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行业期刊自我超越的必然选择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wz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同类期刊林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行业期刊如何创新发展、实现超越,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江苏教育》杂志为例,从准确定位、活动拓展、队伍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定位 活动 队伍 学术 创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行业期刊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是硬道理。但是,行业期刊发展的路在哪里?创新成为行业期刊超越自我的必然选择。以《江苏教育》杂志为例,从定位、活动、队伍等几个方面,谈谈《江苏教育》编辑部的思考与实践。
  一、准确定位,平衡行政与市场的阅读需要
  期刊定位不是一个新话题,在读者细分和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一本期刊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教育期刊作为行业期刊,尤其是有着机关刊身份的教育期刊却面临尴尬。意识形态方面,机关刊物定性为党的喉舌和工具,属于上层建筑;实践中,机关刊身份的要求是必须服务于行政中心工作,做好政策方针的解读发布。但面对市场的优胜劣汰,要求教育期刊必须适应市场,服务读者。
  《江苏教育》是一本公认的有影响力的教育行业期刊。近年来,针对市场和读者的变化,《江苏教育》编辑部因时而化,在办刊思想上作了如下调整:一是从教育读者转向服务读者。机关刊定位是宣传工具,强调其权威性和指导性,读者只是宣传教育引导的对象。但实践告诉期刊人,一份报刊的成功与否,除了领导部门的认可之外,读者的满意与否是更重要的标准。二是从信息传达转向深度报道。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进入多渠道和多主体的时代,期刊传播的重点已经不是单一将各类信息进行传达,而是进行深度的解读,让读者了解新闻背后的政策与思想。三是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传播。期刊已成为一种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编读之间单向传递的关系有了改变。
  基于这样的思考,《江苏教育》期刊定位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的思想库。所谓思想库,就是能反映教育实践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让教育行政人员能即时通过杂志了解当下或一段时间内教育动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图景,为其决策提供参考。这对办刊者提出了多种要求:大局观,有比较宏观的视野,既能把握全局,又能抓住重点;前瞻性,对教育规律有深刻的洞见,把握发展的方向、调查研究的态度,用事实说话,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这些方面,《江苏教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教育现代化专栏等的开设,“苏派教育”的提出与报道等。《真假民办》《素质与分数的辩证》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二是教育民生的代言人。关注教师、学生、一线管理者生存状态,反映教育工作者的心声,探寻幸福的教育人生,反映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这是一个教育媒体工作者的良心与责任。原则要求是:真实性,人文性,责任感。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应试教育:想说恨你不容易》(《江苏教育》2004.5A)被《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鲁庆光的故事》(《江苏教育》2004.6B)被《教育文摘周报》全文转载。三是教育教学的大参考。原则是“有用”,这种有用不是让老师直接当教案拿了就可以上课堂——这里的有用,一个是可操作,一个是要引领,要提升。顶天立地,宏观与微观,行政主管与教育一线等都结合起来。比如《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的学科专题与活动,就是面向骨干教师,注重引领,让教师们不但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活动拓展,形成编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传媒的生存靠什么,靠影响力。报刊的影响力首先来自报刊本身,来自报刊的权威性和报刊的吸引力、号召力。报刊的这种权威性和号召力得力于自身传播的内容,同时,也得力于报刊所成功策划和开展的有影响的活动。反思这几年的实践,《江苏教育》策划的活动之所以能提升刊物的影响力,是因为活动沟通了作者、读者、编者三者之间的感情,增加了期刊传播的深度。活动整合了期刊所能掌握的多种资源,以会议、讲座、论坛、演出等多种形式来沟通作者、读者、编者三者的关系,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彼此的感情,不但使刊物服务的内容大大拓展,更提升了期刊服务读者的功能与能力。
  应该说,行业期刊组织活动有行政优势、学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江苏教育》近年来着力策划如下活动:一是“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这是一项享誉江苏小学界的征文活动,被形容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擂台,地方教育形象的展台,师资培训的平台,广告宣传的柜台”。1989年创办,目的是挖掘作者、培养教师队伍;每年《江苏教育》第1期发布征文启事,各地集体或个人送评;当年11月举行颁奖仪式,颁奖地点由地方学校申报;论文评选分为四轮,全部实行盲评,评委由资深媒体人、教育研究人员、特级教师、行政领导组成,确保评审公平公正;颁奖系列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及颁奖、沙龙论坛(百家讲坛),观摩展示(同课异构)。通过20余年的实践,“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机制——媒体搭台、社会买单、教育唱戏。二是名校俱乐部内的“话题圈”活动。以《江苏教育》杂志为平台,以名校俱乐部会员学校为对象,每年下半年公布话题,会员学校自主选择,形成话题圈,开展相关研讨活动,致力于为江苏名校俱乐部会员单位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塑造学校文化品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系列服务。三是与报道(策划、专题等)相关的研讨活动。《江苏教育》杂志每期都会推出独家策划、独家报道或学科专题,它们反映的都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或创新点,如何在杂志上全面、深入地反映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和力量,同时为了杂志效益的最大化,策划相关现场研讨活动就成为必需。活动结束后期组织报道见刊。这样的报道深入、权威、客观、全面。
  上述活动均以刊物为平台,突出体现了公益性、专业性和品牌塑造的特点,既为基层一线的学校、师生提供服务,促进了基层学校思想观念的更新,参与和推动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使期刊质量和影响得到大幅提高。   三、优化队伍,构建教育与传媒的人才高地
