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广东转型须警惕盲目性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4日,澳大利亚工党领导人朱莉娅·吉拉德在堪培拉宣誓就任总理,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理。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第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澳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开幕,共有超过250家澳大利亚企业参加,是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参加海外展会规模最大的一次。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澳中经济关系并不仅仅局限工现有的大宗商品,也要通过参加像中博会这样的高规格活动,以加强双方贸易的多样性。而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刘冰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也认为,澳大利亚在此次中博会所取得的成效超乎想象,其最大的效益是为澳中双方中小企业的经贸往来搭建了一个平台并在整体层面上提升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达到850亿澳元,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相当于澳大利亚外贸总额的17%。但也恰恰是在这一年,中澳两国的关系在历经澳大利亚新版国防白皮书、力拓和热比娅事件后,一路恶化,跌至十年来的最低点。直至11月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澳大利亚的正式访问,才使一度紧张的中澳关系重新步入正轨。
  在吉拉德上任之后,新一届澳大利亚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引发多方猜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韩锋撰文指出,“虽然两国在政治关系上存在着不对称性,但中澳在经济结构上则明显互补,这给双方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方向。另外,中澳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使出现问题,也应该只是双边关系发展过程中正常范围内的波动。”这与刘冰的观点如出一辙:“既然是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双方难免会有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就像不可能两个人会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一样,哪怕背景年龄非常相似。但说到底,澳中关系,尤其是双方的经贸往来直在健康发展。”
  政治上的回暖进一步带动了经济上的紧密。对于新一轮的中澳经贸合作,刘冰认为,中小企业将成为新的发展主流。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中澳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只有10%左右,换句话说,双方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我们更希望看到双方在中小企业经贸合作方而取得更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为双方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平台,把中小企业部动员起来,相信他们之间的合作会越做越人。而目的,中国的中小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很多企业部希望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而这也是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对华经留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让澳大利亚的技术和创新在中国商业化
  
  大经贸:吉拉德总理在9月14日正式上任,在对华经贸政策方面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变化?接下来的走向你觉得会是什么?
  刘冰:我觉得澳中经贸发展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澳大利亚和中国两个经济体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我们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十分牢固,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关系刚刚起步时相比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澳大利亚统计数字表明,双向商品贸易已从1973年两国刚刚建立外交关系后的1.13亿澳元上升到了2009年度的782亿澳元。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度双边贸易总额(包括商品和服务)达851亿澳元,同比增长15,1%。
  双边贸易和投资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在过去的十年中支撑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经济互补性还会持续。并且,政府间在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在随着两国经济的融合而加强。
  大经贸:你刚说到一个商业互补,具体指的什么?
  刘冰: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商业互补上涉及到很多方面,众所周知的应该是资源上的互补。中国人口较多,资源却相对较少,而澳大利亚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中国的需求和澳大利亚的资源密不可分,如矿石、大麦、棉花等,都是澳大利亚进入中国的主要大宗货物,而且这方面的贸易也在不断增长。
  此次中博会,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亮点,那便是澳大利亚新的技术和创新。我们希望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将这些技术与创新在中国商业化,这是澳中企业所找到的一个新的结合点。
  澳大利亚本身就有一种崇尚创造和科学的文化,非常注重发明与创新。但它的市场小,人口只有2000万,所以企业总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寻找商业伙伴和市场,从而使他们的创造不会被磨灭。有很多创造都是因为不能被商业化而被遗忘掉,但如果这些产品能够找到适合的市场,那就会很快地发展起来,目前,中国企业,包括很多中小企业家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和项目以及投资机会。如果澳大利亚的技术与创新能存中国完全市场化,那他们的市场也会相应扩大很多倍。
  
  澳大利亚中小企业的发展启示
  
  大经贸: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但其实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仍然面临很多困境,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你觉得澳大利亚给中国带来什么?
  刘冰: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都是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开始起步,现在中国政府鼓励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转变。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生存方法和经济模式,这一方面值得两国的企业相互交流。
  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澳大利亚中小企业拥有多年的创新发展经验,可以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提供帮助与支持,这种优势与中国企业对市场和销售渠道把握将是一个很好的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既能帮助中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实现转型,提升产品质量,成为中国创造,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到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合。
  大经贸:如果是站在中国的角度,你认为政府和企业本身应该怎么做才能促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刘冰:以广东为例,很多在广东的中小企业家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如何寻找自己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澳大利亚中小企业多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案例可能会有一些借鉴作用,我个人认为,企业要以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思考其所处行业的发展与变化,配合对经济的发展的判断,来寻找新的发展方面。
  现代中国要转型,中小企业也要转型,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会是一种成长的烦恼。
  在中小企业的转型过程中,更应让市场去决定什么企业能够生存什么企业不能生存。而政府,除了定一个指标外,还应起到引导作用,以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其实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以前在中小企业这方面也出台了各种措施,如退税等。现在,更多的是要做行业的引导,如果企业是做创新的,政府应当考虑如何更好地去支持和鼓励。这一点,要从中央深入到各个省市,中小企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澳投资要找准专业服务
  
