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来之,则安之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继来的随安山房,随着三坊七巷的租约到期以后,再租还得竞拍,院子不是那么易得。『也想过造院子,但地皮并不好拿。』他干脆在福州城里买了一套叠拼,小隐于城,随遇而安。这些年他收集的宝贝,也有了安稳妥帖的去处。林继来一直渴望恢复往昔的荣光,通过陈设,让几代人的生活在当下重合。那种惬意的生活,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使他迷恋。
  藏一段旧时光
  林继来曾经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老福州街景你知多少》的帖子。对空间的记忆和留恋,一直存在他心里。某个下午,他用笔画下了记忆中儿时的院落。
  院落位于早年的旗汛口,历史上归旗人所管,布局与三坊七巷迥异,四面围合。进门之前,需穿过一溜细长的小排房,随后相继穿过厨房、书房、厅堂和厢房。那是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大家庭,四代同堂。孩子多,与隔壁院落的后门又相连,中间仅以马道相隔,那些年总能听见他们的狂奔嬉笑。院落生机勃勃,生长着上百年的石榴、葡萄、龙眼树,更替着四季的颜色。等到果子成熟,够不着,孩子们就跑到隔壁楼房三四层高的地方,用棍子把果子打下来,分给街坊四邻。知道夜里昙花要开,大家都聚在院子里等待。祖父午睡前,总会在井里放一只西瓜,醒后便有一群孩子围拢过来吃。井里有黑色的小鱼,一是去蚊虫的卵,二是以防投毒。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趴在井口,距离四五米,依然清晰可见,这也是林继来最难忘的悠闲时光之一。
  房子易得,时空难求。
  林继来买下的这栋叠拼,比过去在三坊七巷的茶室多了陈设空间,他无法接受自己的藏品被束之高阁,东西越多,越促使他想着如何使用。福州城里著名的设计师是他的“历史迷粉丝”,常常听林继来讲历史上的故事。林继来请他与自己一起进行房子的空间设计。但是两人在设计和安排上,总会遇到分歧,林继来又很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这套房子布置好以后,他不来了,生气了嘿。”林继来笑着说,不过依旧坚持在空间的摆设上,既要有意为之,又不要让人看出刻意的痕迹。而且,他不着急:“最终它呈现的一定是生活化的状态,不是为了美感而美感,这需要慢慢调整。”
  林继来并不住在这里,但每天都会来,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固定了的习惯。加之,时常有朋友过来小坐,为着正事也聊些琐事,有朋友带着藏品过来分享,也有朋友新买了字画拿来鉴赏。他习惯了有一处地方,不是办公室,也不是家里的客厅,有人来就说说话,没人就自己看书画画。
  “生活嘛,就是怎么开心怎么玩。”林继来不愿把自己的闲暇时光,交付给娱乐场所,只想过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生活。
  藏在有心人
  林继来的本职是房地产,却醉心艺术文化的氛围。他不喝酒,少应酬。过去的一年,他的天平也从生意渐渐向“玩”倾斜。
  但其实,他已经“玩”了很久。
  林继来的祖父在师大中文系执教,爱好书画。尽管在动荡的年代所藏都没了,但喜好以及好品位都完整地遗传给了孙儿。
  2001年,林继来被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拉去拍卖会。那时的林继来对书画一点都不懂,只是觉得老东西的价值应该不低,于是花了11 000元人民币买了一张萨镇冰的画,当时这幅画的市场价大约在1 000元人民币左右。林继来倒没觉得买贵了,反而从此对字画收藏开始有了兴趣。这幅画,他至今還留着,算是对进入圈子的纪念。
  如今林继来刚好进入不惑之年,但对于收藏界来说,他仍然算是年轻人。最初,他只认作品的名气,但久而久之,发觉有的作品徒有名气。现在,他只看东西的好坏,愈发稳健成熟。对历史,林继来相当熟稔,这也给他的收藏带来了莫大帮助。房子的二楼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非常漂亮的小楷,落款“尚友亭中书与桂儿傚习日课”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份手稿是林继来跟一个朋友买的,当时朋友收了一批书稿,唯独对这一份没有考证出详细的人来,因为断句有些问题。朋友认为是某人在尚友亭这个地方写的,而林继来则认为是一位叫尚友的人,在亭子里写的。于是,他翻书、上网各方查证,还真确认了在万历年间有位叫郭尚友的尚书,看生平应是进士出生,所以书法相当漂亮。这份手稿被他用4万元人民币收入,算是捡了个漏,因为这样的书画在当时应该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
