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纽约有感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123456789zzuli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访纽约有感
  
  天高云淡,清风送爽,金秋时节我重访纽约。
  18年前,我曾在纽约工作过三年。这三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后我一直无缘重访。
  此番重访,乃为出席一国际会议。说来凑巧,与会时机竟恰好是9.11事件两周年刚过了没几天。
  两年前,纽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一个月后,我赴华盛顿开会,在那里度过了触目惊心的一周。只见美国人惶惶不可终日,CNN新闻的通栏大标题是“美国的新战争”,布什总统一再告诫美国人民要准备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反恐考验。“炭疽热”又施虐一时,街道上很冷清,餐饮、游览场所更是门可罗雀。有人惊呼:9.11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至今仍记忆犹新。
  经历炼狱后的纽约是一番什么景况呢?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我又一次踏上了这块真正堪称“动感之都”的土地。
  
  世贸中心遗址凭吊
  
  一是为搭乘直飞纽约的国航班机,也是为能较好地倒时差(毕竟我已是年近古稀之人了),我提前两天飞抵纽约。抵达后,第一件想做之事自然是去世贸中心遗址凭吊。过去在纽约工作期间,我曾去过该处多次,深为其雄伟所动。每当我站立在104层的高处俯瞰纽约时,一种超然物外之感油然而生。可是两年前的刹那间,一个世界建筑业的奇迹化为废墟,一切都成为过去。
  去的那天秋意正浓。约上午九点半光景,我们抵达世贸中心遗址,那里已是人声嘈杂。遗址占地甚广,四周皆围以铁栅栏,人们不得而入,只能隔着栅栏向内眺望。栅栏上悬挂着不少照片,提醒人们世贸中心昔日的雄姿。一些白色的花束在栅栏上摇曳,寄托着来访者对9.11遇难者的悼念和哀思。栅栏上还挂有大幅的黑色碑刻,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死难者的姓名,不少人围着碑刻细看,似在寻觅故去的亲人或友人的姓名。遗址附近小摊林立,出售形形色色刻有世贸中心图像的纪念品,五美元一件,任意选购。
  遗址不能总是遗址,世贸中心是否会重建?我将这个疑惑告诉了陪同我前来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同志。他对我说,两年来,纽约人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一部分人主张重建,另一部分人说不能建,最后还是前者占了上风。而今天恰好是重建世贸中心正式开工的日子。他说,此次是不建则已,一建就须出彩,未来的新世贸中心将比原来还要高。他还说,此次9.11事件两周年的纪念活动相对低调,原计划在遗址连续对空施放擎天光柱多日,可是此次只搞了一次就作罢了。
  我在世贸中心遗址徘徊良久,有震撼,有默想,有醒悟。我真诚地期盼,人间此类惨剧不再发生。
  
  纽约的变化在深处
  
  18年没有来了,我真想多看看纽约。利用会议空隙,我漫步纽约街头。
  乍看一下,纽约似乎一切依旧,未见有明显的变化。时代广场依然车水马龙,洛克菲勒中心照旧人流如织,中央公园的大草坪上年轻人在无忧无虑地戏耍,QUEENSBORO大桥上的车辆堵塞程度丝毫不减当年。问了一下陪同的总领馆的同志,他也说不见纽约有什么新变化。
  纽约真的是一切如故吗?纽约人真是那么健忘吗?非也。其实,表面的不变掩盖着深处的巨变,在物质的依旧底下隐藏着人们精神的变异。
  且不说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时安检的严厉,也不说纽约街头不少建筑前添增的防止恐怖袭击的钢筋水泥屏障,也不说警察和警车的频现已成纽约市的一个街景,这些都是失之浅显的表面。我想说的是纽约人心理上的变化。两年前有人说9.11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此言看来并未过时。
  会议间隙,我同一位与会的美国朋友喝咖啡,闲聊之余,也谈及上述问题。他坦诚地告诉我,对纽约人来说,9.11的噩梦并未远去,纽约并未一切如常。人们现在依旧生活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之中。每听到飞机在上空轰鸣,每闻到异样的气味,人们就会下意识地紧张起来,生怕类似的不测事件再次自天而降。
  美国政府不敢懈怠,反恐意识无以复加,甚至到草木皆兵的程度。它戒备异常森严,每逢重要日子,都要事先严肃告诫人民严防恐怖袭击。两年来纽约市太平无事,当归功于当地政府这种严加防范的精神。宁可错报一千,不能漏报一次,这可能是政府的理念和做法。
  
  一双新皮鞋惹了祸
  
  此次纽约之行,只是小住,会开完的次日我即整理行装,打道回国,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却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难忘的趣事。
  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位参赞送我到了机场。告别后,我办了登机手续,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十分顺利。可是,当我经过安检的关口时,遇到了麻烦。
  我刚过安检门,安检人员即示意我站在一旁,等候进一步检查。还有几个美国人也是如此。这使我很纳闷。我随身只带了一个小行李袋,身上也未携小刀、铁器之类,何查之有?一个中年的安检人员向我走了过来。他客气地让我坐在椅子上,脱了皮鞋,让我再站起来,又用探测器查了一遍全身。他特别注意我那双新买的皮鞋,用探测器翻来覆去地查了几遍,最后又送到X光机去透视。待检查完毕后,他送还了皮鞋,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我对9.11后美在机场采取超严的检查措施十分理解,也不反感,只是搞不懂为何查到我们头上来了。我问了那位安检人员,他笑着回答说:“就是你那双皮鞋作的怪。当你经过安检门时,就发现你那双鞋可能有问题,所以把你留下复查。最后发现皮鞋底部可能有些金属东西,当然这是无害的。顺便说一句,你这新皮鞋是双好皮鞋。”
  此事弄得我哭笑不得。全是这双新皮鞋惹的祸。但它也多少折射出纽约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基辛格一言中的
  