  大经贸:就像你所说,现在澳大利亚正争取很多机会进入中国市场,那么也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去澳大利亚投资,澳大利亚对于哪一类的投资商比较有兴趣,或者说澳大利亚有哪些产业是值得中国企业去关注的?   刘冰:澳中双边投资落后于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但是也在增长。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兴趣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资源业。自2007年11月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批准超过160项来自中国公司的投资申请,投资金额约为600亿澳元(截止到2010年5月25日)。在批准的投资申请中,仅有5项是附加条件、承诺或修改的批准。只要获得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的批准,澳大利亚政府对来自中国企业的更多投资表示欢迎。
  在资源领域之外,其实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其他的投资机会,例如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及创新产业等。再生能源这一块,澳大利亚的太阳能产业比较发达,而中国现在对再生能源的重视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大经贸:不得不承认,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异,而且两个国家的政治体系也不一样,如果说中国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他们要注意些什么?
  刘冰:确实,很多在澳大利亚投资的中国客户回来都跟我说,他们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对当地商业文化不了解,对政府的运作流程不了解等等,很多中国企业不太愿意使用当地的一些专业服务公司,觉得费用高,但是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中,专业的咨询与服务公司往往有它存在的价值,其实很多中国企业最终发现如果单凭自己的摸索或熟人的帮助,往往就会走很多弯路,最后反而浪费很多时间与资金。
  举个例子,很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就像在中国开发一样买一大片地,准备建房。但是在澳大利亚这种成熟的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的回报率并不像中国那么高,而且,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已经非常细分化,商用的、民居的、受保护的。如果刚好这块地是受保护的,完全不能做任何商业开发,那投资商买回来就根本没有用。因此,我个人建议中国投资商要多用当地的专业服务公司,比如说专业咨询公司、会计师和律师等。
  
  广东是个什么地方?
  
  大经贸你刚刚有提到说对广东的一个看法是藏富于民,在澳大利亚人眼中广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刘冰:在我们招商的时候,我们说在广东有个中博会,很多澳大利亚公司都会问广东在哪里,但你一说CANTON,人家就会知道,但是都不知道广州、广东省,所以很多澳大利亚人对广东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对早期赴澳的广东籍移民身上。
  我刚刚说过,广东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地方。广东省在中国经济发展上排第一,城市开放度排第一,但到现在为什么很多澳大利亚人只知道北京、上海却不知道广东?我想可能是是因为广东虽然很富有,但很少向外做宣传,所以大家都觉得粤商的特色就是埋头苦干,大家都积极做自己的事情,然后都会很成功。可是整体上没有一个形象的展示。马上就要在广州举办的这次亚运会将会是一个提升广东形象的好机会。
  大经贸:那接下来,广东和澳大利亚的合作空间会集中在哪些领域?
  刘冰:广东和的澳大利亚合作,我个人觉得应该注重在新兴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发展,例如,双方企业可以在产品创新与设计方面开展合作,并将合作成果在在广东利用本地的制造业优势进行商业化开发,从而服务与国内外市场。一当然,双方在许多传统经贸领域也还有很广阔的合作机会,比如澳大利亚40%食品饮料,都是通过广东进入中国并通过广东企业的渠道销售到全国各地,这种合作还是会继续进行。
  
