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s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蒙蒙亮,村子被阴冷笼罩着。中年男人轻轻打开院子的门,踩着泥泞的小路向南走了几步,来到隔壁院子的门前,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清脆的撞击声惊醒了墙头睡梦中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飞走了。刚进院门,男人便看到院子的矮墙边,堆着些板凳和石砖。
  他没有进屋。他知道,人不在。
  这间破旧的瓦房,住着他年过古稀的老母亲。母亲在这个偏僻的村庄生活了大半辈子,养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五十多岁时,丈夫离世,大儿子去了城里,闺女嫁到了外地,只有二儿子留在了身边。儿子在老屋旁建了栋新房,母亲却怎么也不肯过去住。“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住惯了,不稀罕你们那新房。”每次劝她,她就皱着眉头用这样的话搪塞过去。老屋虽然破败,但母亲每天都清扫整理,倒也干净整齐,直到她得了病。
  一开始,母亲只是记性变差,渐渐地,她开始不认得人,也不忙活着收拾院里屋外,墙角砖缝长出杂草,门前尘土随风吹起。到了后来,母亲竟有点疯的迹象,会猛不丁地逮着个人就打,搞得乡里邻居见着了都绕道走。
  可每年的春天,她都会走出院子去村头的路口,在路口一站就是一整天,不管刮风下雨,就站在那儿,望着路的尽头。回村看望父母的年轻人都从那个尽头出现,经过路口回到属于他们的那一缕炊烟。
  母亲在等谁?母亲在等她的女儿。出嫁的时候,女儿告诉难舍的母亲,每年春天她都会回来看母亲,让母亲记得到时站在路口,接她回家。
  她清醒的时候便牢记着闺女的这句话,疯了,什么都忘了,还惦记着闺女,每年到了春天,便守在路口。
  “女儿回来吗?”
  “刚嫁那几年常回,后来啊也就不清楚了,次数少了吧。”
  开始,大家还叽叽喳喳地问,听到答案后叹口气,恍若没遇见这事一般,各忙各的去了。
  晚上,母亲还硬要睡在路边,儿子怎么劝她都不听。暮春寒凉,儿子硬拖着年过花甲的老母亲把她拽回家。可第二天,她又早早地站在了路口。
  今年实在不行了,母亲已经七十有四,儿子给门上了锁,看着母亲吃完饭睡下,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半夜,母亲轻手轻脚地爬起来,扯了扯锁上的门干着急,转身环顾着院子,目光停在了低矮的墙头。她找了些散落的砖块垒高了,又从屋子里搬出椅子条凳,先把两张椅子放在垒好的砖上,再把条凳架在椅子上,现在,她要爬到椅子上去。她弓着背,踩着砖,爬上了椅子,椅子立刻晃了起来。母亲重心不稳,差点被晃了下来,她慌忙扶住红砖墙,稳住了,又爬下来,重新搭建。
  驼背的身影折腾了很久,感觉稳固了,高度也够了,她扶住膝盖,缓缓直起腰板。这次,她先踩上一只脚,伸出干瘦的胳膊够到椅子背,另一只手扶着墙壁,手指扒着墙缝,上下看了几眼,吸了吸气蹬上去,稍稍摇了摇,好像弱不禁风的干枯老树。母亲站在了条凳上,稳住了,把双手够到了院墙上,朝墙外瞅了两眼。
  墙那边也堆了些砖块,可以落脚,但比老人高出半米的墙,转身落地依旧困难。她没怎么犹豫,笨拙地伸出腿,跨上墙头,瘦弱的身子在墙头上趴了很久,她望了望天,下定决心,蹭着外墙落了下去,直接跌坐在砖块堆上,她踉跄站起,拍拍手掌,踏上了通向路口的路。
  中年男人看到散落在墙边的椅子和砖块,转身朝路口走去。
  天已经亮了。远处,天地相接的交界,太阳正散发出万丈光芒,照亮人间。母亲形影单只,立在路口,守望着女儿回家的路。
  她不知道,十二年前,女儿就已经离世了。她不知道,她依旧在等。
  丁嘉阳:江苏省泰州中学梅苑文学社学生
  指导老师:何文峰
  编輯    沈不言
其他文献
餐厅一时乱成一团,所有人都惶恐不安。  阿元探长朝助理小徐招招手,说:“把这几个涉案人安排进不同的包间,告诉他们我要私下询问细节。”小徐领命而去。很快,嘈杂的餐厅安静了下来。  “先从谁开始呢?”小徐疑惑地问探长。  “从离李煜最近的那位开始吧。”阿元探长定了定眼神。  1  此时的段亿又急又怕,李煜中毒倒下的那一幕似乎还浮现在他眼前。“探長,这事儿跟我没关系啊。”一见探长,段亿忙站起身来。  “
期刊
在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留京过年的我们,为了过出不一样的年味,拥有不一样的仪式感,我和姐姐相约大年初一穿汉服逛故宫。  我们从东华门沿护城河前行,微风拂过脸颊,还有丝丝寒意,“春寒料峭”非常合适形容我此刻的感觉。虽已立春,护城河上的冰还没有融化,游人们大多未脱棉衣,似乎冬天还没有过去。绕过角楼,看到护城河边上那一排垂柳的枝条在风中轻摇,萌动出淡淡的浅浅的鹅黄,安静飘逸。姐姐说在城墙四角上的角楼
