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闻评论的贴近性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张报纸若没有好的新闻评论,就等于没有灵魂。改革开放的今天,党报评论在宏观领域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担负的解释政策,更新观念,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重要责任更加强化。很多党报都纷纷在重要版面开辟专栏、专版,加强新闻评论的分量,党报新闻评论呈现出逐步繁荣的态势。但是,眼下一些党报的新闻评论却难以尽如人意,阅读率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太“硬”,放不下架子,板着面孔说话,拒人千里之外,勾不起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兴趣。
  党报的新闻评论能否“软”下来,更贴近读者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党报新闻评论就应该居高临下,以提要求、下指示、发号召的面目出现,文字也大都严肃、刻板,甚至冰冷。这种感觉好似在评论与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堵墙,势必影响新闻评论的成效。新闻评论与读者接触时产生的第一感觉十分重要。良好的第一感觉使读者愿意留住视线,接受引导,反之则会产生戒备、对抗、敬而远之的心理,这就要求党报的新闻评论要讲心里话,追求真情实感,读者才能看下去,才会感到亲切,最终接受评论的观点。
  基于以上认识,很多党报的评论工作者在提高评论的贴近性上下了很多工夫,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努力,来改进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做得比较出色,值得研究和借鉴。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中心评论的化名,从1998年开始使用至今,已经发表了25篇文章。署名“任仲平”的文章都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题材重大,一般文字长约6000字。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全没有以往理论评论文章的生涩和僵硬。能让读者心平气和地把一篇6000多字的评论看下来,十分不易。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得既表述严谨,又生动活泼,需要很高的技巧。“任仲平”能做到这一点,主要靠的是:
  一、多段落,短句子。分段多,主要是为了缓解视觉的疲劳,加强阅读的节奏感。短句子,一方面可以增加言语的力度,一方面避免了长句子给读者造成的压迫感。一直以来总有一种认识,言论中用短句子,其表意总不如长句子全面、深刻,其实针对广大普通读者而言,太专业和太冗长的表述容易造成本能的排斥和反感。这也是“任仲平”深入分析了读者心理学之后采用的针对措施,体现了它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
  二、尽量口语化。说“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绝活,就绝在它虽然篇幅很大、立意很深、选题很高,却能像和读者拉家常一样,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如《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这篇文章,开头就写“不敢想,想不到,梦都梦不到——我们的人民这样诉说着身边的变化;不得了,了不得,东方新神话——国外的朋友这样评价着我们的发展。”看似老友促膝,信手拈来,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任仲平”不是用俯视,也不是用仰视,而是用平视的角度,和读者进行沟通的。只有如此,才能让读者感到亲和,感到舒畅,而“任仲平”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春风化雨似的完成了对读者的教育和灌输。
  三、言简意赅。这是评论文章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的内容要求,也是多段落、短句子的形式要求。要做到言简意赅,就需要有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很透,要点抓得很准。表述一个意思,总能用最简洁、最快捷的方式体现出来。如《论三贴近》一文中这样写实际、生活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善于用排比等方式增加气势。评论也需要文采,评论更需要文采,没有文采的评论不适合新闻纸的特性,也不适合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然而,“任仲平”的文采不是简单地贴附在内容上的皮,而是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的有力手段。譬如在《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中论述要克服困难加快发展时,就这样写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变化那变化,发展才能有变化。”这样精当、有力、大气的排比句,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赏心悦目,大有如沐春风,心潮难平之感。
  五、将枯燥的哲学理论活化成生动的社会实践。理论评论文章说到底,还是要以理服人,作为指导我们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锐利的武器。但对于读者而言,哲学理论相对枯燥、专业、艰深,这也是原来一些评论文章面目可憎的主要原因。“任仲平”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但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简单说教,而是把这些理论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在一段哲学表述后,总是用浅显的语言,皆知的事实做注解,使得每一句话都有来头出处,有落脚归宿,又非常有力。
  六、辩证地讲,正反地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都有它的两面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我们的工作,就也需要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总结事物。这一点在“任仲平”的文章中有很深刻的体现。它总是在表述一个观点的同时,把其对立面也随之提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既能唤起读者振奋的激情,又能让读者把握好度,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升华》一文中,先讲“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然后又将发展当中涉及的环保问题、资源问题、质量效益问题作为很重要的方面提出,认为“发展不仅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发展,就应该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篇6000多字的评论文章,没有清晰的层次和条理,没有精心的谋划和布置,极容易造成文章结构的失败和读者思维的混乱。“任仲平”的文章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编排的。