  当下,优秀编辑、名编辑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尤其是行业期刊编辑,目前面临着更大的窘境:一是编辑人数少。近年来,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服务细分读者,期刊扩版、增加期刊成燎原之势。以《江苏教育》杂志来说,2000年前是一本期48页的月刊,到2008年已发展为期64页的旬刊,编辑人数一直保持在9人左右(2010年新招聘2人),但编辑的工作量已成倍增加。二是编辑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行业期刊的编辑人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业内的优秀从业人员,二是大学中文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毕业生。在行业期刊办刊历史上,两者的合作互补较好地实现了期刊的功能目标和编辑方针。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单位的体制改革和行业人员流动的限制,期刊社进人一般都是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录用,编辑人员的行业知识与经验弱化明显。以《江苏教育》杂志为例,目前11位编辑中,有教育工作经历的2人,其他则为中文、新闻或其他学科,虽然上岗后通过参加教育活动和一些培训能掌握一定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水平显然还有欠缺,与越来越高的办刊要求,与专家型、学者型的编辑素质要求差距明显。三是行业期刊编辑事务繁杂,“采编通校杂”集于一身。由于编辑工作任务多、要求高,不少编辑产生了职业倦怠。
  为此,《江苏教育》编辑部着力在队伍的优化上进行探索。一是提高认识,明确采编是一个专业岗位。要做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拥有与岗位匹配的知识与能力,不仅需要较长时间的职业学习和训练,而且需要在踏上岗位之后不断地学习与修炼。二是明确教育期刊的采编人员对职业知识与技能有着特殊的要求。教育编辑具有双专业的特点,不仅要熟练掌握采编人员的岗位知识与技能,如选题策划、稿件筛选、编辑校对、采访写作等,还必须对教育和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二者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报刊的采编人员比大众媒体的采编人员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三是认识到采编人员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坚持的过程,是自己不断主动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过程:实习采编阶段、专业采编阶段、专家型采编阶段。要熟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同时有比较好的编辑和写作能力,既是教育专家,又是媒体运行的专家。
  在具体的办刊实践中,《江苏教育》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采编队伍的建设。开展“21项修炼”——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专业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期刊:学校发展的推动力”为主题,将教师发展以及教育期刊编辑和教育期刊本身的发展联结起来,全面、深入地研究教育期刊和教育发展问题。其中,关注的话题有:教育期刊的功能;教育期刊与教育发展;教育期刊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得年轻编辑对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学术研究人员有较深入的了解,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期刊的未来走向有较准确的预测,并对相关栏目和选题操作的全过程有整体的考虑与统筹安排。其次,能够较好把握某一学科领域当前主要研究课题、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能够和一些学科领域中有影响的研究者对话。编辑具有了一定的学术鉴赏力,方能够进行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术前沿的栏目和选题策划。听课——编辑部主任带头定期到定点学校进行听课评课,参与备课并试上,提高学科专业水平。调研——定期围绕专题到相关学校了解教育信息、热点、难点;开展读者调查,了解学校用刊情况。采编能力的培训——新闻单位的专业培训,专业论文的写作,栏目选题的策划实践、同类期刊的比较研究。二是作者队伍建设。编辑部积极主动通过活动和来稿关注那些有实力、有潜力、对杂志认同感较高的青年教师和专家学者,分类建立“专家库、名师库、名校长库和骨干作者库”,并不断补充丰富,保障杂志获得高质量的稿源。三是指导团队建设。积极、广泛地联系知名教育专家和学者,建立一支高端、热心的专家队伍,以聘请他们为“栏目主持人”等方式请他们为杂志撰稿或出谋划策。这些专家有着行业内的不同身份与经历,他们或来自基层,或是来自专业研究机构,他们的加入在整体上拓展了刊物的视野,打破了刊物封闭的定势,从而促进了行业期刊的多元发展、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面临着来自国内外银行同业更加剧烈的挑战,竞争的焦点几乎集中在国际结算业务上。虽然中行的结算部门不断改革创
信息系统能够提高我们机械化工作的效率,但它能做到的绝不仅限于此。譬如无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保留,基于更完整数据的分析和信息发掘,在提高业务层面效率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
我们在承认恐怖组织有其恐怖性的同时,更应看到一幕幕精心策划的人质事件反映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它在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的藐视恐怖组织的智商,恐怖主义的人质战略正体现了他
我是王行刚老师门下较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学生。在中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十几年前,领导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研究的发起人之一就是王老师。
在时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砻”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乒的存在,把
明代末年,随着城市经济繁荣,各种手工业、商业迅速成长壮大。这不仅给明代社会注,人了新鲜活力,而且使明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使出版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当商人们的活动从狭小的地方性市场,逐渐向较大较远的市场转移之后,原来零星的小书坊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商业场所,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这些书坊主与拟话本的创作者联合起来,共同为那些
不管是把XML作为数据库产品的核心,还是把信息议程的概念引入数据库,DB2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对技术创新领域的不断探索。在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库技术仍然是IT技术创新
赛珍珠作为一个伟大的跨文化作家,对西方的中国观曾产生巨大影响。有人认为其作品的独到之处源于自觉运用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与社会功能,有人认为源于对普遍人性的把握。文章通
<正>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初,伴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及应用普及,人们阅读习惯和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开始崛起。2000年美国作
文化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各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不少成就,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偏差,只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