期刊
我在公园见到那个男人时,他正被一群小孩围着欺负,小孩们边朝他扔雪球边念叨:“脏疯子,臭疯子!”而男人却像听不到,依旧笑嘻嘻的,把那群小孩当成陪自己玩耍的伙伴。我气不过,喊了一嗓子,小孩们一哄而散。有个大胆的还撂下一句:“你帮他,你也是疯子。”  那个男人没有家,饿了就捡垃圾换钱买吃的,累了就睡在公园的长椅上。他妻子走得早,给他留了个儿子。儿子八岁那年走丢了,男人发疯似的找了五年,仍旧杳无音讯。从那
期刊
“吵什么,这肉本来就是我先看见的!”  “那是你跑得快。你想要?没门,这肉我今天要定了!”  隔着一条街的肉铺外,又传来王大爷那带着乡音的叫嚷。肉铺旁围观的人群中心,是王大爷和张阿姨因为一块腌肉而引发的对峙。王大爷像根瘦弱却足够牢固的電线杆一般,伫立在石案旁,一边提着肉,一边咄咄逼人地向张阿姨叫嚣,闪亮的唾沫星子从口中奔出。  这种情况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了。  王大爷,这是我对他的称呼。  小区里大
期刊
车子拐下新204国道,一条新建的水泥路通向村里。泰河村年轻的支书已在路边等候,支书戴一副黑色边框眼镜,文气而内敛,想来是大学生村官。一路随行,年轻的支书娓娓道来。  原来,泰河村得名于穿境而过的泰东河和梁垛河两条黄金水道。此地交通便利,新204国道将泰河村一分为二。新村落规划齐整,风景秀美。老村落有著名的十八里河口,相传董永七仙女在此喜结良缘。  泰河村的老村落,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可容三四辆汽车并
期刊
来财是只狗。  父亲发现它的时候,它被困在路边的水渠里凄凉地叫着,流出的眼泪就像秋天早晨的露水。父亲将它抱出来时,发现它都快冻僵了。  父亲将它放在向阳的一块空坪上,把四个肉包子递到它面前。那是父亲和母亲的早餐,父亲清早从云溪街上回来,买了拿回家要同母亲一起分享的。  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模样,父亲笑笑,离开了。自从赛虎被人毒死后,家里近三年没有养过狗了。赛虎是看家的好帮手,生活的好伙伴,一点也不亚于
期刊
夏天,我喜欢去附近的清凉山公园避暑。或许是心静自然凉,走在林荫大道上,一阵清凉迎面而来,包裹住我的等待与喜悦。呼吸着负氧离子,肺泡渐渐张开,一些历史的记忆也随着光合作用,重新泛起了青翠的光泽。  清凉山本名石头山。据说,诸葛亮在南京考察地形时,见钟山如龙盘于东南之地,石城似虎踞于长江之滨,惊觉“此乃帝王之宅也”。为联吴抗曹,便力谏孙权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头城,清凉山因此得名石头山。而
期刊
爹自小失去父亲。20世纪60年代,为了生存,23岁的爹独自一人带着瘫痪的老母亲,从城里来到乡下生活。其时,父亲的六个兄长和姐姐不是身故就是远居异乡。  在乡下,因是外来户,又能干,庄上那些所谓的“正种”,认为爹抢了他们的饭碗,唤爹为“野种”,联合起来欺负爹。爹可不是泥捏的,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挺过,得以活下。  那时的爹帅气能干,与村长兼厂长家的女儿相恋了,但因太穷,又无权势,热恋着的他俩被活活拆
期刊
来自江苏姜堰农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一兵杨元喜,用了33年的时间,学海行舟,书山攀缘,完成了从战士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凤凰涅槃。  1  1974年12月,初冬的镇江火车站,运载新兵的专列汽笛拉响了,杨元喜看着满车厢草绿映衬着的青春的面庞,摸一摸刚刚换上身的簇新军装,他在心底里笑了。  那一年到泰县梁徐公社接兵的部队,就是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测绘大队”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一测绘大队。  
期刊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道: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蹲在樱桃树林里往嘴里塞未成熟的樱桃,是学生时代最浪漫的事,哪怕味道酸涩,带着一种并不丰腴的美好。  我的学校没有樱桃树林,只有成片的橘子树,教室前后,操场边上,林荫道旁,到处都是。每到深秋,一片片茂盛的碧绿中,缀满了大大小小的金黄,它们散发着橘子特有的略带苦涩的清香,塞满了我的鼻息、我的大脑,塞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塞進函数、电介质、基因的空隙。只要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