  综上所述,提高党报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不易,进而做好党报的新闻评论更难,但“任仲平”为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党报的评论员第一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础;第二要以深刻的政策解读为条件;第三要有清晰的条理和清醒的头脑;第四要有亲民平和的写作态度;第五要有雍容大气的文风。唯有如此,才能写出出色的党报新闻评论文章。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10月20日22点47分,位于河南新密市平陌镇的郑煤集团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突出事故,成为今年我国又一起特大的事故。新浪网于第二天早上8点12分就发出了第一条相关的新闻,初步报道了受灾情况。随着救援工作的逐步展开和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以新浪网和人民网为主的各大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及相关的背景介绍,积极发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成为继非典后对突发性事故报道的又一典范。    媒体的大平矿难
期刊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其作用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对决策、行为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某种制约来实现的。舆论监督是关系舆论导向的大问题,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帜责。    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相关材料    对于报刊来说,来信必登、有访必报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有责任做好信访工作,正
期刊
每当我闲暇之余抚摸着一摞摞已发表的文稿,翻阅那一本本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时,内心不由一番感叹:“《新闻爱好者》,您是俺全家的良师益友。  记得那是1999年的1月份,当时我是一位20岁出头的基干民兵。我因帮人办事遭遇车祸而左腿高位截肢,成为终身残疾。面对突然飞来的残酷现实,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我不由泪流满面:“我还年轻呵,以后的路该咋走?”正当我一筹莫展走投无路的时候,市(县)人武部和乡领导前来看望我,
期刊
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4年4月引进出版了阿兰·德披顿的全部六部作品。据报道,为了推出德波顿的这套书,上海译文出版社专门成立了一个项目工作小组,延请“国内一流翻译家”翻译德波顿的作品;并邀请著名学者、作家撰文,为当时计划中的德波顿访问中国作铺垫呼应。为了配合宣传阿兰·德波顿本人也于5月11日来到上海,并于京沪两地的高校举行演讲及签名售书活动。除了19家纸质媒体报道外,中央电视台十套播出了《带着哲学旅
期刊
最近,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德民成了百姓共同关注的特号新闻人物,陆德民一下子从受人尊敬的学者、被人爱戴的师长和深得大众仰慕的经济学家的灿烂云端跌入了人生的悬崖深谷。  这一既成事实使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是的,当然是由陆德民嫖娼导致的。舍此,媒体关于此事的炒作或者公众对此的舆论都只会是无源之水。  但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使陆德民瞬间坠入悬崖深谷的,还有多家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电视媒体永葆活力的根本。企业电视宣传工作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受媒体自身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影响,企业电视宣传工作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由于企业电视台自身所在地域所属行业的局限,新闻采访范围狭窄、报道题材单一,企业电视宣传出现了弱化势头。  面对新的挑战,提高企业电视新闻质量,坚守宣传阵地,服务好企业
期刊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遇到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
期刊
那天是端午节。6月22日晚9点多,饭刚端上餐桌,我还没来得及动筷子,手机就响了。  “小浪底库区发生翻船事故,有六七十人落水,你马上到报社来!”报社领导在电话里急促地说。  “吃不成饭了,晚上肯定回不来!”望着刚做好饭的妻子,我拿上两个出锅的粽子,来不及说抱歉,就匆匆跑出家门,打的火速赶往报社。  总编助理李卫华已经在报社等候,他安排好了摄影记者和采访车辆,并向我们交代了采访的注意事项。扎实的准备
期刊
2004年10月12日,广州市天河区法院作出判决:《中国改革》杂志的两篇报道——《两种改制两重天》、《谁在分“肥”》没有构成侵权,驳回原告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关于《中国改革》名誉侵权的诉讼请求。长达一年多的诉讼,考验着媒体的道德与责任、社会的正义与良知、司法的公正与开明。广州市禾河区法院对此案的判决,开启了保护媒体舆论监督的先河,明确了新闻内容基本准确就可以规避名誉侵权的司法精神,清晰界定了名誉
期刊
从事记者生涯的第一年往往会给每一个新手留下既充满希望又常遭遇挫败的难忘记忆。即使如今已经站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讲台上,我也忘不了5年前刚刚进入新华社工作时与历史擦肩而过的两次经历。  1998年9月,直辖刚刚一年的重庆市主办了它的第一次国际研讨会———中美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会议旨在推动中国的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和中国经济发展,参与联合主办的美方合作者是一个叫做全美亚洲研究所(The Na?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