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与电影感知理论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Ⅰ:运动—影像》中德勒兹论证了影像“自我存在”的独特性,指出电影感知有别传统自然感知。前者不只甚至不再以人为感知中心,而以影像自身为中心。他从反思柏拉图主义入手论证电影感知存在之可能,并在柏格森感知理论基础上提出其两种差异化状态:一种解构“主体—客体”二元式感知模式,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束缚;另一种以非人感知模式反思梅洛-庞蒂主体感知理论。最后以“感知—影像”说明其状态:影像同时呈现导演/摄影机的双重观看,即能动的“半主观”状态。
其他文献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从叙事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民间话语占主要力量的互联网空间中,如何借助新主旋律电影引导网络舆情,塑造国家形象认同、尊重民族英雄、引发集体情感共鸣、合力形成社会正能量成为融合媒介环境下主流话语权拥有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复盘部分新主旋律电影对舆情引导的作用,结合融合媒介环境下的独特性,以期利用新主旋律电影为舆情引导工作提出相应策略。
近年来,国漫电影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获成功后,众多创作团队将目光放到了《封神演义》的动漫改编之中。目前出现的三部封神题材国漫电影在艺术水准上参差不齐,但在制作上都堪称精良,并且将国漫电影的工业化程度推向了高峰。本文拟通过分析现有封神题材国漫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电影工业美学形态,总结封神题材国漫电影的创作规律,并对国漫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