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米果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老有句妙语:“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只一句,便让他老家高邮的咸鸭蛋脱颖于“四方鸭蛋”,独冠天下。
  其实汪曾祺先生倒不是故意贬低其他地方的鸭蛋,而是对家乡的鸭蛋依恋太浓,以至于他乡的鸭蛋,在他眼里,便失了滋味。
  这种依恋感往往来自于家乡,就如对我和父亲来说,家乡的黄米果。
  我的老家浙江遂昌,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小地方总能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味道,遂昌也有它的美食——黄米果,记忆中的年夜饭总少不了它。十一月末,家家户户着手制作,用高山乔木烧成灰,沥取其汁,浸上粳米,冲净蒸熟,随后切成长条形密封好。
  我小时候,一年回两次老家。上初中后,只有过年回去一次。每次都是大年三十的凌晨5点,从床上爬起,迷迷糊糊地上车。路上,父亲开车,我则继续呼呼大睡,中午便能抵达。上了初三,我的学业渐渐繁重,父亲的工作也更忙碌,就没回去了,但婶婶每年十二月都会寄一箱黄米果过来。父亲用腊肉丝、冬笋和黄米果一起爆炒至焦黄,黄米果的口感类似于年糕,但比年糕更有韧性,还有一丝乔木香味。
  黄米果,我原是不爱吃的。后来吃多了,到十二月吃不到它,竟觉得想念。
  父母平时不常做饭,平时吃饭大多靠外卖和楼下餐馆。只有那两个月,因为家里有了黄米果,顿顿开伙。父亲将黄米果切成条状,和里脊肉、蔬菜一起炖了吃。吃黄米果的时候,父亲常常一言不发,两眼盯着餐桌上的黄米果,仿佛一不留神,它就会飞走似的,眼里满是怀念。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常想,或许人们其实并不是偏爱,只是家乡的做法不同,家乡的水土人情不同,才让家乡的食物难以忘怀。这种味蕾,烙印在舌尖,形成牢不可破的眷恋,从此走南闯北,再忘不了。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话:“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人们的很多记忆都和味觉联系在一起,会在闻到熟悉的味道后,浮现那些久违的画面。
  炊烟起,人何在。黄米果是父亲的乡愁。父亲说,等我上大学了,他就回家去,在后院的地里种菜、養花。到那时候,黄米果大概就成了我的乡愁,成了我回不去的梦。
  周佳慧: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高级中学高一(1)班学生
  指导教师:熊放放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其他文献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名叫《悯农》的詩,我在念小学二年级时就已经能熟背。《悯农》在中华浩渺的诗海里,算不上是最绚烂和唯美的一首。可它绝对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一首诗,也是孩子们最会背,最容易理解的一首诗。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选择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候下地锄草,我曾不解地问,为何不挑个凉快的时间干活?母亲说:正午的太阳最热,锄掉的草能在最短的时间,因水分缺失而死亡,庄
期刊
余秋雨曾说:“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每每读起这段话,总是让我想起你,三毛。一个踏遍万水千山的女子,一个虽然历经世事沧桑,却依然孤傲行走的人。你总是在人类社会和自然奇迹中来回踱步,感受生命的寬度和广度。  很多时候,你在生死间奔波。你不愿奔波,想守着你的亲友和爱人,然而生活却给了你荷西的死、美满生活的破裂
期刊
王梓润: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2020届(11)班学生,2020年江苏省高考宜兴市状元。她说:经年浸润墨香,修养的不仅是个人的书香气,更是迈入了一场深度的灵魂之旅。  特别喜欢陈继儒先生在《小窗幽记》中的感慨:“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私以为,阅读便是那扇将俗世纷扰喧嚣,隔绝于清澈内心的门。  犹记儿时,奶奶未曾识字,却能诵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首首古韵
期刊
水银柱缓缓降下来,天空也变得灰蒙蒙。大部分树已落尽了叶子,你,却悄悄爬上了窗檐。  零零星星,细细碎碎,你开始很小,很少有人会注意你。我一夜梦醒,旭日正好东升,我惊奇地发现,窗户在旭日的照射下,折射出异样的光彩。  我轻轻又快速地走向窗户,细细观赏——啊,是阔别了一年的霜花。在耀眼的阳光下,霜花像一颗颗钻石,闪烁在眼睛中,灵动而精美,既有花之娇美,亦有花之神韵,不是俗世的一双手能裁剪出的。我小心翼
期刊
【文题回放】  题目:有一种甜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命题透视】  试题为全命题作文,没有给出材料作为提示,观之简洁,却留给了学生许多发挥的余地。结合2020年上半年发生的热点事件,命题人的意图不言而喻:许多人都说2020年过得太苦,想要重启,但是生活中真的只有苦涩吗?遇到短语构成的命题作文时,务必要在第一时间抓住短语的关键词,
期刊
暮夏临秋,长夜沾湿,三分寒意中,我独自一人踱步到汨罗江边。  望见对岸屈原含泪的石像,伤愁之绪似乎要随江水同屈子远去。  水涨潮涌,翻墨黑云,拟作“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犹如当年万股秦军铁流,重锤般猛撞我腳下的楚地。多年未有作为的楚国,如闲置多旬的砧,应声而碎。喟叹!且不说迎战的将军屈匄不过一介等闲之辈,单就怀王的几个宠臣,就已让楚国“山河破碎风飘絮”。  此景可恨矣!长吁中,我想,屈原呢?  江
期刊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频频回头的人,没有远路可走。  也有人说:一个不回头的人,不仅走不了远路,甚至无路可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你针对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楚,结构完整,体现一定的思辨思维,不少于800字。?  【命题透视】  这是高二阶段的一次驳论文写作。  材料中所给的两个观点是两个比喻句,是关于人生哲理的形
期刊
盛夏的午后,七月鸣蝉。树影斑驳,夹杂着滚滚热浪。我不情不愿地穿上鞋子,提起垃圾袋,离开舒服的空调房间。虽然从家到垃圾桶也没有多远,但我仍加快了脚步,为了躲避烈日的亲吻,也是为了不想遇见那个奇怪的老人。想到这儿,我望向空无一人的四周,感受着发烫的皮肤,这样的日子,又有谁会来呢?  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清凉扑面而来,那个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滑过。  第一次遇见她,是在小区的垃圾桶旁,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双深
期刊
草长莺飞的五月,疫情得到控制,村庄又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踏青、划船、骑马、采摘,徜徉在花园一样的乡村,人们怎会想到,20多年前,这里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  穷,把村里的不少老人逼出了家门,只能靠流浪乞讨谋生;穷,让村里的小伙子成不了家,有的一家兄弟几个都打着光棍;穷,也使得这个村子在几轮区划调整中,没有一个村子愿意和它合并。  穷则思变,穷怕了的村民们想到了一个“馊主意”。1996年,村委会换届
期刊
在我记忆中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十三朝古都,文化胜地,有很多历史古迹,如大雁塔、钟楼、兵马俑等,也涌现了许多当代文人,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等。我想你一定猜到它是哪儿了,它就是西安。  可我接下来要说的地方,你可不一定知道哦。它是西安市的一个区,在古代长安很有名气,早就有“灞柳飞雪”的美誉。不难想象那美丽的画面:三月灞柳,五月飞雪,何其壮观。  灞桥美,美在何处?最有代表性当属养育三秦的灞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