  早期,他买东西十分疯狂。见他有如此购买力,一些人绞尽脑汁跟他套近乎,这一度令他十分反感。这几年,他有意控制生意的规模,人也变得愈加随和。林继来不去界定自己现在的身份,视自己的收藏为“玩”,是那种少见的可以玩得很纯粹的人。除了资金充裕,林继来对收藏有着由衷的热爱,且不止于浮表。这样的生活爱好,也塑造了另一个林继来,一个柔软的林继来。
  藏而有得之
  屋子里有一幅画,是画家怀一所作,林继来很喜欢。
  原本,林继来希望能买一幅做收藏。但怀一也很客气,说最近没有作品,一直没有答应。
  接着,林继来重病了整整一个月。某天突然收到怀一的微信,问说,林兄,最近在忙什么?林继来刚刚手术完还在恢复期,于是回复:不好意思,现在在住院。过了几天,林继来就收到这幅画,附言:林兄,希望你早日康复,专门为你画了一幅画。林继来当即感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这样一位当代有名的画家,求画不得,仅仅在微信上交流了几次收藏心得,得知我生病,就画了一幅送我。这样性情的画家太少了,非常感动。”
  林继来认为这是收藏给他带来的际遇,身边也因此聚集了许多有趣的人,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屋子里有处柜子,专门放漳州窑。其中有只明代漳州窑的花瓶,身形比较大,市面上少见。早些年,林继来去漳州时在漳窑收藏协会会长处看到,心下感叹:实在是太漂亮了。但老爷子舍不得卖,开价很高,想借此吓走不懂珍惜的人。“那是2007年左右,福州到漳州没有动车,开车300多千米,我就这么来来回回。”不知不觉,从年头到年尾。某天林继来刚好要去厦门探望一个朋友,就叫上朋友再走一趟。见到了,还是喜欢得很,于是咬牙买了下来。当时朋友还没领悟到漳窑的美,对此很不理解。“他跟我去那次,自己也买了些瓶子。现在,他是漳窑收藏的专家。”林继来哈哈大笑,“所以收藏这件事是潜移默化的,能给生活带来乐趣。”
  随安山房里多是清末民初的老家具,有的已经跟了他十几年。像书画一样,他觉得这些家具亲切。书房,仿照了祖父当年的陈设,原本有一对“鸡笼椅”,囿于空间的限制和饮茶习惯的改变,他将其替换成了方桌和梳背椅。他翻出家族旧照,那些黑白的影像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
  尚有许多藏品在楼上库房的盒子里。无论它们多贵重,能使用的林继来都投入使用。这招致了很多意外,仅建盏就失手碎了好几个,但仍无法使他改变初衷,“因为损耗是必然的。”
  林继来几乎是不计成本地打造这里的空间,一楼的地板均以金砖铺就,光是养砖就用了100升的特制油。挑选适合陈设的藏品并不容易,不全是因为藏品过多,还在于搬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此次搬家,一个完整的博山炉便断了一只脚。他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断的,拆封时才发现。
  2016年6月,林继来策划了一场名为“无常·日常”缮物作品展。在他心里,也许早已将无常视作日常,亦早已适应爱上收藏这15年间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某些蜕变。
其他文献
苦不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累不累,打石酿酒弹棉花;  难不难,编篾熬糖磨剪子;  近两年手艺热,一听说最后的铁匠、石匠、篾匠、木匠、棉花匠,大家就激动半天,动辄呼吁保护。其实,这些老行当之所以会逐渐消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辛苦了。  想想看,三伏天对着热炉子,半夜三更纳鞋底,走南闯北补锅补鞋,漫天飞絮中弹棉花……纵然辛苦如此,也不过是勉强糊口。  不妨来看看,手艺老行当中,最苦的有哪些
“呜——呜——”火车鸣笛夹杂着铁轨撞击声,呼啸而来,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洪易一手端着颜料盘一手拿着画笔,专心致志地给一只钢雕猴上色。他说,创作彩绘钢雕让他乐在其中,虽然工作室就在繁忙的火车站旁边,但一切噪音都打扰不了他。  “我上辈子可能是火车司机,这辈子才跟铁路结下不解之缘。”洪易笑着说。的确,从铁路旁起家,他就像飞奔的火车头一样,闯进了台湾当代艺术界,刮起一股强烈的色彩旋风。  动物派对  今年
