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领风骚三百年——王念孙

来源 :大观·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高邮二王”是乾嘉时代学术领域的重镇。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二人在训诂学的成就一时堪称双峰并峙。
  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乾隆九年(1744)生于高邮里第,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京。王念孙自儿子出生之日起,即投身会试,四次入都,乾隆乙未(1775)方考中。王引之的童年时光一直是由母亲陪伴,王念孙在《元配吴恭人行状中》历述夫人之贤良,“相夫以礼,教子有法”,引之他日科考及第“半出恭人之教”。乾隆四十一年(1776)王念孙归里小隐,此后三四年间,王引之终于有机会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下涉及朱子小学、吕氏小儿语之类启蒙读物。王念孙三十二岁中进士,王引之嘉庆己未(1799)试礼部中式,廷对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这一年他三十四岁。俗语云富不过三代。孟子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或谓大匠之门,“空前绝后”,戴东原、焦理堂、段玉裁等显赫学林之辈,后裔却罕有踵继,薪火失传。而高邮王氏则六世文脉相传,代不乏人,可谓奇观。从曾禄到安国——念孙——引之——寿同——恩晋。尤安国、念孙、引之祖孙三代进士,可谓文苑奇观。
  二
  汤金钊撰王引之《墓志铭》称其:“公事君以诚,持已以正,扰而能毅,直而能温,忠爱之念上结主知。凡民生国计之大,讲求咨度,知无不言。”《郎潜纪闻初笔》卷四记其事迹,称“言人所不敢言”,云:
  嘉庆十八年,巨逆林清以七十七人入禁门,既殄定,有议筑圆明园宫墙高厚者,有议增圆明园兵额者。高邮王文简公意非之,具摺上,睿皇帝大动容,召对良久,乃罢。谕军机大臣曰:“王引之乃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其奏牍何语,海内迄今弗知,而公之风旨可见。
  如此直节在那个知识分子惟恐做不稳奴隶的愚忠时代实属难得。
  引之之学,《续碑传集》卷十称:
  政事之外以纂述为事,著有《经义述闻》三十二卷。不为凿空之谈,不为墨守之见,聚论之说则求其是,假借之字则正其解。又说古人名字音义之相比附,以观声音训诂之会通,作《周秦名字解诂》……又以小学之书皆释名物实义……爱博考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发明助语古训分字编次,为《经传释词》十卷,以补《尔雅》《说文》《方言》之缺……
  《龚定庵全集类编》卷九有论王氏之学称,“又闻之公曰:‘吾著书不喜放其辞’。自珍爱而读之第一事就本事说之”。
  王引之和他父亲一样:治学以重事实、材料、不侫古、盲从,“于所不知,盖阙如也”。他曾批评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如说《周礼》‘邱封之度’,颠倒甚矣。文人无此谬也。”(《与焦理堂先生书》)学者无识即无思想建树,不过死功夫。王氏父子的成就,无疑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和求是的科学态度上。
  王念孙曾为李成裕《群经识小》作序文,称其:“为学深思必求其是,不惑于晚近之说,而亦不株守前人。”这无疑也是王氏父子所笃行的治学理念。
  王引之尝称“吾之学未尝外求师,本于吾父之训。”(《龚定庵集类编》卷九)据《经传释词》(十卷)王引之自序知,其25岁入都,34岁试礼部中式,十年间“侍大人质问经义”,晨夕过从。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充武英殿副总裁,奉旨刊修《康熙字典》。乃由王念孙“先教数册,以为法式”。是冬,王引之始校事,及道光十年,凡校正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辑考证十二卷,王念孙又“覆阅乃定”。诚谓上阵父子兵。
  故如《经传释词》《重刊字典考证》皆为学者视作父子合著,即王念孙所著《经义述闻》有称其间已有王引之“略入己说”,不乏其创见。(见赵航《扬州学派概论》。第二章。广陵书社)汪容甫曾为怀祖书楹帖称:“清节王阳仍令子;说文许慎有功臣”。而汪氏论次当代通儒仅八人,而王氏有二焉。(《汪容甫年谱》)
  三
  邂逅王引之书札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
  学人书法,近来渐为人所关注,实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它将使书法史更丰富多样,亦使人们对国学的认识变得更直接而有趣。乾、嘉学者书迹向来罕见,学问做得执著,“风雅”似乎也渐渐地淡然。所以收集乾嘉学派学人翰墨,殊实不易。得到王引之书札,纯属偶然。
  我曾为友人购得“清代名贤尺牍”一部,凡查士标、金农、翁方纲、刘墉、梁同书、何绍基、赵之谦等数十通,友人允我可选其中一札为谢。于是便择其中王引之两通之一。对于友人来说,总算舒了口气,论其值,倘选冬心、撝叔,俨然如快刀剐肉。而在我看来,金、赵之辈实在可以常见。而如王引之这样的学者手迹,恐怕是难得一见,虽然其值不及冬心、撝叔的十分之一。友人先割出言简字少一通与我,后觉另一通只署一“引”字,怕他人不会认账,故又索回前札,易我此通。好在亦将前札拍照。兹一一录释文如下。
  其一:
  云翼大兄先生足下:
  前接手书,备承关照。意气勋勋恳恳,铭感之至。所蒙指示各件容临时酌办。总以无定为佳也。弟现已试毕河南府,初六日即起程向陕矣,专此复谢。
  并候
  履统,惟心照不宣。
  愚弟 王引之顿首
  两小儿近日工课尚知用心否?寿昌文理隔寒之病,若得除去,则子期进步矣。仍望先生不时指点,俾得觉迷也。
  其二:
  昨奉
  大兄先生手书并竹报函,业已加封寄邮矣。两小儿晨夕观摩,多蒙训诲,感谢、感谢!渠二人近日肯用心否?寿昌文字较前渐有清机,加以快亮便可望入门矣!寿恺文字若能委婉,赴题便有进步。尚望随时指点,俾愚蒙日启,是所深幸。日晷甚长,似可合作一文一诗,寿恺理熟书之外,国语国策望令带读,未知是否?仍希裁酌为荷。复询
  近安!诸惟
  朗照不一。教弟 引 便 顿首
  四月初六日
  两札所写皆为二子教育之事,在王引之,当然亦望儿辈也像自己一样可以父子薪传。然札中所及寿昌、寿恺二子皆非《高邮王氏遗书》中《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所举引之后之“寿同”。不知寿同排行,亦不详昌、恺后来之境况如何?!
