剧创作。上海歌剧院4月11日至13日上演全新制作的《纳布科》,既是上海大剧院20周年庆典系列演出中的一部大戏,也是该剧在上海的首演,因此别具意义。  新制作的主创人员全部来自意大利,有趣的是,两位关键人物——艺术顾问皮尔·路易吉·皮兹和导演马
期刊
2020年10月18日于我而言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重新在德国的曼海姆歌剧院看了歌剧《晚祷》(Vespertine)后有三点感想分享给大家。  特殊的演出来之不易  2020年3月初,观看由国内优秀的青年男高音夏侯金旭在德国曼海姆歌剧院的首秀(在《波希米亚人》中饰演鲁道夫)时,我还暗自庆幸,春節间搭上了汉莎从北京到德国的最后一个航班,当时并没有想到这竟然是疫情前观看的最后一场歌剧演出。之后,欧洲乃至
期刊
带有官方(文化主管部门)主办色彩的“中国歌剧节”,创建于2011年。  中国歌剧节不是平地而起的某一剧种的“节”,对于它的来源、传统乃至所起到的传承和出新的作用,似应有个大致的了解。  类似于“节”的、全国性的、相对独立的歌剧活动,其历史当追溯到1990年的“株洲汇演”。当时这个活动的正式称谓是“全国歌剧观摩演出”,没有届数之称,由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30年后回望,这次观摩演出中的剧目
期刊
大卫·斯特恩  美国著名歌剧指挥,古乐指挥家  上海巴洛克音乐节音乐总监  美国科罗拉多州科斯特·布特音乐节音乐总监,巴黎烈火歌剧院创办人与音乐总监;耶鲁大学文学学士,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硕士。  斯特恩于2015年出任美国棕榈滩歌剧院首席指挥,是当今音乐界的先驱人物。曾作为客席指挥与世界众多著名乐团合作;作为歌剧指挥,曾受邀赴欧洲多个歌剧院演出或担任音乐总监。他率领的烈火歌剧院早已被公认为古乐领域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產党建党10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今,在中国的歌剧舞台上,以党建为题材的原创歌剧层出不穷,其中有写事件的、有写人物的,还有写史实和战争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巨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颇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节点上来,这本身是一个非常自然和正常的现象。  11月4日、5日,我在广州观看了一部歌颂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驱者彭湃的原创歌剧,名为《红流澎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