  此次纽约之行产生的疑惑,从美国原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对我的一席谈中找到了答案。
  基辛格也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他还应邀在午餐会上做了主旨演讲。进午餐时,美方安排我坐在基辛格的身边,我得以就当前天下大势同他做了一番交谈。他对我说:9.11后天下大变。世界已进入一个可名之为“后后冷战时期”的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世界很不安宁。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头等任务。这是一场长期的斗争,对此应有心理准备。
  今年5月,基辛格度过了80寿诞。他的助手罗伊大使用中文对我说,中国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基辛格博士则是“人生八十古来稀”。基辛格即将对中国进行第39次访问,我衷心祝愿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访华取得圆满成功。
其他文献
5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终裁,中国彩电在美倾销案成立。中国彩电将被加征高额反倾销税。   中国入世以来,国际反倾销调查就高悬在上。中国彩电业在美反倾销一案的失利,使中国彩电在被挤出欧盟市场后又将被排斥于美国市场之外。这样的结果都与在入世协定书上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相关。谁都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样
期刊
1954年春夏之交,“奠边府”这个地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规模最大、带有决定意义的战役。这次战役,最终以越南人民军攻占奠边府,全歼法国殖民军1.6万余人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为越南八年抗法战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首往昔,今年恰好是奠边府战役和越南抗法战争胜利50周年。    胡志明的亲笔汉文信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是越南人民在以胡志明主席为领袖的越南共产党正确领
期刊
南非是迄今世界上惟一曾经拥有核武器、又自愿放弃核威慑计划并销毁了全部核武器、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国家。南非的做法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的赞赏,被视为榜样。  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对伊武器核查期间,南非副外长帕哈德一个月内两次飞抵战云笼罩的巴格达,提出南非愿意派专家组帮助伊拉克配合武器核查,以避免战争。萨达姆接受了南非的好意。联合国武器核查组负责人布利克斯在2月14日向安理会的报告中,
期刊
温家宝总理在印尼出席东盟峰会时建议,将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并透露,明年将在中国举办中国“振兴东北”与东北亚合作研讨会。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展将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提供怎样的机遇?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的柴瑜博士。    内在需要与客观要求    东北的重工业曾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的发展迟缓,整体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不
期刊
编者手记: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美国记录片《华氏911》获得最高奖项———金棕榈奖。这是戛纳电影节第一次把大奖颁给一部记录片。而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美国却遭到“封杀”。影片导演迈克尔·摩尔在颁奖仪式上说了这么一句话:“除了一个人(布什),全世界都想早点看到这部电影。”尽管戛纳奖的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说“给这部电影发奖是出于艺术考虑而不是政治考虑”,但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人们更多的是从
期刊
明年是台湾“大选”年,现在台湾的主要政党阵营有两个,一个是“泛蓝”阵营,即国民党和亲民党的“连宋合作”,另一个是“泛绿”的民进党阵营。这两个阵营的主要分歧点是,在两岸问题上,“泛蓝”承认“九二共识”,主张“三通”。而民进党则明目张胆地推行“一边一国”,企图推动台独。所以明年的“选举”就是以“一个中国”和“一边一国”的对立为主题。依我的看法,如果明年民进党继续当政,则两岸关系在往后四年内会出现很大麻
期刊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相处,往来不断,互通有无。两国人民的相互迁徙也非常多。  据统计,历史上中国在韩国的华侨最多时曾达到20万,目前仍有3万人左右,他们主要聚居在汉城、釜山、仁川、大邱、永登浦、水源、光州和大田等城市,多数人的祖籍地为山东省。    难入韩国籍    韩国政府对外侨归化入籍控制很严。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是生在韩国、受韩国教育、与韩国女子
期刊
俄军怎样打太空战?    面对美军企图垄断太空的野心,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俄武装力量在综合发展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发展太空兵,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化军队的基础。    对抗“星球大战”的劲旅    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苏联开始试验发射地地导弹时,就有一支专门从事服务和保障的部队,这就是后来的军事航天部队。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为保障人造卫星顺利升空,苏军正式组建了航天部
期刊
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名字几天之内家喻户晓,“感觉良好”四个字也成了不少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字不多,但分量重得真的是无法计算。因为它来自太空。41年前,也有一位宇航员在太空向地球宣告“感觉良好”,他又是谁呢?   一位了不起的宇航前辈。1998年10月29日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准备升空。现场观看发射的有三千多人,其中有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在火箭助推器点燃的刹那间,
期刊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悼辞中说:“赛义德向西方介绍阿拉伯和伊斯兰,又给阿拉伯和伊斯兰推引西方。他的辞世,对美国和中东都是损失。  9月25日,美籍巴勒斯坦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我认作巴勒斯坦“鲁迅”的爱德华·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先生,在纽约因白血病去世,终年67岁。从互联网上看到噩耗,我顿感悲戚怆然,心中不是滋味。    “我穿越了东西方之间专横武断的分界线,进入到西方的生活中……”    赛
期刊