孔亦铭的工作室在太湖边上。一路颠簸到临湖,亦铭来接,工作时穿的围裙还没脱下。进入红木家具厂,灯光有些昏暗,她的工作室就在楼梯一角。推开门,一片明亮,但不太像女孩子的工作室。大件的机器,散落的刻刀和木头,粗糙而硬朗的色调,亦铭的笑容有些羞涩。  西方的学养,也是传统的匠心  亦铭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坦诚。  她很直接地讲,当时学鸟笼是因为留学回国后发现工作不好找。“我大学在美国读的,回来没找
高台之上,佛像宝相庄严,但又不拒人于千里,  双手自然微垂,衣衫仿佛被风吹动,  静静听,空气里流淌的朗朗梵音。
手艺:裁衣、做荷包  等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说的是黛玉的灵秀。  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家都觉得林妹妹只近书卷远离女红。其实不然,林妹妹不但诗好,也是女红中的绝顶高手。书中写黛玉做女红有好几处,正面只有一处。第二十八回宝黛拌嘴,过了一会去找黛玉,看见的场景是: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裁什么呢。过了一会,宝钗也来了,笑道:“越发能干了,连裁铰都
在外打拼,总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租一个小屋,可能不是那么明亮,可能满是尘土油烟,可能早已“劣迹斑斑”,可能坏得心灰大半,但只要动一动手,认真DIY,朝着心中那个家去打造、去经营,谁说相房就不能有家的模样呢?“房子是租来的,但日子不是。”  男生租房看这边  圃生:文艺杂货范儿  房屋情况:40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老房子。2011年起租,月租2500元,位于北京二环外。  业主状态:广西长大,北京
见到曹臻一,是在深夜11点,她来北京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当天的采访会面,已经是她见的第7拨人。10年前,曹臻一在北京做文学青年,写诗、写散文、写剧本、写专栏……与一干江湖大佬处得跟亲人一般。突然有一天,她背着双肩包离开了北京,决定把自己的人生和猪肉捆绑在一起。  希望这个世界变得幸福一些  那是一个夏天,曹臻一在厨房里忙活,抬头看见窗外树叶交错而成的阴影,与稀少的行人形成了一幅美景,她突然心生一
隐于大山的古村落  女娲抟土造人,赋世间万物予灵性,一直被世人所传颂。  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區云雾山脚下,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泥人王村,这里的一石一瓦、一砖一木,都透着沧桑与厚重。可是,隐藏在这些砖瓦的背后,传承已久的泥塑技艺正在上演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由武汉市汉口驱车到黄陂,再由黄陂一路向西,行约20千米,便到了坐落在云雾山脚下的泥人王村。村前溪水穿流而过,周围竹林、枫林、果林
采用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一的景泰蓝工艺,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霁红釉玉壶春瓶为原型,《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创新性地把画珐琅工艺、錾胎珐琅、掐丝珐琅三种传统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精雕细琢下实现了传统和创新的融合。  赏瓶瓶身高38厘米,为高38米的天坛祈年殿等比例缩小,最大直径21厘米,代表APEC 21个经济体,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北京市工艺美术师联手创作。赏瓶纹样以宝相花为设计基础,在借鉴
绘画是一条执拗的路  舒展的话不多。采访时,回复的字数永远比提问的少,言简意赅,安静直率。  2005年夏天,15岁的舒展认识了绘画启蒙老师。老师对他特别好,系统地教他绘画方式、技巧。问及老师教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说:“教我如何做好一个人。”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回答,然而他用行动证明,无论是做好一个人,还是做好一件事,前提都是忠于简单的内心。  那时候,舒展的梦想是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学油画。可惜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