  先定位后转型
  
  大经贸:对于广东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你怎么看待?
  刘冰:广东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确实需要一个转型。经历多年的经验积累,广东企业掌握了很多的经验和技术,怎么样更好地拓展世界市场,从什么方面促进企业的升级转向,或者说找到新的增长点,把企业做得更好、发展得更大,就算没有政府的压力,我相信企业家自己也会探索做这样的转型。我也经常听到广东的企业家说,我们做了很多年,但利润已经在逐渐减少,路越走越窄,他们也在寻找新的出路,所以这个转型是必要的。但是这个步伐怎么走,是一步到位还是一步步慢慢走,就是广东政府和企业们自己需要认真思考了。
  大经贸: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刘冰:转型和升级要有一个定位。现在很多省市都说我们要做生物、科技、金融,但是这些产业是否真得适合当地的发展呢?如果每个地区都做同样的事情是不是有点浪费资源?我曾经跟CCPIT的会长谈过,她对广东的各个行业非常了解,广东要成为一个金融中心,但是要成为什么样的金融中心,她说,需要根据广东三十一二个基础工业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定,这些行业里的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所以在广东发展的金融业,就是要针对这些中小企业发展一个工业金融体系,为这些企业的融资、投资建立更完善的体系。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大经贸:也就是说不要盲目地转型?
  刘冰:对,在经历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问题迫在眉睫,但是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前夕,茂名工业只有一些手工作坊,机械化工厂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片空白,工业生产能力极其薄弱……”
期刊
乎与此同时,茂名市及市属区县陆续有涉案官员和商人被专案组带走调查。
期刊
大城小区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化大都市的普遍模式。  最典型的是伦敦,伦敦的核心城区的经济总量,占比不到50%,其外城已经相当发达。  而美国,则是典型的小镇式繁荣,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等大城市,都发展均衡。
期刊
如果陈晓能保持心态年轻,把黄光裕的牢狱之灾看做运气不好,撞在枪口上,多关心一点黄光裕,即使你于公切割黄光裕,但于私多关心黄光裕,仍然能获得黄光裕的认可。    陈晓2008年底以来的所作所为,于理合,于情不合。正是他的于情不合导致了黄光裕的绝地反击。  回到2008年底,当时的国美确实是濒临绝境。银行惜贷,供货商断货,现金流面临枯竭,内部群龙无首,乱成一团,离倒闭已经是半步之遥了。事实上,陈晓本人
期刊
一贯崇尚节俭的德国政府不惜动用3架飞机,将半数内阁成员和德国25家顶尖企业的“当家人”,还有众多国会议员,都一口气拉到中国,回头又带走T40多亿美元的经贸大单。默克尔——这位素有欧洲政坛“铁娘子”之称的德国联邦政府首脑,7月15日至18日中国之行可谓甜蜜之旅。    中德再度“蜜月”    中德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和德国于1972年建交。至今已有38年,但两国的交往与友谊却可追溯到700多年前。
期刊
8月16日,高思范(St&an Gallon)空降广州,正式成为新一任的德国驻广州总领事。而这也是高思范第一次踏足中国。  恰巧的是,就在上个月的15日晚,德国总理默克尔率阵容极为庞大的代表团抵达北京,开始了上台之后的第四次访华之行。  在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除了中德双方共同签署十项价值超过四十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外,德方更是首次高调提出“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与欧盟就
期刊
最近的加息,令人感到特别意外和突然,一是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外明确表示,中国在今年年内不会加息;二是面对欧美各国依旧坚守的低利率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却突然宣布加息,令人震撼。这是继印度、巴西等国之后,又一个在金融危机之后进入加息周期的大国,也是自2007年以来,34个月央行第一次加息,其象征意义和折射出的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  很显然,央行顶着种种压力宣布加息,其剑锋所指是
期刊
Q  对于中国和印度两国来说,2002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中国在经历了五年的经济衰退之后,在这一年重新获得高速发展,而且共产党的“十六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共产党向民营企业家的开放,正式宣告过去的五十年里阶级斗争敢想的完结。  在印度,2002年不仅仅是衰退的结束,而且还是印度中产阶级赖以发展的社会主义心态的终结。印度的经济衰退只允许最有效率的公司
期刊
9月27日,全长999.04公里的首条中俄石油管道工程宣告竣工。根据两国2009年达成的一项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在未来20年内,俄罗斯将通过这条输油管线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原油。  俄罗斯驻广州总领事科托夫(Sergey L.Kotov)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这将成为中俄发展新时期双边关系的另一个新基础。而根据西方媒体的评述,该管道的竣工标志着中俄关系在经过了数十年的相互不信任
期刊
2010年4月13日晚上6点半,“微醺之夜”——《大经贸》杂志全新改版暨答谢酒会在广州天誉威斯汀酒店五楼宴会厅盛大举行。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朱泽南,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杜传贵,《大经贸》杂志创始人前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徐德志,广东省外经贸厅办公室副主任韦丹,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经贸》杂志总编辑林放,广东各地市,县(区)外经贸局的领导及社会各界来宾近百人出席了本次酒会,共同见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