其他文献
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就知道了“三味书屋”,直到前几年去绍兴参观了鲁迅曾经读书的地方,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三味”。“三味”其实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们都知道,经书作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书籍,包罗万象,最根本、最核心,但也很晦涩,读起来就像吃稻粱一样没有滋味,很难下咽;读史就不一样了,如同吃美味佳肴,因为里面有了故事,有了人物,读起来有滋味、好
期刊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折扇的前世今生  (一)折扇的起源  1.折扇之前—— 源远流长的中国扇文化  我国历来有“制扇王国” 的美称。扇子,最早称翣,《小雅·广服》中有 “大扇谓之翣” ;《周礼.巾车》中有
期刊
在四僧和四王之中,直接以成年心态承受甲申之变者,有弘仁、髡残、八大、王时敏、王鉴五人,如果用遗民的尺度衡量,就中无一人不符。而且王时敏和王鉴还是明朝官吏,入清后均守节不仕,与皈依空门并无政治倾向上的区别。作为晚辈的石涛、王翠、王原祁,与经受了剃刀和屠刀之抉择的上述五人不能同日而语。石涛接圣驾,画《海晏河清图》,刻印称自己为“臣僧”,王翠上京绘《南巡图》,以及王原祁供奉内廷,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基
期刊
讨论国画特点既不要求全面,我就拣其中的书法和画法的关系这一特点来谈谈。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自有画论以来,古人总把它和画相提并论;而艺术家在实践经验中也爱说画法通于书法的话。这也不知是否工具相同的缘故?但这种情形却形成了中国画特点一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当然,这种情形,并不是自有绘画以来就是这样的;它(书画相通)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著的。让我们顺着这个过程来看看:  战国一一可以说楚以前一
期刊
我与画家邓彦峰先生相识于中央美术学院,由于我们同系、同乡,志趣相投,因此朋友总是相见恨晚。老邓为人真诚、豪爽,作画、办事大开大合,我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朋友,悉数下来我们的友情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了。  回忆寒窗,那时央美国画、版画诸系恰逢六七位有画匠精神且注重河南籍画家身份的几位同学,我们几位乡党在学习上广泛交流,生活上相互关心,展览等社会活动更是众人拾柴一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忆往昔场景,历历在目,感
期刊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字静山,号半丁,又号山阴道上人、山阴半叟等,斋馆号有敬涤堂、饮雪庐、五亩之园等,浙江绍兴河桥镇人,出身医生世家,早年曾读私塾,亦做过学徒,后经表叔吴隐带至上海,得识吴昌硕,并师从之。居沪期间,陈氏与上海诸多书画名家交往甚多。1906年,陈半丁受金城的邀请,进入北京,最初寓居金宅,自此在旧京定居鬻画。经金城引见,陈半丁结识了满族贵胄肃亲王善耆。应肃王之嘱,为吴可读
期刊
此文的题目“精健浩逸,瑶岛散仙”是用来形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在犹豫如何开笔撰写此文后数日,突然想到这8个字,借用来评价新疆书法家李方及其作品,感到颇为恰当,窃以为神来之笔。  现在你面对李方,很难想像,他已进入“耳顺”之年。60岁,在孔老夫子看来已是老态龙钟的年龄,但李方一如三四十岁,面色红润,神畅气足,我想像,如果给他施以玉带白袍,手执折扇,便是古代儒雅倜傥的白面书生,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这仅
期刊
纵观中国古今的历史,每个朝代都会涌现出不少杰出的英雄,也会有一些不可一世的枭雄;既有流芳百世、令人敬仰的人物,也有人人唾骂、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而民国这段历史尽管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但精彩的程度恐怕历史上只有春秋战国可与之相比,之所以这样评价,不仅是因为民国涌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鉴藏家、学者、诗人、作家、高僧等,更主要是不少名流毁誉交错,争议不断,有
期刊
一个成熟画家其作品的魅力绝非来自所谓超凡的熟练和完美的技巧,而是其画面中自然流露出的与他人迥异的个性,这一点我在腾模其人其画中深有感触。  第一次见到腾模是由我的学生的引见,他想来首师大我的工作室学习重彩画。几近披肩的长发下一付棱角分明的面颊,表情虽常带着微笑,但眼神中却流露着几分执着和冷峻,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某种程度上与介绍中擅长以水墨写獒的特点相符,但为什么抱有如此强烈的重彩学习愿望?当时
期刊
隐居在沙溪古镇的人总会被贴上标签,文青、个性、甚至是怪才,每一个标签的背后,或多或少地代表着他们的故事。而素朴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关于猴子、马哥,还有阿呆的故事。  找到素朴并不困难,沙溪古镇,寺登街古戏台的旁边,素朴乖巧地坚守着,一守就守了3年。  如果加上之前在沙溪晃荡的那一年,猴子和马哥拢共在沙溪住了四年。四年间,他们从过客成为三分之一个原住民,从外地人成为知心者,他们和沙溪的关系并不如素朴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